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视域下大学生精神需求图景及其引导模式
作者: 杜喆[摘 要]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健康发展与美好生活的创建息息相关,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在美好生活的视域下,以情感需求、道德需求、审美需求、求知需求和理想信念需求五大核心要素为基本维度,探查大学生精神需求在美好生活中的独特表现;并立足新时代创建美好生活对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要求,从统筹多主体相协同的顶层设计到社会生产的基础保障,再到教育体系的总体布局,构建“三位一体”的多向发力模式,以此作为突破口推动大学生精神需求引导工作的守正创新。
[关键词]美好生活;大学生;精神需求;育人体系;“三位一体”多向发力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4-0100-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4.016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这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变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出的最新要求。大学生的精神需求能否健康发展与合理满足不仅事关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及其个人的全面发展,并且与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息息相关。要深入美好生活与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内在关联,将对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引导融入新时代创建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中去,以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这是新时代美好生活在理论与现实双重建构的重要任务,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忽视的时代课题。
一、美好生活的应然内涵及其对精神需求健康发展的要求
人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镜像的关系,人在现实中的生活状况不仅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面貌,同时,人的精神需求也与其自身发展和现实生活的创建存在内在联系,二者彼此勾连、辩证统一。在当前创建美好生活的时代背景下,要科学认识美好生活的内涵,明确其对大学生精神需求健康发展的要求,这是合理引导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前提条件。
(一)美好生活是物质与精神有机统一的生活样态
美好生活包含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维度。从唯物史观看来,需要是人的本性,人的存在与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多种需要,这些需要是多元立体的,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逐渐成为一个不断趋向丰富与全面的历史活动。“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2],如此循环往复,需要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人们“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转变正是唯物史观基本观点的深刻体现。物质生活无疑是美好生活须臾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但在提供了物质保障的基础上,一个社会如若不能进一步使人从客观世界尤其是客观物质世界中超拔出来,这种生活也不能称得上是美好生活。因此,相比“物质文化需要”,“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更加丰富、层次更加全面,是一个包含着物质与精神双重层面的复杂需求体系,特别是精神层面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4]美好生活是符合人的需要,在物质与精神有机统一的维度上指向人的整体幸福感和内在获得感的生活。
(二)精神需求是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人的本质是具有社会性。随着社会交往的不断展开,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也日益深入,产生愈加强烈的精神需求。在精神需求的驱动下,大学生拓展社会关系、开展学习活动、规划人生方向等。因此,精神需求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现阶段,人们物质需求的满足与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是内在统一的,不能偏废任何一方”[5]。
首先,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是其“人之为人”的本质确证。人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存在物,不仅是物质实体,更是精神主体,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精神上的不断发展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新的证明,人的本质得到新的充实”[6]。随着社会生产满足人需要的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需求中的精神向度日益凸显,其人之为人的能动性推动着大学生将自身本质力量作用于对象,完成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展示出不同于其他物种的特殊性。也正是通过精神需求的满足,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等不断更新,促进其对自身存在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反思与追问,体现人之为人的崇高性与丰富性。其次,精神需求是大学生提高自身能力、获得全面发展的动力与依据。马克思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人始终是“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7]。精神需求促使大学生做出特定行为,这些行为的结果又指向需求的满足,可见,精神需求是从内在根源上驱动大学生行为实践的重要动力,对于大学生精神境界的提高、实践能力的拓展和以能力为本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等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这一切都为大学生实现进一步的成长奠定基础。如果精神需求被压制或是得不到满足,就会严重阻碍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进程。
(三)美好生活的创建要求大学生精神需求健康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个人发展统一于社会发展的整体进程中,二者构成现实的、历史的内在统一体。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其在精神上的成长与成熟能够凝聚起社会发展所需的强大精神动力,美好生活的创建以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健康发展为前提和保证。
然而,由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其精神需求具有两面性,既包含积极、健康、合理的内容,也包含消极、落后、不合理的部分。前者能在大学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促进作用,推动大学生精神进步,充分彰显其全面的本质,而后者则使其精神发展走向扭曲或狭隘的地步。同时,积极、健康、合理的精神需求标志着大学生具有全面发展的趋势,为其实现进一步的发展提供可能性。所以说,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全面发展并非水到渠成就能实现的,往往是在合理需求与不合理需求的共存与交织中曲折上升,甚至还存在短暂停滞或是倒退的情况。因此,引导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健康发展,减少、避免不合理的精神需求带来的消极影响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精神需求在美好生活中的独特表现
鉴于美好生活与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关联,有学者指出,我国青年“已对美好生活形成兼具时代特征和群体专属特征的感知及评价”[8]。从而,大学生精神需求也有着合乎其对美好生活群体的感知和期待的独特表现。总的来说,大学生精神需求以情感、道德、审美、求知与理想信念为核心要素,与大学生感受美好生活、融入并参与生活实践以及生活理想的最终实现息息相关。
(一)情感需求:大学生感受美好生活的心理基础
情感先于理性而存在,是人适应社会的心理工具。情感需求是大学生在成长关键时期首先应建立起来的关于获取归属感、安全感、愉悦感等情绪和情感方面的诉求,以此来更好地感知和适应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并通过情感需求的满足和调节获得自我保存的心理支撑与感受美好生活的精神体验。
在哲学中,情感在本质上是一种主观意识形态,是人对事物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这种反映来自主客观两方面,是人作为社会性存在物的突出表现。马克思在论述“现实的个人”时,将其定位为从事社会实践的“感性存在物”和“有激情的存在物”[9],认为意志、爱等情感方面的内容都是“实践感觉”,是社会实践的必然产物。因此,大学生适应与感受美好生活的情感需求包含其在群体关系中的情感链接以及自我娱乐怡情两方面。一方面,情感事关人的生命本态,人的精神世界首先是情感的世界,人在精神上的一切发展都源于个体自我保存的原始情感;另一方面,在宏观的意义上,美好生活作为人对社会生活的价值评价离不开在群体中获取情感体验、感受幸福生活的心理经验。这两方面的内容缺一不可,任何一项的偏废都会对大学生心理成长与精神发展造成深远影响。因此,大学生情感需求要内容均衡、合理地发展,才能情感稳固,在个人学习生活与社会交往中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更好地适应与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进而满怀激情与热情地投入到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创建实践中。
(二)道德需求:大学生参与美好生活的伦理保障
美好生活内蕴着社会和谐稳定的规范性旨趣,有赖于大学生道德需求的健康发展。大学生道德需求指的是其“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在维持其积极平衡或内在稳定状态过程中所产生的,对道德的依赖性和倾向性”[10],这种依赖性和倾向性是随着社会交往的展开,从最基础的精神情感中衍生出的关于社会生活的道德感和价值感,是大学生从自身社会属性中建立的自我意识以及关于实现自身良好存在方式的价值省思。
从道德作用于社会发展的方式来看,“精神世界的内在规范外化为现实的规范体系,进而发挥着规范人类行为的具体作用”[11]。因此,考察大学生道德需求要从客观的现实生活和内在道德素养双重维度进行。大学生道德需求的发展需要依靠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来保障。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指出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揭示出社会道德规范对促进人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这是大学生道德需求中基础性和底线性的维度。此外,大学生内在道德素养的形成离不开自身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两方面的共同促进。因此,大学生良好的道德需求表现为内在规范与外在规范体系的协调发展,是二者综合状况的反映。
(三)审美需求:大学生融入美好生活的文化支撑
美好生活必然包含着生活主体关于“美”的定义与追求,对美的事物和美的生活有一定的判断力和鉴赏力是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融入美好生活的基本能力和内在要求。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2]自己的生活,“他们不仅要生活,而且要追求有意义的生活”[13]。审美需求的充分发展与满足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其全面发展若想实现自身主体“从感觉的被动到思维和意愿的主动状态的转移……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以外,别无其他途径” [14]。尽管美是一种个性化的风格,难以在对美的鉴赏中找到某种绝对性,但美的现实性使大学生审美需求总是受到整个社会对于低俗与高雅不同判断的影响,整体上与社会生活的状况和群体心理特征相一致。大学生应具备高雅的精神品味,不仅要对“美”有起码的辨别能力和认知能力,还要在此基础上确立高雅的审美理想,也就是将个人的审美意识与自身未来发展和美好生活的创建实践相互关联,能够立足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开展积极高雅的审美活动,才能以良好的、符合社会发展进步的审美需求塑造自身的崇高精神与理想人格,感受美好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文化价值。
(四)求知需求:大学生创建美好生活的理论指向
知识是人在探索主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获得的信息总和。大学生求知需求是大学生为了不断提升素质才干、丰富科学文化知识、建构思想理论体系而广泛地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需求。它一经产生就会成为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力量,促使其打破自身局限性,获得关于生活的理性认识,并进一步作用于社会发展,成为把握世界本质规律并发挥能动作用的基础,具有在社会意义上传承知识、推动精神文化成果创造创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