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自信”融入课程思政的关键问题和提升路径
作者: 逄红梅 林婷婷[摘 要]课程思政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实践中内涵不断丰富。“四个自信”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正逐步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精神内核,且必要性凸显。在推进“四个自信”融入课程思政的众多要素中,教师最为关键。其中,教师主动育人意识的“想不想”、思想政治素养的“能不能”、教学应用能力的“会不会”等3个关键问题需要逐一解决。
[关键词]“四个自信”;课程思政;高校教师;育人意识;思想政治素养;教学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4-0088-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4.014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场域,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实践中不断融入新思想,丰富新内涵。“四个自信”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逐渐成为“课时占比最大、学习印象最深、造成影响最大”的课程思政精神内核。因此,专业课教学中进一步强化“四个自信”的融入,发挥教师关键作用,挖掘课程内蕴的育人价值,对办好中国特色教育、树立学生专业自信、培养勇担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四个自信”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融入“四个自信”是全面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时代诉求
高校既是知识和思想的集散地,也是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争夺的前沿,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迭代更新快的时代更是如此。因此,对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专业课教师[1],在学科广、学时多的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四个自信”,对全面加强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非常有必要。当前政治多极化形势下受西方不良思潮影响,存有西方话语体系的不同专业课程发展史、基础理论演化史、典型人物贡献史、科技创新等会夸大西方发展、抬升西方优势、否定自我发展。这些西方偏激意识形态如教师知识传授中未加注意,只是西方理论的“搬运工”,就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其对我国发展存在一些误解。只有教师结合课程内容深挖“四个自信”思政元素才能真正立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客观分析专业发展,从改革发展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解决中国自身发展问题,以增强师生的政治信仰、价值体系、道德观念、文化素养等,抵御外来意识形态侵蚀。
(二)融入“四个自信”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必然要求
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是建立在自身独特历史、独特文化和独特国情之上的,有着各自独特内在逻辑和生成规律。因此,办好中国特色教育必须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坚持从中国实际和中国国情出发,必须正确面对中国教育发展所处的新时代特征和环境背景,才能彻底解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重地,涉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学科门类及其广泛课程群,教师传道授业中只有立足课程体系,从中国发展历史、社会发展演变、人类价值观念转变、世界文化碰撞交织中挖掘中国特色元素,把理论知识及其内蕴价值同国家战略需要、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问题和未来方向紧密结合,才能彰显中国特色。而“四个自信”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的最新成果。只有将其贯穿课程思政中,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壤上有的放矢地培养青年学生成长,坚定“四个自信”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才能以更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成就新时代的伟业。
(三)融入“四个自信”是坚定学生专业思想和职业选择的重要途径
当代大学生伴随社会发展表现出了多元性、开放性、实用性和迷茫性等时代特征,且在网络发展、应试压力、家庭过度参与等因素影响下更加凸显,造成部分学生专业选择困难、专业学习迷茫、未来择业矛盾等实际问题。不理解专业内涵及专业设置的深意,就会加剧专业学习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影响高质量科研产出和人才培养。马克思在《青年在职业选择时的考虑》一文中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2]当职业成为一种信仰,当个人的职业选择不再依循于社会大众选择的“普遍化”,个体职业选择的“特殊化”也就应运而生,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也不再是空想,这种看似偶然性的必然,同时也昭示出社会螺旋式上升的进步趋向。而稳定学生专业思想,提升专业荣誉感,需要一系列内设课程的专业教育和责任使命教育,将依托于中国实际产生的“四个自信”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对于学生正确认识专业背后极强的时代需求、家国担当具有积极意义。如理工类课程可从行业发展中涌现的先进人物解读中华民族精神谱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家精神,以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二、“四个自信”融入课程思政的基础理论
(一)“四个自信”融入课程思政的内涵解析
“融入”是一个动词,意指通过一定手段和方法使一种事物进入到另一种事物内部并可能作为其特定组成部分存在,最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3]。文中提及的“四个自信”融入课程思政是指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通过一定方法手段将“四个自信”的基本内涵、价值观念等与课程内蕴的“四个自信”思政元素有机融合,使学生在习得专业知识的同时,重塑价值观念和专业思想,进而坚定“四个自信”,最终达到课程思政育才与育人双维目标。具体而言,可从以下3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是融入“四个自信”的知识领会。“四个自信”的思政元素只有通过专业知识这一载体去呈现,才能使学生全面加强“四个自信”的理论认知,充分把握专业知识的政治表达,以此引导大学生外在实践行动。如道路自信使学生认识到各学科专业都是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选择、时代选择,进而为学生专业学习提供未来努力方向。二是融入“四个自信”的观念认同。观念认同可以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内在思想,并指导具体行为。融入“四个自信”的专业课教学不仅要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历史、文化等角度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更要学生理解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和丰富内容,增强观念认同以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融入“四个自信”的实践应用。通过专业知识载体呈现的“四个自信”知识领会和观念认同,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将专业理论和社会实践结合,实现知行合一,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四个自信”融入课程思政的原则遵循
“四个自信”融入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教师在充分理解“四个自信”内涵特征、价值理念基础上,深度挖掘课程内蕴的“四个自信”思政元素,并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课程育人目的。在实际教学设计与实践中,尽管不同学科专业在讲授内容、讲授方法,乃至育人目标等方面各有差异,挖掘提炼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也各有不同,但对“四个自信”融入课程思政的基本原则而言,有共通之处。
1.专业性与内生性相统一原则。专业课程是因经济社会发展、学科专业教育之需而将知识进行系统化的集合分类[4],既是育才载体,也是包含丰富思政元素的育人载体。“四个自信”作为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的理论创新,其思政元素也必然作为专业知识潜隐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价值范式和思想基因中,有其内生性,需要深度挖掘才能外显。因此,教学实践中既要遵循专业知识的自身逻辑体系,也要对内生的思政元素进行内涵式开发,实现知识专业性和思政元素内生性相统一,才能避免“两张皮”现象和简单说教形式。
2.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原则。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组织者,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环境应用等方面具有主导权,可通过学科文史资料、行业攻关、人物事迹等多种价值引领模式使学生不再单纯理解专业知识,而是能将专业学习放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时代发展中感悟“四个自信”的独特价值。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在领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什么”的基础上,能将习得的专业知识和价值观念运用到具体实践中,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走向社会并服务社会。融合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和学生不是孤立的两个范畴[5],既要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也要调动学生主体性作用,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育人目标。
3.多样性和有效性相统一原则。不同学科领域的专业课程内容差别大,思政禀赋自然也不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通过历史与现实分析、理论与实践逻辑等方面挖掘思政元素,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禀赋相对多,而自然科学课程重点突出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创新意识的科学精神,潜隐的思政元素需要深度挖掘,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相对丰富。学科领域不同、特色优势不同、思政禀赋不同,由此产生了教学组织、教学方式、教学载体、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及其多样化的育人要求。尽管如此,教师要始终围绕对“四个自信”的理解和认知,将课程自身内隐的“四个自信”思政元素转化为育人要素,实现知识建构、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提升教学实效,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三、“四个自信”融入课程思政的关键问题
(一)“四个自信”融入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分析
课程思政既是一种课程观,又是一种以课程建设为载体,联动多维要素协同育人的“大思政观”[6],同样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教学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其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介体和教学环体按照一定逻辑关系联结起来[7]。其中,教学主体是指专业课教师群体,兼具专业知识、“四个自信”认知以及两者融合能力,并有效传递给教学客体;教学客体是指学生群体,通过专业知识承载的思政元素被动接受“四个自信”教育,并经自身学习领悟,转化为观念认同和社会实践,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学介体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其中教学内容是融入“四个自信”的专业知识载体,并通过一定手段或方式来实现教学;教学环体是不受主客体影响但又作用于主客体的外在环境,可经主体转化为积极教育环境。由此可见,教学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相互之间并非独立,而是互相联系的。教学客体是“四个自信”教育的目标作用点,教学介体是实施载体,教学环体是思政资源供给,教学主体是对接客体、创新介体、应用环体的核心要素,因此,“四个自信”融入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教师[8]。只有专业课教师悟透“四个自信”的形成内涵、价值特征、精神内核等,才能充分挖掘专业知识的“四个自信”思政元素,并以适当的教学方式传递给学生,切实肩负人才培养重任。但目前,专业课教师的主动育人意识、思想政治素养、教学实践能力还不足以推进“四个自信”的教学融入。
(二)教师视角下“四个自信”融入课程思政的关键问题
1.不想:专业课教师的主动育人意识不强,对“四个自信”教育重视不够。只有专业课教师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积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及其能力[9],发挥其教师关键作用和育人主动性。事实上,部分专业课教师对“四个自信”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存在一定问题。一是宏观层面的育人意识薄弱。部分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和学生管理部门的事情,不是专业课教师的责任。这种事不关己的教学态度,反映了教师仅仅是做好自己原本的教学工作而已,没有站在国家发展角度考虑高校人才培养,没有把课程知识传授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没有意识到“四个自信”来源于各行各业的伟大实践,缺乏战略思维。二是微观层面的育人意识淡薄。专业课教师受教学压力、固化教学模式、科研时间挤兑的影响,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于专业课教学和科学研究中,无闲暇时间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和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对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的“四个自信”研究较少、认知不深、重视不够,致使专业知识教育和价值塑造相统一的育人意识淡薄。三是部分教师对“四个自信”不够坚定。高校作为育人育才的前沿阵地,具有丰富资源的同时,也容易受西方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影响,对国家某些领域还落后于西方的现实,教师往往以偏概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够自信,言传身教中给学生价值观带来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