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及强化路径研究

作者: 徐德斌 张贺

[摘  要]政治认同,是以全体社会成员为主体,对国家政权或者政权的集中意志表示积极认可的精神一致与行动统一。这种认可,表现为主体的主观意志和客观存在相统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政治认同也需要随着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的进步而不断向前发展,并表现出集价值认同、文化认同与实践认同三位一体的传播效能,进一步服务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与党对思想领域的集中统一领导。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不仅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主要实践者与传递者。因此,从价值、文化、实践3个层面梳理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要素构成、结构张力和主要构建依据,对于新时代有理有据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认同;制度认同;价值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5)01-0098-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5.01.016

[收稿日期]2024-11-17

[基金项目]2024年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24S11)。

[作者简介]徐德斌(1970-),男,吉林辽源人,长春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张贺(1997-),男,吉林通化人,长春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

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是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安全问题,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及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关键点。培育并强化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不仅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也是维护我国政治长期稳定的关键举措。

一、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构成要素

政治认同是以人为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对于国家政治生活的认可与信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包含对执政党的信任与主动趋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工作及其政策路线的认可与服从、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认同与主动遵循、对政治生活的主动参与等。这种政治上的高度认同的形成过程,是一种由外向内、循序渐进的过程,起于天然的政治认同,即主观情感上对政治组织、群体产生的归属感,源自外界信息的灌输、地缘、种族等因素。随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断完善和对自然关系及社会关系的把握,政治认同从感性上升为理性,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对国家政权或政权意志的集中体现表示出的理性认同[1]。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由实践、文化、价值3个要素构成的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并非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而是伴随着政治社会的运动和实践主体的不断发展进行的动态考察。

(一)价值要素

价值认同是指人们对某种价值观念的赞同和认可,并形成与之相应的行为的过程。对政治活动中蕴含的价值观念的认可与坚守,是政治认同的核心要素。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对政治价值的感受受教育水平、时政了解度、政治生活参与等因素影响较大。高校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认同情况,反映出其对党领导下的政治生活的整体憧憬。在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比较中外政治体制与制度优势、深入了解政治生活乃至主动接受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价值观念,自然生发在人的意识深处,并随着政治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强化,最终在省思、比较与完善中形成价值认同。

因此,价值认同是政治认同的首要前提。价值的定义所体现出的“积极”和“有用性”,无不阐述了价值是政治生活中各种利益关系的最优解释和集中代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对于政治认同的基础是源于价值认同,这个价值在高校大学生的主体视域下是多元的,有基于现行政治体制形成的新价值、新主张;有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政治文化而累积的价值观点;有受血缘宗族、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而生成的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主张……这些理性和非理性的观点都体现了价值要素在政治认同结构中的核心位置[2]。

从高校大学生产生政治认同的原因和行为影响来看,价值要素居于主导地位。人类社会及其政治生活始终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因此也必须用与时俱进、尊重规律的眼光看待新时代政治生活的新变化。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中价值要素在新时代也是与时俱进、纵深发展的,这种改变也会导致原本由实践、制度、价值3种要素构成的政治认同结构不稳定,价值要素会成为主体首要考虑对象,主体对价值要素的动态考察会使结构趋于稳定,形成新的认同。

(二)文化要素

文化要素是政治认同的关键要素之一,这一概念包含了主客体之间与文化环境的统一,也是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过程和政治实践活动的动态统一。对文化要素的认同体现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新时代文化思想等文化的权威性的认同,文化要素在政治认同发生过程中起促进作用,有利于将价值理解转换为内生动力,致力于实践并强化政治认同。

文化要素具备无可比拟的重要性:第一,稳定的政治生活需要获得民众的政治认同,从而取得正当性,而让政治认同保持稳定的基础之一,就是全体中华儿女在历史发展中形成普遍信赖的政治文化,换言之,就是以政治文化凝结政治生活共同体,使政治文化成为促进并夯实政治认同的精神土壤;第二,高校大学生作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复兴重任的有生力量,必须以文化底蕴作为出发点,以政治认同作为落脚点,实现政治文化认知与政治认同培育的有机统一,从而能进一步塑造政治认同;第三,高校大学生对文化的认同可演变成共同体意识,这种共同体意识更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维系政治上的连续与稳定[3]。

(三)实践要素

实践要素是政治认同这一过程中的最后一环,也是最直观的因素。高校大学生在政治参与过程中产生的对实践要素的认同,包含制度、路径、方法等方面的认同,对政治认同的生成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实践是价值观念的具象化,行为受价值指导并接受来自文化的影响,最终由时间与空间的连续行为构成人的实践,这一客观规律在政治生活领域同样适用。个体对政治实践的认同程度会影响其对政治制度、政治价值观念乃至政治文化的态度。对于政治实践的认同程度越高,越有助于主体自觉维护政治秩序、主动学习政治理论、客观比较政体差异、深刻信赖制度优势,这就是政治实践认同与政治认同互动的因果律。因此,必须在治国理政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断满足大学生群体的实践要求与精神需求,以更加丰富的参与形式、实践方式吸引高校大学生参与到实践之中,激发高校大学生对于党、国家、社会主义乃至优秀传统文化在情感上的积极反馈,巩固他们的政治认同。

二、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生成场景

经济、社会领域囊括所有经济活动的总和,比如生产与消费、交换与分配等环节和场景。而根据经典的政治学理论,政治生活领域的核心是权力,这种权力主导着社会资源的几次分配。高校大学生作为政治认同的主体,其关注点不同于以往的“权力”本身,而更强调“权利”的复合属性,更关注于对自身权利的获取和保持。探明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生成场景,主要是讨论政治认同是如何在权威性“权力”与个体性“权利”的有机互动中生成的。出于实现发展目标、维系社会生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民族振兴的要求,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既以其权威性保持了强大的“公权力”,也不断致力于落实、维护、保障个体的“私权利”。在这种良性互动的场景中,大学生乃至全体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的生发场景就不断具象化、情景化,呈现出宽严相济、轻松愉快、奖惩分明、相互促进的氛围。进一步研究政治认同的具象化、情景化的生成场景,致力于复制、还原、重现场景以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就具有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双重重要意义。

(一)在目标与追求的共振中培育政治认同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致力于以高度权威性的权力来维护政治体制、政治内外部环境、政治风气的稳定,这也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与要求,因此“权力”就具有“公”属性与权威性,并以保障全民有序参与、保护全民合法权益、保持大局稳定统一为目标。在这一目标下,不同的个体、群体、组织掌握的权力并不相同,强有力的集中权力是庞大的国家机器得以运行的基础。这种结构性安排是由全体人民共同意志决定的,既有别于封建专制制度下的中央集权,也与西方社会的“形式上分权,实质上集权”体制泾渭分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集中制,是政治认同的客体掌握权力,但不是以权力手段逼迫、强制个体和群体进行认同。目标的集中代表性与广泛认同性,使个体的“权利”追求具备了正向性、正当性。比如:政治生活的广泛参与要求个体明晰自身政治权利与义务,个体便有了追求权利与承担义务的热忱;政治生活的有效参与要求个体有效行使权利与负担责任,个体便有了维护权利与界定责任的激情;等等。这种表述是一种抽象化的提炼,将不同场景予以一般化,即党领导下的社会政治生活的共同目标,指引、约束、引导着个体的政治追求,在二者同向发展、同频共振的场景下达成统一[4]。在实际生活中,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垃圾分类文明培育工作,上海市作为最初的试点城市,大学生积极响应“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的号召,深入社区开展活动。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努力下,其活动社区垃圾分类参与度提升显著,垃圾分类正确率也有所提高,由此体现出大学生在自愿履行个人义务的同时,也行使着个人的劳动权利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追求权利与履行义务的过程中不断增进政治认同。政治认同的主体与客体虽然出发点不同,但落脚点都在于政治认同。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不断推进,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对于自身公民身份也日益重视,比过去更加关注自身权利,从高校大学生的角度来看,政治认同需要客体以权力为基础保障,保护大学生群体的权利不遭到破坏,在此基础上达成良性的政治认同。

(二)在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中形成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的生成场景,也可以从主体态度与客观制度的互动情况上进行考察。这具体是指客观的政策或路线、制度或方针能否得到高校大学生主观上的积极响应或支持。从开启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在不同阶段对于政治的客观制度方面呈现出不同态度,政治认同也已经从“器物”认同上升到了治理认同。“器物”指的是标志性成果、绩效数字这些发展显著的物质、经济社会指标等,“器物”认同给高校大学生带来的感受是直观的,且反馈也是积极的,实现了政治认同在客观维度上的满足,进而激发了精神层面的期待[5]。在2024年的“青年大学习”——五四特辑“青春接力跑·青年印象”中可以发现,大学生对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的成绩表示“非常满意”,当了解到国家载人航天科研组有不少“青椒”青年科研人员,哈工大学生表示要“努力学习成为其中一分子”。如果说物质层面所代表的问题是“是什么”,那么精神层面就代表了“为什么”,高校大学生便会寻求国家发展迅速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其主体的政治认同也就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了主动加强。通过上述案例所体现的规律可以发现,大学生在形成政治认同的过程中,坚持了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既深入了解国家发展情况、关注时事政治并加以理性分析评价,又树立了积极的人生目标,将个人目标融入国家集体的发展之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情感与理性并重的方式,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培育着爱国情怀,在主客观的统一中催发着对新时代中国的政治认同。

(三)在支持与反馈的互动中激发政治认同

一方面,激发高校大学生对政治的认同就要满足他们的整体政治需求,这可以通过实施不同策略加以证明。但亦应尊重个体的特殊需求,即承认因个体差异性而产生的具体诉求和利益表达。因此,在政治实践过程中,我们既要尊重和满足整体的诉求、维护和发展作为整体的权利,又要尊重和满足个体的特殊要求,保障和维护作为个体的权利的特殊表达。政治认同就是在这种“整体支持—个体维护”的动态统一中不断激发与强化的,可以说,从“整体支持”到“个体维护”是具有代表性的场景,它反映了当前我国政治生活中对人民群众整体利益的保护与尊重个体差异的统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