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讲好道理的价值意蕴、问题研判和可行路径
作者: 王锡森 刘娟[摘 要]高校思政课讲好道理是遵循人的思想规律形成的内在要求,是落实思政课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是适应大学生成长和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是思政课教师履行自身职责的重要方式。当前高校思政课讲好道理面临着教师综合能力素质与教学内容构成不完全适应、社会热点敏感问题解释力不足、话语体系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不强、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与讲道理要求的契合度不够、多元主体协同联动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此需要通过鼓励思政课教师围绕教学开展科研活动、构建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推动思政课话语体系完善创新、建立教学方法监督评价机制、加快大思政课建设等措施来提升高校思政课讲好道理的能力。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讲道理;价值意蕴;问题研判;可行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4-0068-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4.01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1]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思政课的根本性质和课程要求,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各高校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指示,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就需要明确思政课讲好道理的价值意蕴、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以及有效的应对路径。
一、高校思政课讲好道理的价值意蕴
所谓“讲道理”是指阐明事物的规律或阐明事情、论点是非得失的依据。其目的在于“通过在此事上的说服,让对方获得理解,并让对方自己获得理解的能力”[2]。讲道理的一方如果有充分的论据把道理讲清楚、把是非讲明白,那么就可以获得另一方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使其在处理问题时能够自觉遵循这一道理所蕴含的逻辑行事。讲道理的这种效能与思政课的课程特点、目的高度契合,深刻体现了思政课的本质。
(一)讲道理是遵循人的思想规律形成的内在要求
思政课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从根本上说是要做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即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追求,引导大学生形成相应的思想政治素质。人的思想观念形成的规律和特点决定了思政课不能采取单向度的、自上而下的简单“灌输”,否则容易造成“压服的结果总是压而不服”[3]的问题,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我们党始终强调“对待思想上理论上的是非,只能采取摆事实、讲道理、民主讨论的方法求得解决,绝不能采取压服的方法”[4]。讲道理就是将教师和学生置于精神层面上的平等地位,教师为了取得学生的信任和支持,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无可争辩的事实打动学生、说服学生,也需要用真挚的情感感化学生、影响学生,在情理结合之中逐渐触及学生的灵魂深处。学生则可以与教师进行双向互动,积极主动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让真理在思想交流、碰撞中越辩越明。这样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态度就不是被动地“跟随”,而是因为真心喜欢和信服而心甘情愿地“追随”,能够主动按照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进行思考和行动。
(二)讲道理是落实思政课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目的是期望青年学生能够听党话、跟党走,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对学生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引领要寓于学理传授之中,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党带领人民奋斗的辉煌历史、人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思想道德法律问题、当前世情、党情、国情等内容的分析讲授,让青年学生真正明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心理认同和情感认同,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这种学理性和政治性相统一的特性决定思政课教学不能局限于平移迁徙式的知识传递和复制,否则就容易变成单纯的政治宣讲,难以引起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而讲道理的教学方式意味着要将复杂深奥的大道理用通俗易懂和贴近实际的新鲜话语表达出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进行对比论证,由此可以拉近高深的思政课理论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同时,讲道理还可以将思政课学习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讲道理必然涉及对问题的探讨、剖析,避免了学习只是浮于表面的弊端,使学生能够通过现象看本质,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逐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式,最终形成独立判断是非的能力。
(三)讲道理是适应大学生成长和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
大学生在高校思政课中居于主体地位,他们的需求和期待决定思政课供给的内容和形式。大学阶段的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5],心理矛盾频繁多样、行为选择广泛多变。他们的政治认同度较高,但也存在某些重大政治问题上认知不足、政治信仰不够坚定等问题;他们热衷于对社会问题的追踪、传播和评论,但有时又缺乏判断力,容易被舆论裹挟,发表非理性言论;他们对自身和社会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但也会对自己的学业生涯规划、就业前景、社会位置和将来要承担的社会角色产生疑问。诸如此类的问题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承担好“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巩固好、发展好大学生已经形成的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思想道德言行,纠正、破解他们的错误言行和困惑,避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向错误方向发展。而“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6]。他们的自主意识、独立意识不断增强,有底气、有能力平视这个世界,只要思政课教师把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讲明白,他们是可以依靠理性思辨精神来掌握道理的,并且也愿意以实际行动践行真理。因此,讲道理是适应学生心理特点,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发挥学生潜力的必然选择。
(四)讲道理是思政课教师履行自身职责的重要方式
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主导力量,好的思政课教师要“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也就是说,思政课教师既要能给学生讲清楚知识和学问,教学生增知,又要能用自身良好的思想品行和道德涵养为学生做好榜样,教学生做人。相比而言,“人师”是比“经师”更高的境界,“经师易求,人师难得”[7]。但“人师”内在地包含“经师”,后者是前者的必要准备和前提基础。“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思政课教师只有依靠精湛的理论素养和专业功底,在课堂上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讲深、讲透、讲活,解答学生思想上的困扰和疑惑,教给学生观察处理个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方法,用彻底的理论说服学生,用透彻的学理回应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学生才会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才会主动向思政课教师看齐。这样思政课教师更容易实现言教和身教的统一,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同样具有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等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以说,思政课教师只有先讲好道理,做好“经师”,拥有“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8]的能力,然后才能成为“人师”,取得“塑造生命、塑造灵魂、塑造新人”[9]的效果。
二、高校思政课讲好道理的问题研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动实践基础之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党的治国理政体系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地位,壮大高校思政课的工作力量,加快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创新,这些都为思政课讲道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坚强的保障。但是当前思政课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影响了讲道理的效果。
(一)思政课教师的综合能力素质与教学内容构成不完全适应
“思政课教学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涉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涉及世界史、国际共运史,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等。”[10]这样的内容构成对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功底要“深”。思政课所讲道理博大精深,是蕴含着丰富原理、哲理、学理以及理念、思路、方法,集系统性、理论性和政治性于一身,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涉及国家、社会发展全局的科学理论体系。思政课教师要想准确理解和准确表达这些道理,必然需要“下大力气、下苦功夫”,形成扎实严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其次是视野要“广”。思政课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能局限在自己所讲授课程之内,而是要对其他思政课、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的知识都有广泛涉猎,使自己能够从多个方面、多重角度验证所讲授内容的科学性,也能及时根据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随时调整讲道理的方式方法和案例运用,紧紧抓住不同学生的兴趣点,避免“一案到底”的机械教学。最后是思维要“新”。思政课教师需要及时对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国际国内形势、社会热点事件等作出反应,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各种时事政治进行分析和解读,确保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迅速进课堂、进教材和进头脑,引导学生理性看待评论相关热点事件。因此思政课教师要经常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备课、常备常新以适应实践发展。面对以上这些能力要求,部分思政课教师会产生本领恐慌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二)思政课教学对社会热点敏感问题的解释力不足
理论的力量来源于对客观现实的解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之所以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在于它们在面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时表现出的强大解释力。因此,要想使大学生真懂、真信、真用思政课讲道理,就必须对大学生所关注的现实问题给予合理的解释和说明。当前思政课已经有意识加强与现实问题的结合,研究现实问题、剖析现实问题成为思政课的重要授课方式。但“思政课上学生会提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往往涉及深层次理论和实践问题,把这些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并不容易”[11]。有些思政课教师担心自身理论素养不足以解释清楚这些热点敏感问题,一旦处理不好会适得其反,引发学生的负面情绪、非理性表达、偏激行为,影响思政课的正面引导作用。于是在授课中遇到这类问题选择绕着走,刻意躲避问题,或者偶有涉及也是模棱两可、含混不清。可“人们多有对成绩习以为常,对挫折津津乐道的习惯”[12],热点敏感问题恰恰容易激起学生群体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成为他们的思想上的“痛点”。思政课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容易导致学生的困惑不断积累,影响他们的政治辨别力和判断力,产生对思政课的信任危机。而且绕开问题并不意味着问题不存在,学生在思政课课堂得不到答案便会从其他途径寻找答案,这反而是将这部分意识形态阵地拱手让人,让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抓住我国社会存在的矛盾和共识性问题大做文章,将这些矛盾和问题全部归咎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削弱思政课讲道理的说服力。
(三)思政课讲道理所用话语体系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足
教师的课堂话语是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主要媒介,采用何种话语表达与学生交流互动,关系到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思政课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多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和国家的发展历史以及重要文件中的核心思想梳理编写而成,出场便带有紧贴政治、主题严肃、叙事宏大、思想深奥的特点。这更加要求思政课教师除了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渊博的知识储备外,还需要具备超高的话语艺术,能够恰当、灵活、多样地处理教学内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话语使用不当而影响教学效果的现象仍然存在:一种现象是不能用贴近生活、简单明了的话语来讲深奥的道理,导致思政课枯燥乏味。有些思政课教学“大量使用惯性政治话语,千篇一律的官样话语、高高在上的独白话语和不容置辩的绝对话语”[13],一味照本宣科,“读课本、读文件、读政策”,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通俗化解读,没有鲜活的案例支撑,所用话语脱离现实生活,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给学生留下思政课枯燥乏味、“假大空”的印象。另一种现象是不能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话语体系,导致道理在场而学生不在场。有些思政课教学忽视了语言交际中的说话人和听话人双向互动的问题,在所讲道理中缺失了对大学生本身的关注。教师用大量的话语来阐释道理,却没有进一步说明这对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的关系何在,如讲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后没有说明这些政策可能会在哪些方面影响大学生未来的就业选择、讲完某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后没有说明这个原理对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启示,造成学生游离于“道理”之外甚至认为这些道理虽然很对但与自己无关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