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抑或“超越”:课堂何以通达价值教学的另一种解析

作者: 魏薇 徐芳 于辰飞

[摘 要]课堂是价值教育得以实现的必要场所和重要载体,新时代如何高质量落实课堂中的价值观教育?对于这个问题,二元思维提问方式是:回归以“课堂为中心”的价值观教育可实现价值教学的“源初意义”。但这种“客观”“唤醒”拟定的“回归”角度,不能作为价值教学的起点与归宿;抑或是价值教学应在回归课堂基础上激活课堂的“超越”主张,即应走向一种超越课堂的超然关系立场。实际上,价值教学不能忽视回归课堂的“载道”意义,也不能翻越课堂,一味超越,更不能单纯地平衡互促。亦即单向度的立场或对立统一的取向都不是完满的课堂价值育人。只有以课堂为中枢的多元、全面联动协同,在回归课堂与超越课堂互见间保持必要的创造性张力与内驱性活力,这或许是通过课堂达成价值教学的另一种理想的解析,也或许是课堂中实现价值教学的一种可行走向与探索之路。

[关键词]价值观教学;课堂教学;价值观教育;回归“课堂中心”;超越课堂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4-0118-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4.019

居于价值多元与冲突的新时代,青少年确立与坚定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人生价值尤为重要。目标的达成和挑战应对的是多元、多维、多方的协同共育。其中,学校教育一直是价值涵育的核心和关键所在,不仅是“人类价值生命的中介”[1,更是社会价值发展的中心,课堂又是学校教育的生命之源。回望学校教育的现实场域,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的通达不容乐观。我们当下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唤醒与回归以“课堂为中心”的价值观教育,激活与超越以课堂作为价值教育的“源初意义”,并在课堂中达成价值教学的超越。通过课堂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具有“丰富合理价值世界”的人,是学校价值教育十分重要的“源初问题”之一。

一、渐行渐远——价值观教育在课堂价值教学中的迷失

(一)追问与省思:价值观可教还是不可教

价值观作为人的内在思想系统,是人们对价值的一般观点与根本看法。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成长的关键期,学校是培育其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是达成价值观学习的主阵地,因而追问并澄清价值观是否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是后续探讨的重要前提。

1.核心概念探赜。基于不同的语境,价值的内涵把握是不同的。要想简明扼要地把握价值观的内涵,首先必须要明确何为“价值”。马克思对于“价值”的最初分析认为,“价值是经济物品和经济成果在交往中所具有的意义”[2,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劳动关系,与使用价值共同构成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被运用到哲学、社会学等领域后又被赋予了新内涵。其中,哲学领域的价值概念体现的是主客体之间一种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关系。价值观是对价值现象的总观点与总看法,是对价值本质的一般概括[3。总的来说,价值是对主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意义关系的阐释,而价值观是对价值事物的观点与看法。同时,价值观也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与多元性,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需要多元主体共处形成价值共识,凝聚共识的价值观教育是引导人走向独立发展的必然之路。

具体而言,课堂中的价值教学指向的是主流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体系总是由多种类型的价值观构成,处于主导、核心地位的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会活动提供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内核,凝聚着全体中国人民的价值认同,是在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奋斗目标的价值共识。

2.重要前提追问。价值观是否可教?这是探讨课堂教学层面的价值观培养必须回答的前提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大致可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价值观不可教,把价值观看作是一种情感、态度、人精神世界的价值取向,不像科学知识可以通过直接的讲解、演绎与推理获得;另一种观点认为价值观可教,秉持这种观点的人可追溯到古希腊哲人关于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苏格拉底在《美诺》一文中明确提出“美德可教性”问题,提出假设“如果美德是知识,那么,就是可教的”,引入美德的概念——“善”,只有在知识的引导下,才有美德。由此,论证了知识可教,美德亦可教[4。孔子对于道德是否可教的观点认为,人的先天本性差不多,但后天养成的性格却不一样,是后天的学习与道德教养在起作用。因此价值作为一种主体对客体的满足需要的主观感受,是不可教的,但价值观是以一定的标准和依据来看待事物,是可以达成共识的,价值观是可教授的[5

对于价值观的“教”理解更为宽泛,不仅包括课堂教学中显性知识的传授,更有隐性的教学思想、课堂文化环境、教师言行等方面的影响与熏陶。围绕学校教育中的课堂教学这一特定场域,教师通过多元的教学活动,进行深度引领,超越浅层的知识简单传递,引导学生站在价值的立场和高度深刻地感悟、理解、体验、认同核心价值观,提升其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能力。

(二)忽视和浅尝:价值教学的课堂困境

课堂教学在应对时代的影响和问题做出积极有效的回应进程中渐行渐远。知识学习过程中的逻辑思维的锻炼与隐性价值观念被隐蔽,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着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6。立足于学生处理课堂知识问题与开展教学活动,是对传统的知识教学中忽视学生个体发展与价值观培养的局限性的超越。

1.难以超越的“符号教学”。当前中小学课堂原本承载的价值引领,教学本身蕴含的价值意义和价值影响处于盲目、被动,甚至被忽视、常缺席和浅尝辄止的迷失状况,价值引领功能认知不甚清晰。需要受教育者去体验、感悟的其背后隐藏的思想方法、文化因素、价值观念与待人之物之道却难以通达。比如课堂的互动与讨论,蜻蜓点水和流于形式,缺乏深入的点评与引导等流弊,导致难以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学不是让学生单纯地理解知识,学习也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符号数量的叠加,而是超越知识符号表层,关注知识与学生内心世界的关联。

因此有效的引导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过程方式,使内含思想与价值的科学知识成为学生个体发展的养分和手段,促进学生的个性完善,通过“慧眼”识别各种观点冗杂背后的是非曲直,发现道德行为的内在价值,才能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2.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深远影响。内在个性心理发展特点是其价值观形成与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青少年阶段心理发展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其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学生正值身体机能与智力发展的上升阶段,但对于一些事情的判断,往往主观性较强。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批判质疑意识增强,情感也呈现出敏感性与极端多变性。在这一阶段,他们有意识地划分出“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理想的自我”是其对自身过高的自我期望,是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渴望与期许;而“现实的自我”则是受制于实践经验不足和对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刻的局限,在面对多元价值时容易迷失方向。

因而,在这一充满理想与现实交织的学习时光,渴望美好但又缺乏经验,需要正面积极地引导,以民主、对话的态度去培育学生,为其未来生活种下阳光的种子。

3.被动化价值教学方法的充斥。现今的学校教学,将掌握知识作为教学价值的体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充斥着被动化的价值观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知识传授和灌输为主,缺乏对受教育者思想情感的了解、生活实际的接触和道德水平的正视,导致学生在面临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时出现困顿与迷茫,缺少积极主动应对的能力。价值观不是永恒的,它的具体形式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解决价值冲突问题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通过多样综合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认识与判断价值问题,并将正确的价值观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中,达到完善正确价值观体系的目的。

因而,以讲授和灌输为主的价值观教学方式难以触动学生的感情,使学生缺少感性体验,感到枯燥与乏味,甚至会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反感,强硬的显性灌输会激起学生的叛逆心理。

4.课堂文化环境中价值认识的迷失。“人天生就是社会的生物,那他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真正的天性。”[7课堂文化环境包括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同辈群体之间的交往是学校教育中常见的人际关系,当这一群体的价值标准与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不一致时,则起消极的弱化作用。文化环境既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教学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等硬件部分,还包括班风、学风、教风、文化活动等隐性构成因素。但目前忽视无形的文化氛围对价值观教学的环境熏陶作用,导致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的教育尚未很好地融入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

对同辈群体关注与引导,利用同辈群体间民主的氛围、情感的沟通和思想的共鸣来进行价值文化的传递将会事半功倍。课堂文化环境作为一种间接性的教育,各种教育合力应持续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占领文化环境育人的主阵地。

二、 回归·超越·走向——课堂中的价值观教学意蕴澄明

“教与学的过程是一个价值过程。除了某些特定的内容和环境条件下,应该说所有的教学都是与价值观相连。”[8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符号知识的同时,更深层次地走向思想情感体验、道德品性养成与价值观领悟。

(一)回归本真课堂是实现价值教学的关键

1.探索价值观深度教学。价值多元的时代境遇和思潮碰撞的现实诉求,使当下的价值培育处于一种分化的、不稳定的、充满张力的多维教育状态中。学校教育要做出积极有效的回应,抓住价值教育的根和魂,就要把握好课堂教学“主渠道”,通过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活动提供境遇、深度体验,更有利于获得价值观;同时要突破“符号知识”的表层阈限,探寻其隐含的内在逻辑、思维方式、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念。

2.挖掘常规课堂中的资源。价值观“不但是个人才有的精神形式,更表现为一些人所共有的,可以进行讨论和交流,并可适当用外部方法进行确认”[9。空间性和非场域性的课堂都是价值教育和教学的关键所在。价值观的“共有性”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讨论,通过价值协商、探讨、争议与澄清去伪存真、明辨是非。课堂中蕴含和流淌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通过价值论的教学实践形式解决价值涵养和素养培育问题,从而帮助青少年建立合理、正确的价值和公共品格。因此需要重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价值观培养不再是社会、家庭、个人的问题,常规课堂中涵育的价值和德育功能也需要被重视。

(二)在重建与超越中探索价值教学的发展走向

1.塑造出价值自觉的教育主体。价值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关于如何使学生获得发展这样的问题,得不到教师确切而自信的回答。“学习如果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那它就能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和富有吸引力的事情。”[10教育活动的主体要具备价值自觉,具有开展富有成效的价值观教学活动的教学意识,引领学生在丰富的学科知识中体验生活的意义价值,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与正确价值观,帮助学生获得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成就有价值追求的教育对象。正如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约翰·杜威所说的“如果我们仍用昨天的教育培养今天的儿童,那么,我们就是在剥夺他们的明天”。可见,只有正确认识今天的学生,才能够培养未来的人才。价值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培养正确价值观念的主要对象,价值落实的成效最终都体现在他们身上。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和过程中主动进入价值发现的过程,成为意义发现的“参与者”。青少年正值身体和智力走向成熟的转折期,他们的生命发展有着强烈的自我认同的心理需要与价值追求,价值观作为人的精神支柱,是他们追求认同、寻找人生意义所在的思想方向。

3.价值教学方法凝聚共识。价值教学的深度达成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转向深度互动启发式教学。基于方法策略的重组引领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对于价值观的教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也要尊重学生的思想特点与教学方法的吻合度。二是教师权威结论式教学转向问题导向研讨式教学。价值观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教育应深度探索学生心灵,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厘清知识脉络、在讨论中进行价值辨析、在互动中明确价值取向,进而达到强化价值认同的教学目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