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重大纪念活动浸润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四重维度

作者: 许桂芳

[摘 要]重大纪念活动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高校应充分挖掘重大纪念活动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同向发力浸润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固本培元,凝心铸魂。借助重大纪念活动阐释理论,加深国家认知,建构大学生对信仰、信念、信心的认同,彰显知国之明。借助重大纪念活动追忆历史,共同铭记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大传统节日,培养爱国之情。借助重大纪念活动培塑爱国信仰,树立实现中国梦的志向,增强敢于胜利的信心,磨炼“永久奋斗”的精神品质,砥砺强国之志。借助重大纪念活动动员青年学生,锤炼报国本领,担当复兴使命,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实践报国之行。

[关键词]重大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国家认知;强国之志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4-0094-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4.015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推崇纪念活动,将抗日战争胜利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公祭仪式、烈士纪念等升格为国家纪念,开创了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阅兵之先河,逢五建党纪念(95周年纪念)规格之高、影响之大前所未有。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下文简称“《纲要》”),《纲要》提出组织重大纪念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重大纪念活动包括重大节日纪念、重大历史事件纪念、重要人物纪念,通过会议纪念、文本纪念、行为纪念、符号纪念、文艺纪念等形式,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等鲜活具体地呈现在大学生面前,唤醒大学生的历史记忆。纪念活动如马克思所说的,将人们“想象的、表象的、期望的存在,转化成它们的感性的、现实的存在,从观念转化成生活,从想象的存在转化成现实的存在”[1

一、借助重大纪念活动阐释理论,加深国家认知全面的认知

是深厚情感的基础,唯有对祖国知之深,才能爱之切。爱国主义教育离不开对国家认知的理论阐释,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利用学校知识传授的优势,借助重大纪念活动建构大学生对信仰信念信心的认同,彰显知国之明。

(一)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是重大纪念活动的重要使命,主要表现在: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表达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观,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大纪念活动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渠道。2018年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一生,重温马克思的崇高精神和光辉思想。重大纪念活动是表达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契机。学习马克思主义,重点就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高境界,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出席重大纪念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阐释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其作为文本载体,能将其承载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跨越时空传播。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使命。重大纪念活动是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好时机,通过重大纪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价值,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二)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包括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在内的综合系统,既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的新贡献,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新探索。我国爱国主义始终围绕着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发展,最终汇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4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存发展的关键一招。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路线方略、方针政策作出详细阐述,并对新时代我国新的历史方位和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再次阐释,坚定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心。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2014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5”借助重大纪念活动,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有助于找寻“该往哪里走”的方向定位,从而认同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三)阐释中国梦的战略构想,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经济全球化促使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冲击了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和行为选择,打破了传统的国家观、历史观和民族观。党和国家适时举办重大纪念活动,深入阐释“中国梦”的战略构想,发出实现中国梦的动员号召,增强了大学生对实现中国梦的信心。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全国模范座谈会,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6。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2022年5月10日,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是一场接力赛,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7。国家的兴衰成败与个人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祖国的繁荣发展是个体利益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助推器。借助重大纪念活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梦与中国梦的辩证关系。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只有把个人的成才之梦与中华民族的振兴之梦紧密结合,青春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熠熠生辉。

二、借助重大纪念活动追忆历史,厚植爱国情怀

(一)纪念重大历史事件,厚植对历史的敬畏之情

不同历史事件有着不同的精神内涵和时代意义,爱国主义是贯穿其中的主题主线。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旨在回顾党和国家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唤醒人们的集体记忆,记录时代的发展变迁,规划党和国家发展的未来,反映历史发展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召开了现行宪法公布实施(30周年)、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70周年)、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75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10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纪念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同时,举办大型成就展展现国家社会发展的成就,举办文艺汇演歌颂伟大的党和祖国。重大纪念活动展现出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等,是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资源,能够培育大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价值认同,增强青年大学生对祖国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明白“什么是爱国”。不忘过去的关键在于通过历史学习和研究,汲取历史经验,强化历史记忆,保持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8。用历史记忆点燃大学生的爱国情,用国家发展的历史成就焕发大学生的爱国情,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

(二)纪念重要人物,厚植对革命英雄的敬仰之情

近代以来,在中国历史发展中产生了很多伟大人物,一大批仁人志士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人民自由幸福和国家繁荣富强前赴后继,他们为党和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适时举办了纪念毛泽东、邓小平、陈云、胡耀邦、刘华清、孙中山、朱德、万里、周恩来、刘少奇等同志诞辰周年纪念活动。回顾他们的生平事迹,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高度评价他们的杰出贡献和历史地位,提炼了他们身上崇高的精神品格和道德情操,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9这是对毛泽东历史地位的客观评价,表达了对毛泽东的尊重和敬畏,也强化了对毛泽东的记忆。此外,还以立法的形式先后确立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2月13)、烈士纪念日(9月30日)等。如在国家公祭日举行庄严祭祀仪式,以国家的名义向烈士致敬,让大学生追忆罹难同胞、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的同时,对牺牲的英雄烈士产生敬仰和崇拜之情,领会英烈的辉煌事迹和精神遗产,领悟他们的思想精髓,传承他们的崇高品格,从中受到感染、感动和熏陶。

(三)纪念重大节日,厚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之情

节日是民族身份的独特标识。借助纪念重要节日,赋予它们国家政治符号价值与意识形态整合功能,进而架起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爱的情感桥梁。如除旧布新的春节、寄托哀思的清明节、祈福辟邪的端午节、阖家团圆的中秋节、感恩敬老的重阳节等,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明,是我们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基因、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是支撑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活水源头。重大节日纪念活动以具体的活动仪式、特色的风俗习惯、节日话语回答了为什么爱国的问题,同时为人们享受节日、理性爱国提供了行为参照。如春节守岁、元宵节灯会、端午节的龙舟赛、中秋节的赏月、国庆节的礼赞祖国等活动,通过新闻媒体对节日溯源的解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对崇洋媚外思想观念进行有力的回击,增强了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发挥了重大节日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约束引导作用。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 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儒家思想,孔子的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华文明产生深刻影响,也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重大作用。”[10。加强对重大节日纪念活动的重视,设定法定节假日,创新庆典、仪式设计,开展节日文化活动。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发展,充分利用重大节日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及独特创造、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及鲜明特色。引导大学生参与文化纪念活动,在节日庆典中了解先辈历史,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启迪心灵,可以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借助重大纪念活动培塑爱国信仰,砥砺爱国志爱国志

指的是拥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为国奋斗的坚定信念、永久奋斗的精神品质。强起来的新时代需要爱国志,为此,以重大纪念活动中提炼出的精神品格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依托,培塑大学生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奋斗品格,砥砺爱国志。

(一)激励青年学生立鸿鹄之志,树立实现中国梦的理想追求

《纲要》提出,“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11。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立志强国既是勇气,也是追求。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立志让祖国“富强、独立起来”,周恩来许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理想信念的培育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重大纪念活动是培育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的有效载体。重大纪念活动通过历史、理论、现实三者相结合,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励青年,引导青年学生把爱国情感升华为坚定的理想信念。立鸿鹄志,就是要引导青年大学生确立远大志向,树立实现中国梦的理想追求,激发青年不断追逐中国梦的雄心壮志。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拥有追逐中国梦的昂扬斗志,才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才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借助重大纪念活动,向青年传递实现中国梦的信心,鼓舞青年大学生追逐中国梦的斗志,使新时代的青年能够经受住各种考验,增强“四个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