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思想融入“大思政课”育人的三维审思
作者: 聂迎娉 伍醒[摘 要]“大思政课”背景下,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升课程育人效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汇聚多方合力。合和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程育人,是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和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一种课程行动,也是推进课程体系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它在融入理念上要求树立“全程思政课”的育人理念,拓宽思政课程场域;打造“全员思政教师”的育人模式,拓新课程育人格局;构筑“全要素驱动”育人体系,拓展思政课程资源。在融入路径上要求在课程实践中遵循课程建设的基本规律,从场域、主体和资源等方面寻求课堂融合、队伍聚合和资源整合,扩展课程育人边界,强化全员育人保障,切实提升课程育人实效。
[关键词] 合和思想;“大思政课”;课堂融合;队伍聚合;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4-0075-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4.012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要善用“大思政课”以来,“大思政课”育人受到广泛关注。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其核心在于汇聚育人合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和合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它的核心是事物间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在“冲突、融合过程中各元素、要素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生命、新事物的总和”[1]。将和合思想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既是“教化育人的指导思想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哲学归依”[2],又在方法论层面为探索汇聚思政课程育人合力提供了崭新视角。
一、和合思想融入“大思政课”育人的时代价值
全国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后,在“八个相统一”的指引下,我们既要改革创新思政课,以增强其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还要解决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程相互配合、其他教职员工和思政课教师相辅相成等问题,进一步凸显思政课在实现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中的作用。面对这些难题与挑战,用和合思维去化解矛盾,融合冲突,开展“大思政课”育人探索,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有益尝试,能够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一)是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中国方案
当今社会是一个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国外各种社会思潮竞相发声,国内各种价值取向粉墨登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犬儒主义、泛娱乐主义等观念各领风骚。这种文化间的碰撞交融、共生共存,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若任由西方文化渗透,扭曲价值扩张,会导致我国主流社会文化被消解和侵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被弱化和动摇。这种多元文化格局下,我们既不能回避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间的冲突,又不能助长“唯西方论”的论调,而应在文化互动和对话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这种应对方式内在地蕴含着和合的思想。
和合是我国的一种哲学思想,贯穿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作为一个完整的词语,它最早出现在《国语·郑语》中,《管子》《墨子》《太平经》等许多典籍均有论及,儒、道、佛、墨、法等各家也均有阐释,最初意指“协调各种关系、各种规范和治理国家的方式”[3],逐渐发展为事物之间的冲突、融合以及融突过程中新事物的生成。因此,和合思想并不否认文化差异和冲突,而是在承认斗争和对立的基础上,通过化解冲突实现不同要素的统一,和合为新事物、新生命。一方面,我们要客观地承认对立,看到西方普世价值、封建皇权至上、历史虚无主义等文化观念对我国主流文化价值的冲击和挑战。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在融突中寻求实现和合的可能,在承认文化差异,化解文化冲突中寻求价值整合和文化认同的有效路径。更为关键的是,在融合的过程中要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去芜存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4]。这对于实现价值整合和凝聚社会共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中国方案。
(二)是“两个大局”维度下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课程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意义时强调,“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5]。“两个大局”既有全球视野,又有历史纵深,从时空两个维度明确了思政课教学的背景。从时间维度来看,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从空间维度上看,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世界经济重心、政治格局、全球化进程等都在发生重大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更是使世界变局加速演进。“两个大局”相互交织,建构了青少年成长的时代语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
和合是在“存异”基础上的“求同”,既包含冲突与矛盾的化解过程,又包含融突之后新事物生成的结果,其本质上是一种“关系”的重构[6]。因此,和合思想下的“大思政课”育人,关注了课程建设中三对关系的统一。一是历史与当下的统一。“五四运动”以来,在不同历史阶段,学校先后承担了培养新青年、共产主义新人、四有新人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尽管不同时期的育人目标有所区别,但思政课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始终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引领青年。二是东方和西方的统一。由于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东西方国家在教育和文化理念上存在着巨大差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从全面学苏到自主探索的转型,在探索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既要立足国情又要批判借鉴,融合西方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适应的内容,探求价值共识。三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曾有过教师主体、学生客体、教师学生双主体等争论,但这种主客二分观念影响下的关系论过分强调主体的能动性,忽视客体的主动性。教学由“教”和“学”构成,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7],二者可以在教学实践中相互影响,在教学互动中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在回归教育真实情境和学生真实世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三)是“大思政课”理念下推进课程体系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要求,与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以及他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的协同育人理念一脉相承,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大思政课”的核心是“融”,本质上是要在思政课程中融入现实、融入实践、融入时代。融入现实是指在课程中拓宽社会视野,关注社会热点,将生动的社会现实转化为有效的教学素材,用现实的力量打动人;融入实践是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打通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让学生在鲜活的课程实践中学以致用,用实践的力量引导人;融入时代是指立足时代主线把握时代脉搏,让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教学案例传递时代关切,用时代的力量激励人。
和合思想在承认事物多元多样的同时,认为异质要素的有机融合和协同才能促成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具体到思政课领域,这种系统思维内在地蕴含着在新发展阶段有机整合各课程要素的要求,推动课程的改革创新。和合思想下的“大思政课”育人,是指面对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的新变化,面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场域的新拓展,面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新要求,秉承课程服务育人的基本逻辑,生成一种整体、动态的思政课程体系。“整体”强调的是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大思政课”要放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的系列论述中理解,既要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又要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构建课程协同育人格局。“动态”强调的是课程体系的生成性。“大思政课”要放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中理解。这要求思政课要坚持“八个相统一”,整体规划课程目标,不断创新课程体系,将红色元素融入课程中来,让思政基因渗透到学生中去;同时还要求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联动,以思政课程为载体,将“课堂空间由学校扩展到社会全域,充分利用社会空间,借助社会资源完成思政课承载的育人使命”[8]。
二、和合思想融入“大思政课”育人的基本思路
思政课是一门大课,这个“大”突出体现在它的大使命、大格局、大体系。和合思想融入“大思政课”育人,可以遵循问题意识、难题破解、课程建设的基本逻辑与思路,化解课程建设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突出课程要素统整重组后的整体育人功能,提升课程育人实效。
(一)树立“全程思政课”育人理念,拓宽思政课程场域
思政课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使命,应紧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求,以守正创新增强对学生的引领力。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思政课教学时,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9]“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0]。这凸显了传统思政课教学中的两个问题,一是理论性鲜明而实践性不足,二是重视思政小课堂而忽视社会大课堂。
和合思想融入“大思政课”,就是要破解育人方法局限于理论教学、育人场域受限于传统课堂的难题,将课堂由“小”向“大”延展。传统的思政课主要存在于学校场域和课堂空间,理论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室是开展课堂教学的物理空间和重要场所,有明确的育人目标和价值意蕴。但以知识讲授和价值灌输为导向,局限于传统教室和固定上课时段的同质课堂,很难满足学生个性学习、深度学习的要求,不利于思政课教育内容贴近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容易造成课程内容与学生体验的疏离,失去课程对学生的引领。
思政课堂空间由“小”向“大”延展,有深厚的政策和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思政课建设也非常注重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1994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教育计划”[11]。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进一步要求“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12]。通过将实践教学纳入课程编制,明确学时学分,给予经费保障等方式,促使实践教学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思政课程还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课堂的延展是“一种将课程设置与课程建设向社会敞开、扩容的思政课形态”[13],核心在于将课程置于社会历史与时代坐标中,实现体系结构化教材知识和生动鲜活的社会现实之间的互动关联。西方学者将思政课视为政治社会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强调个人通过政治认知和政治参与,从自然人转化为政治人的发展”[14]。这要求构建“全程思政课”的育人理念,将思政课堂场域从教室和学校拓宽到社会,遵循课程教学的基本逻辑,在社会大课堂中讲授思政课、创新思政课。
(二)打造“全员思政师”育人模式,拓新课程育人格局
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发挥课程载体在立德树人中的引导作用,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协同育人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近年来,无论是课程思政的全面推进,还是专业思政、学科思政、生活德育等问题的热议,都反映了思政元素存在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然而,思政课却曾一度陷入“孤岛”,这种困境既体现在思政课与专业课的“两张皮”现象上,又体现在思政课和日常思政工作不能有效契合的问题上。
和合思想融入“大思政课”,就是要破解育人队伍局限于思政教师的困境,将专业教师、辅导员等校内力量,地方党政干部、社科专家、先进模范等社会力量纳入育人队伍。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中坚力量,其信仰、学识、理论功底和社会阅历等因素直接关系着思政课教学质量。传统思政课教学将育人主体局限于专职教师,但“单兵作战”和“限时供应”的专职教师,无法有效帮助学生面对随时发生的思想疑虑和价值困惑,容易造成知识与价值的分离,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随时在场,从而减弱学生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