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5年来我国耕读教育研究:热点、趋势与展望

作者: 林琳 焦雨

近15年来我国耕读教育研究:热点、趋势与展望0

[摘 要]耕读教育是从我国传统耕读文化中发展演变来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方式,能有效助推乡村振兴和涉农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CNKI收录的近15年来关于耕读教育的文献为数据源,借助Citespace6.1.R6可视化分析软件进行计量分析,发现耕读教育研究经过了初步探索、稳步发展和迅速发展阶段,总体呈稳步增长态势。而且,研究主体间已形成初步合作网络;研究主题宽泛,涉及耕读文化、思想、人物等;研究热点集中在耕读文化观念传承和价值挖掘、耕读教育价值探讨和路径探析、耕读育人体系模式探讨等方面;研究存在主体合作分散、内容同质化严重、方法单一等问题。未来研究应重视拓宽研究角度、深化研究内容,加强学科联系、探索融合研究,整合研究团队、搭建研究平台,发挥涉农高校研究主体作用、共建高质量耕读实践育人体系。

[关键词]耕读教育;Citespace 文献计量分析;研究热点;涉农高校;趋势与展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5-0031-09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5.005

“耕读”是一个结合农业生产与文化学习的中国传统概念,“耕”指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耕田种地,“读”指学习文化知识——修身立德。它强调在劳动的同时要注重知识教育,体现了知识与劳动并重的价值取向。耕读文化是基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衍生发展而来的一种文化模式[1]。耕读教育则是从我国传统的耕读文化中发展而来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教育传统[2]。它萌生于先秦,形成于宋代,成熟于明清,式微于20世纪末[3]。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发布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切实保护好优秀的农耕文化,耕读文化开始迎来复兴。2021年、2022年、2023年的中央1号文件分别指出,要开展耕读教育、完善耕读教育体系、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4]。此外,国家有关部门相继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等,相关研究随之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加强耕读教育的研究对当代人才培养和乡村振兴有重大推动作用,尤其是对涉农院校而言,耕读教育可以涵养学生知农爱农的情怀、提升学生强农兴农的信念、激发学生从事农业创新的热情、提升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5]。

当前不少学者在耕读教育研究领域已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如李青冬和朱成科对我国耕读教育研究问题进行了述评,发现目前研究中存在着研究领域忽视教育、研究太过理论化及缺乏反思性研究等问题,同时提出未来研究应聚焦于教育学立场,并加强对理论与实践相互推进的反思性研究[6]。付琦对2012—2022年间我国耕读教育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指出耕读教育研究整体呈增长趋势,研究重点从概念内涵向实践过渡并开始探索耕读的育人价值,研究范围覆盖各层次学校,但存在轻视实践的问题,未来应加强研究主体间的合作并增加实证研究等[7]。虽然学者们对耕读教育研究及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耕读教育的研究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教育层面的集中研究和内容的深入、创新;注重进行理论层面的探讨,缺乏对实践探索的研究;各主体间合作不够紧密,未形成强有力的研究群体;缺少运用文献计量等方法进行全面的综述研究;等等。为了更好地梳理耕读教育的研究进展、关键问题、研究热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笔者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计量分析软件,对2008—2023年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以期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借鉴与启示,为培养具有耕读精神的农业新质生产力人才提供路径选择。

一、研究文献来源与特征分析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文献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以“耕读”并含“教育”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时间跨度选择“2008—2023”,来源选择“全部期刊”,检索限定为中文,最后获得378条数据(检索时间为2023年12月30日)。在剔除无作者、无关键词及相关度不高的无效文献后,最终获得有效数据346条。

文献计量借助Citespace6.1.R6分析工具进行,它是美国华裔学者陈超美教授应用Java语言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8]。通过分析,构建起耕读教育研究的作者合作网络图谱、主要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关键词共现图谱、聚类图谱及突现图谱,以了解我国耕读教育近15年来的研究脉络、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进而揭示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预测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二)文献特征分析

1.发文量分析。通过发文量统计可以了解某一研究领域在特定时间范围内的研究热度,对于分析研究趋势具有重要参考价值[9]。从笔者整理的耕读教育领域2008—2023年的发文量(见表1)来看,耕读教育的研究呈稳步增长态势,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1)初步探索阶段(2008—2016年)。这一阶段研究的年发文量略有起伏,但总体趋势较平稳。年平均发文量为6篇,总体发文量不高,说明该阶段对耕读教育的关注度较低,处于初步探索时期。其主要特点为:内容上以传统耕读文化为主,包括一些著名人物,如曾国藩、左宗棠、常燕生等人的耕读思想,及部分民族地区的耕读习俗与蕴藏在古村落、建筑中的耕读文化等。(2)稳步发展阶段(2017—2020年)。此阶段发文量逐年增加,年平均发文量为14篇,表明学界对耕读教育的关注度逐年提高。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0]。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了指导意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展耕读教育研究且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挖掘耕读中的文化内涵、育人价值;二是如何加强耕读与教育的链接,挖掘耕读中蕴含的劳动意义,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迅速发展阶段(2021—2023年)。这一时期的发文量呈直线上升且在2023年达到高潮,年平均发文量为79篇,说明该阶段耕读教育研究的热度极高。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强调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研究,发挥耕读教育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性育人功能。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等4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和改进耕读教育,加强“大国三农”“耕读中国”“生态中国”等农林特色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此后,一大批涉农高校加入耕读教育研究队伍,研究内容在承接上一阶段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耕读教育体系、课程建设、耕读在农林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以及耕读教育的实践路径等方面的研究。

2.作者及合作图谱分析。作者及合作图谱可以直观地了解研究领域高产作者及作者音合作情况。统计表明,李煦、刘颖、梁芳、陈芳是发文量前4名的作者,李煦发文最多,共有5篇,主要研究内容为耕读背景下农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其次是刘颖,发文3篇,主要研究传统耕读文化中耕读传家思想及家风家训的传承。梁芳和陈芳均发文2篇,研究内容分别为耕读教学模式和耕读文化蕴含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李煦—梁芳、周伟—余忠浩—周亚星、李晓—周聪—刘建政—陈志军等作者之间形成了合作网络,但其他学者大多数都是孤立的节点,尚未形成具有高影响力的核心研究团队。

3.机构及合作图谱分析。机构及合作图谱展示的是发文作者所属机构及其之间的合作情况。图1显示,有节点210个、连线54条,网络密度为0.0025,说明该领域的研究机构间存在一定的合作关系,但整体合作密度较低,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不够密切。对研究机构发文数量、发文年份的统计表明,发文量在3篇及以上的研究机构共14所(见表2)。从机构类型看,10所是高等农业院校,1所是高等院校的农学院,2所是职业院校,内容集中在耕读课程构建、路径实施、农林人才培养等方面;1所是党校,内容集中在耕读文化中家风家训的挖掘与传承上。从发文时间看,12所机构均在2020年之后发表研究成果,说明国家的耕读教育政策是激发其进行研究的最主要因素。

二、研究热点

(一)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关键词共现指两个或多个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现,关键词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图谱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越大,则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多;节点间的连线呈现了关键词的共现关系。当然,要更精确地确定研究热点还要关注关键词的中心性,中心性越强,说明此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共现的次数越多[11]。中心性大于等于0.1的节点为关键节点,中心性和频次均高的关键词一般为研究热点[12]。因此,对研究领域的文献数据进行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研究重点。分析时,时间范围设置为2008—2023年,时间切片选择“1”,剪裁方式选择Pruning sliced networks和Minimum Spanning Tree,最终显示378个节点、361条连线(见图2)。对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性进行统计,得到表3和表4中的数据。

由表3、表4与图2可知,频次高且中心性大于等于0.1的关键词为“耕读文化”“耕读教育”“耕读传家”“乡村振兴”“劳动教育”“人才培养”,说明耕读教育研究领域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这些方面。从频次看,“涉农高校”出现35次,“路径”出现13次,说明涉农高校在耕读教育路径探究上的关注度较高;从中心性看,“当代价值”和“五育并举”的中心性也大于等于0.1,说明耕读的当代价值挖掘、耕读与五育融合发展也是当下研究的重要方向。

(二)关键词聚类图谱

关键词聚类图谱是在关键词共现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将相近关键词进行总结,通过运算将共词关系明显的节点聚成一类,以此呈现研究的各个热点子域。在图谱中,模块值(Q值)和平均轮廓值(S值)是衡量图谱效果的两个指标。Q值一般在[0,1)区间,Q>0.3就意味着划分出来的结构是显著的;S值在0.5以上一般认为聚类是合理的,超过0.7则更令人信服[13]。由图3可知,图谱中Q=0.8289,说明聚类结构是显著的;S=0.9732,说明聚类结果是令人信服的。计算过程中共生成20个聚类,经筛选后保留前7个。仅通过聚类难以了解热点子域背后更细致的内容,因此对聚类中包含的关键词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见表5)。

聚类0为“耕读教育”,包含“涉农高校”“人才培养”“路径”等关键词。该聚类中,涉农高校是研究的主要主体及对象,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涉农高校耕读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如发挥耕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耕读融入思政课程的逻辑对策、“三融合”的耕读教育体系等;二是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发展路径研究,如耕读教育涵养“三农”情怀的路径研究、耕读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的路径研究等;三是耕读文化育人价值和功能的挖掘,如耕读文化的当代价值、以耕读文化培养新时代新农人等。聚类1为“劳动教育”,包含“耕读文化”“发展路径”“城乡二元”等关键词,其内容一方面是耕读与劳动教育关系的研究,如耕读文化中的劳动价值传承、耕读结合的劳动课程设计等;另一方面是城乡差异下不同劳动教学模式探索研究。聚类2是“乡村振兴”,包含“乡村教育”“实施路径”“乡村”“涉农高校”等关键词,主要内容一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通过耕读教育实现人才振兴,乡村发展;二是乡村振兴下涉农高校如何发挥耕读育人功能,培养“一懂两爱”的新时代农林人才。聚类3是“客家文化”,包含“客家人”“中华文化”等关键词,研究内容主要为客家人耕读传家的文化历史。聚类4是“耕读传家”,包括“乡村文化”“传统农民”“富民阶层”等关键词,主要研究内容是我国农业文明中耕读传家的思想、传统小农社会耕读传家的价值意义、乡村与富民阶层耕读传家模式分析等。聚类5是“农耕文化”,包括“古村落”“育人体系”“乡村振兴战略”等关键词,研究内容一方面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农耕文化育人体系研究,另一方面是农耕文化对构建乡村新文化生态的研究。聚类6是“家风家训”,包含“家族文化”“左宗棠”等关键词,主要研究内容为著名人物耕读传家思想、耕读传家的家风家训的意义与传承等。结合时间来看,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涉农高校、乡村振兴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尤其是涉农高校的耕读教育研究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

三、研究领域变化趋势分析

(一)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分析

由图4可知,耕读教育研究的前7个聚类中,每一个研究的起步时间都不同,但在研究趋势上存在部分相似之处。耕读教育方面的研究最早出现在2012年,但在之后的几年里都没有学者进行研究,到2020年开始才又受到关注,之后一直保持热度,研究成果也呈倍数级增长。劳动教育方面的研究最早出现在2010年,之后一直有学者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但一直呈平缓趋势,2019年才开始受到重视。乡村振兴方面最早受到关注是在2016年,时间较晚,但之后一直持续受到关注,特别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研究热度升高,迅速成为研究热点。对耕读传家的研究最早出现在2009年,研究趋势呈波浪式前进,且成果分散,2012—2023年间,关键词时间节点越来越远,表明该方面的关注度走低。农耕文化在2008—2018年间没有时间线,研究存在空白,自2019年研究成果集中出现,说明该方面的研究成为关注热点。家风家训研究最早出现在2009年,2009—2021年间有少量研究,而在2021—2023年间没有时间线,说明该方面研究趋冷。总体上,耕读传家、家风家训的研究起步较早且持续时间长,但研究成果大多为零星呈现,关注度不高;乡村振兴、劳动教育、农耕文化方面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关注度持续走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