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前教师教育中的审辩性思维:内涵阐释、基本特征与培育路径

作者: 陈丽君 闫若婻

[摘 要]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需要培养具备审辩性思维素养的“时代新人”,审辩性思维不仅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反映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审辩性思维的发展标志着对传统批判性思维在话语体系、思维范式以及方法论上的继承与发展。职前教师教育中审辩性思维的是贯穿教师教育者认知、技能与行动倾向的关键能力,是桥接职前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鸿沟的重要纽带,也是探寻职前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的一种社会学方法,具有真实性、关联性、生成性和科学性等基本特征。据此,有效培育教师教育中审辩性思维的应有路径为:健全审辩性思维“教学—研究—评估”的支持体系、构筑融合中国文化的审辩性思维理论与话语基石、运用人工智能助推审辩性思维培养模式创新发展、深化数字教育下审辩性思维的创新培育与科学评价等。

[关键词]审辩性思维;职前教师教育;内涵;基本特征;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5-0108-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5.016

强国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1]。在教师专业发展语境中,批判性思维长期以来被视作职前教师基础能力的核心,着重培养教师的分析、评价和逻辑推理等关键认知技能,为职前教师提供了一套理性分析和决策的基础框架。然而,随着教育环境的快速变迁与教学需求的日渐拓展,单纯依赖批判性思维的传统框架已不足以应对教育领域所面临的复杂挑战。在此背景下,审辩性思维的引入不仅构成了对传统批判性思维范式的有效扩展和超越,更是对教师教育改革中教师思维能力全面提升的时代因应,标志着更为高级和综合的思维范式的崛起。据不同文化背景下关于审辩性思维与教师专业成长关联的25项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审辩性思维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与加深对教育知识的理解,增进其专业身份认同并促进其专业发展[2]。同时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审辩性思维有助于中国专家型教师在高质量的教学实践中探索科学决策、发展民主友好同事关系、解决教育改革中的关键问题[3]。由此,“将审辩性思维视为教师的核心能力,并在其课程目标、课程设计和教师准备实践中予以强调”[4],在促进教与学联结的同时也能为职前教师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综而观之,教师教育的中国式现代化转型迫切需要培养具备审辩性思维素养的“时代新人”,深入剖析职前教师教育中审辩性思维的本质内涵、基本特征及其培育路径,旨在强化职前教师在审辩性思维领域内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教师基于深度思考与合理论证的前提有效理解与分析教育问题。

一、职前教师教育中审辩性思维的内涵阐释

(一)审辨性思维对批判性思维的继承与发展

1.话语体系上的融通:“学问思辨行”的现代表达。就国内有关critical thinking词组的翻译来看,不同学者将其译为“批判性思维”[5-6]“审辩性思维”[7-8]与“思辨能力”[9]等。一方面,从词源学的角度看,英文语境下的“Critical”源自“kriticos”与“kriterion”两个希腊词根,涵括辨别判断与制定评估标准与规范之意,指向根据一定标准对某一问题或事物进行准确和合理的理性判断,但在汉语语境中的“批判”二字更倾向于驳斥他人观点,饱含强烈的攻击性与否定性色彩。2020年2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与美国21世纪学习联盟共同提出的“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中”,刘坚等人从内涵出发,认为“critical thinking”是一个主动的、经过审慎考虑并利用知识、证据来评估和判断其假设的过程,包括对自己及他人思维的分析和评估[10],由此延续了“审辩性思维”这一更符合其初衷意蕴的译法。另一方面,“审辩性思维”与《礼记·中庸》提倡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德高度契合,不仅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中国古典哲学对于深度思考和明智判断的重视,也彰显了一种在复杂和动态的过程中追求智慧和完善道德的生活方式。总体来看,审辩性思维在中国语境下的提出不仅仅吸纳并重构了西方批判性思维的精髓,更深层次地呈现出了一种文化适应性的转译,而且彰显出其独有的文化价值与思想深度,是更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

2.思维范式上的超越:从否定到生成的新路径探寻。在思维范式的维度上,传统的批判性思维侧重于对现有知识、理论和观点进行分析、质疑和反驳,其核心在于识别、揭露错误或不足,而审辩性思维“不是简单地对其命题进行驳斥,也不是一味地对其进行否定,而是一种思维的全面审视,是一种继承与发展,是一种理念的整合与重构”[11]。这从本质上拓展了传统批判性思维的界限,不再仅限于问题的辨识与批判层面,而是更加注重在此基础上鼓励个体进行知识与理念的创新与发展。从批判到审辩的转变,不仅标志着个体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新的转变,也意味着一种深刻的思维模式与认知策略的根本重塑,呈现出更为动态和建设性的思维过程。相应地,审辩性思维是“根据信仰或假定的知识背后支持它的论据及可能的推论,来对它们进行一种积极主动、持续和缜密的审思”[12],其核心在于对知识构建与应用的显著重视。教师习得知识并进行能力转化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塑造审辩性思维创生力的过程。这一转变也意味着个体的思维活动不再局限于适应现有的知识结构,而是转向主动地构建新的认知框架和理论体系,鼓励个体在深入地反思与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寻求新的知识路径和解决策略,以突破传统批判性思维对现存认知的批判性拆解局限。此外,审辩性思维的演进还体现了对现代社会解决复杂问题方法的显著改进,在应对日益复杂和多元的社会挑战面前,审辩性思维更强调通过整合批判性分析与创新性构建以提供更深入、全面的解决策略。综上所述,审辩性思维的超越不仅体现为从否定到生成的模式转换,更彰显为一种融合深度思考、创新产出和实践应用的复合思维模式,是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要补充与进阶。

3.方法论上的创新:多学科视角下的认知与实践。审辩性思维在方法论上对批判性思维的超越主要体现在重视跨学科多元视角,以及强调认识过程的多维性与动态性。审辨性思维“是建设性的,没有学科边界的,任何主题都可以从审辨性思维的视角来考虑”[13],鼓励从多个学科领域汲取知识和方法进行整合,以形成更全面的认知视角与更深入细致的理解。审辨性思维作为“个人有意识地反思以提高思考能力的一种心理策略”[14],强调“聚焦个人能够澄清问题、识别论据、判断证据可信度、合理运用论证推理、处理虚假论据并做出价值判断”[15];审辨性思维作为一种哲学的认识论方法,强调“关于决定信赖什么和做什么为重点的合理反思性思维”[16],重视人格特征、智力美德、思维习惯与行为态度,促使个人有能力根据现实处境进行积极的创新与变革;审辨性思维作为一种社会学方法,强调“通过以证据为基础的逻辑论证来实现对社会和文化背景的敏感性思考和认识”[17]。可见,审辩性思维不仅仅是一种分析和评价的工具,更是一种综合性的思考方式,这种多学科视角下的方法论提升使教育不再局限于特定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是扩展到融合多学科洞见与理解的全面过程。此外,审辩性思维在方法论上超越了批判性思维中传统的线性、单向处理信息的方式,转而采用更加动态和迭代的处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知识不是静态的或是给定的,而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这要求教师和学习者在探索知识时保持开放性,愿意接受新的信息,并能够灵活调整自己的观点。

(二)职前教师教育中的审辩性思维

审辩性思维在教师教育领域中具有深刻的多维内涵,它融合了全面思考、批判性质疑和逻辑推理的基本要素,进而展现为一种结合原则与实践的理性思考过程。在学科教学背景下,审辩性思维是贯穿教师教育者认知、技能与行动倾向的关键能力,是桥接职前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鸿沟的重要纽带,也是探寻职前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的一种社会学方法。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出发,对职前教师进行审辩性思维能力的系统培养,使其熟练掌握问题解决与逻辑论证的精髓,更为其日后成为具有高度审辩素养的专业教育人才奠定基础。

1.贯穿于教师教育者认知、技能与行动的关键能力。教师教育具有多维学科属性,中小学教师大多是在与其未来教授科目对应的学科师范类专业中培养起来的,学科为人才培养提供知识基础[18]。在学科教学背景下,教师教育中的审辩性思维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关于如何将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整合的认知过程,也是一种包含“如何进行教师教育教学”的必要技能与实际行动的专业素养。首先,具有审辩性思维的职前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科知识不仅仅是教学的素材,也是理解与促进学习的教学背景,要能意识到教师职业致力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更要在教育变革与创新的步伐中积极发挥示范与引领作用。其次,拥有审辩性思维的教师教育者能够更加深入地基于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发展趋势形成系统的学科知识框架,也能有效地对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效果进行合理的论证、分析与评价,从而结合学生的需求与背景积极进行教学实践的反思,并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与技术。最后,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职前教师需要有一种能在复杂的、不确定的、动态变化的教育教学情境中立刻作出选择、判断与行动的素养,意味着教师要有胜任现代教育实践所需的智能时代的知识积累、整合信息的能力结构、多元的价值关怀与终身学习的发展理念。

2.桥接职前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鸿沟的重要纽带。审辩性思维作为连接教师教育理论与教师教育实践的桥梁,它不仅促使理论知识向指导实践的工具转化,还通过实践经验的反馈来丰富和完善理论体系,这种动态的双向互动有效地弥合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实现了教师教育在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方面的协同发展。在培养和强化审辩性思维的过程中,职前教师得以更为有效地适应教育改革的需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支撑。一方面,审辩性思维赋予职前教师深入分析现有教育理论的能力,使其能够识别并挑战传统理论的局限性,进而形成更为精确、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理论框架;另一方面,在面临各种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挑战时,职前教师能够借助审辩性思维进行理性判断和逻辑推理,从而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审辩性思维来评估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劣,选择最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策略。审辩性思维也支持教师在课后进行深入、系统的教学反思,持续调整和完善自身的教学实践。总体来看,审辩性思维在职前教师教育中的应用构成了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在理实互嵌中推动职前教师教育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

3.探寻职前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的一种社会学方法。首先,审辩性思维使教育不再局限于特定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是扩展到融合多学科洞见与理解的全面过程。在理论视野上,教师教育者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视角分析教师教学问题,寻求解决教师教育现存问题的跨学科方案。在方法上,通过多学科方法,如循证研究、田野调查、哲学思辨等方法,做出更合理的教学决策。其次,审辩性思维的应用有助于推动教育的科学化进程。“传统的教师教育实践活动和决策常常依据个人经验、传统、权威、偏好以及个人利益导向等,忽略教师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盲目追求目标的实现,最终导致资源浪费以及决策失误。”[19]而审辩性思维则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制定、执行、评估和改进的生命周期都应建立在严谨可靠的证据链基础上”[20]。鼓励职前教师不断质疑和反思,从而使教育决策过程更加透明和有据可依。最后,依托审辩性思维的深入运用,我国在追求职前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能够批判性地剖析并汲取国际教育领域的成功典范与宝贵经验,如芬兰的教师专业自主性、新加坡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等均提供了丰富的国际视角与多元化的方法论,更为我们在本国特有的文化与教育体制背景下进行灵活的适应性调整及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与启示。

二、职前教师教育中审辩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一)真实性:基于证据的事实论证与逻辑推理

职前教师教育中审辩性思维的真实性特征体现在基于证据的事实论证与逻辑推理上,这意味着教师教育者在进行教学决策、评价和反思时,应当基于确凿的证据,运用科学的方法和逻辑推理,以获得客观、真实和可靠的结论。首先,当前国际上教师教育专业认证强调以证据为本,无论是国家的政策要求,还是各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实践取向,基于证据进行认证评估已成为必然趋势[21]。这要求职前教师在设计课程、选择教学方法、评估教学效果时,都需要查阅相关已有研究、数据和案例,从而做出有根据的决策。其次,审辩性思维的真实性体现在关注教育实践的科学性。这意味着职前教师应当运用科学的观察、实验和分析方法,对教育现象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索,如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反馈、成绩分析等方式收集有效数据以进一步评估和改进教学策略。同时,教师也应当对所使用的评估工具和数据分析方法保持审辩性思维,确保它们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再次,审辩性思维的真实性还体现在对严密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视。这要求教师在面临复杂教育问题时应当能够分析问题的各个方面,具备识别假设和前提、评估论据的有效性、构建连贯和一致的论证链条等专业能力。最后,审辩性思维强调在教育实践中坚持循证原则,注重科学性和逻辑性,确保教育决策和实践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可信度。这种思维方式要求教师教育者依据可靠的数据和科学的方法进行决策,同时也强调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对逻辑与事实的重视。

(二)关联性:基于教育学知识与学科知识两者关系的扎实理解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