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课如何借“事”明“理”

作者: 付晶

[摘 要]“符号—叙事”课程模式是根据“形势与政策”借“事”明“理”的课程定位与事件、立场、框架的三维互动的课程目标,构建起的以符号性理论为学理性基础叙事性问题导向的课程模式。“符号—叙事”课程模式以理论溯源、历史指引、分析应用的三维符号性引导模块为实践支撑,以问题作为叙事性逻辑的起点,以材料规定叙事性推导的范畴,以学生分析框架的形成作为课程最终目标,旨在构建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具备思考能力,具备高效政治引领功能的新型“形势与政策”课程模式。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符号—叙事”课程模式;问题导向;政治引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5-0143-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5.021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坚守政治立场、研判国际形势、理解和掌握国家政策的主要课程[1,是一门具有知识学习、政治引领、思维训练等多重目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然而,“形势与政策”课程仍具有课程建设依托的学科归属不明确,缺乏规范化建设的合理内核、专业化师资、研究队伍等问题2,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迫在眉睫。“符号—叙事”课程结构是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探索,籍其助力于学科建设与发展。

一、课程价值与定义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课程价值与定位既依托于系列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有其特殊性,是一门时效性与综合性很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授课内容囊括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代表的多个学科,包含了诸多领域且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地变化的课程3,这为“形势与政策”的课程专业化发展带来了挑战,所以明晰 “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定位、确定课程目标与功能归属是课程建设与研究的首要工作。

(一)课程定位:借“事”明“理”

“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思政课的统一性特征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殊性。作为思政课的构成环节,“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4。其“思政课”功能的定位——“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坚定不动摇的。从目的上看,思政课是用一定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能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课程;从手段上看,思政课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5。但“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同样具有其特殊性。

1.“形势与政策”课程以时事问题为材料依托。“形势与政策”课通过学习国内政策、研判国际局势,“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掌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认清形势与任务,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珍惜安定团结的局面,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发学习、健康成长”[6。“形势与政策”教学旨在以现实问题为依托,使学生在分析现实重大问题、预测相关走向的过程中,正确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给中国和世界的挑战与机遇,通过头脑实验与头脑风暴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进而指导其行动。所以在课程材料的选择上,具有时效性、现实性、代表性和可带入性等多个特征,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够将自我角色带入,能够置身于时代的变革之中,从而形成主观能动的参与行为。

2.“形势与政策”课程以项目制教学为方法依托。项目制学习的本质是促发学生开展问题导向式的学习,“问题导向式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法,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践系统的诸参与要素及教学实践全过程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出制约‘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因素,从而框定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真问题’的论域”[7。那么,“形势与政策”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则应聚焦于课程所选择的问题,只有从学生切实关注的真实问题出发才能有效地触动学生,使学生按照问题线索进行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在“形势与政策”问题域中进行自主研判、独立推导并进行价值判断等活动。项目制教学的核心目的并非推导活动本身,而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推导,使学生能够自主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范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引导与建立绝非通过教师的灌输方式附加于学生的,而是需要通过学生的主体性构建得以完成,所以项目制教学的目的是促使学生价值观的自我构建。“从思维层面转向切实回应学生发展的现实之需的问题导向,在教学实施伊始,教学参与主体就须秉承着问题性学习、认知和研究取向及其基本立场,并将问题意识贯穿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全过程,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始终能够从现实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有针对性地回应和解决人们的思想困惑、理论难题及现实矛盾,从而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8

(二)课程目标:事件、立场、框架的三维互动

“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三维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而有效地认识现实事件、树立政治立场、构建分析事件的逻辑框架。三维目标之间相互作用、互为支撑,以事件为分析材料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参与到教学实施之中,使学生在“事件”分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以“问题”为学习动力,开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入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与当下所处的国际形势,在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同时,使其能明确政治站位、政治立场;在经过课程系统学习、对多个问题域的探索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反思下,构建起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大学生学习党政方针与分析国际形势的思维框架。

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事的目标维度上,“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以教育部思政司下发的教育教学要点为主导,课程内容逐学期更新。“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内容具有更新周期快、时效性强的特征,为一线教学提供了机遇与挑战。紧追时事的课程内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授课过程中学生的带入感更强。但与高校思政课体系其他课程相较而言,“形势与政策”课程并未配套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编写的教材,一线教师在对课程内容把控、教学和讲义体系构建方面都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不同时段课程内容的不同也易使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判断产生混乱。所以在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事实讲解的过程中,应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目标、教学路径,正确认识事件性内容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作为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的双重角色:“事件”是“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模块化认识对象,又是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梳理正确价值观的基础材料。

在引导学生明确政治站位本质上是对学生开展价值论层面的教育。通过建构教学情境、提供分析素材,使学生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理论武器,主动参与发现、分析现实问题。价值引导并非是通过口号宣传,而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主体参与的形式,在思考和行动中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帮助学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时开展重大问题教育引导,持续激发学生青春向党、不负人民的爱党爱国热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9。通过引导学生对时事政策的主导分析与思考,使学生能够在事件的参与活动中学习领会党中央的战略目标和深远考量,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守正创新、勇毅前行,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10

在帮助学生构建分析事件的逻辑框架目标维度上,构建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论,使学生能够主动并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武装自己的头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学生了解国际局势的教学目标是“授人以鱼”的阶段,而使学生具备分析事件的方法与能力则是“授人以渔”层面的目标。这一目标是具有隐蔽性与挑战性的,分析事件的方法与能力的形成需要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掌握、经验的反思以及方法的运用等多方面综合作用,分析事件的框架与视角是在诸多个别事件的分析、探索与练习中总结得出的一般性规律并将其内化的结果。总而言之,“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综合目标可以归结为通过教学活动、以时事事件为载体,引导学生明确政治站位、帮助学生构建分析事件的逻辑框架,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范与要求的、具有马克思理论指导下的分析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

二、“符号—叙事”课程的一般原理

笔者根据“形势与政策”借“事”明“理”的课程定位与事件、立场、框架的三维互动的课程目标,构建了“符号—叙事”课程结构。该课程模式是以符号性理论为学理性基础,结合“形势与政策”的叙事性特征,开创的叙事性问题导向课程模式。

(一)“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中的“符号—叙事”逻辑

符号是一种承载关联性的可视化载体,在日常生活中符号代指一种关联性,我们通过对符号的解读可以理解其所代表的内涵,而符号的有效性直接取决于受众是否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解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是通过对符号的解读使学生理解、认同其背后的政治意向与文化关联的。那么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与符号的可解读性和解读效率直接相关:当课堂中教师抛出一个能够被学生解读的符号性命题,学生主动对该命题进行解读并产生一种逻辑的关联性,那么这便是一个适用于课堂教学的符号材料。例如,教师在对“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这一专题进行教学时,学生能否对“疫情反复”“通货膨胀”等符号进行生活化、经验化的解读,是教学的关键起点。当教学内容的关键词仅仅作为一个词汇出现时,则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生产实践,是无法在其逻辑框架中产生深入的关联的;当教学内容的核心词汇能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思考热点相关联时,则会触发学生头脑中的新异联系,使学生能够主动调动自身经验与逻辑框架对符号进行解读。这二者所出现的结果具有显著的不同,前者是一种脱离经验的符号灌输,后者则是一种激发学生自主推导的符号性解读。

学生对符号的主动解读会增强其对解读结论的认同感,结论是自主推导得出而非教师灌输的。在思政教学课堂中最为有效的符号解读方法是叙事性解读。符号作为一种抽象的代指,往往由于其抽象性特征而不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如我们在探讨抽象的“人”的时候不易使学生产生同情、愤怒、怜悯、羡慕等情绪,也不易深入思考其本质,但是在讨论具体的“同班的张三”“食堂的刘师傅”时则会产生更多的话题。因为具体的人是与具体的情境相关联的,这种关联又是以一种叙事性逻辑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之中的,而叙事性逻辑与记忆的呈现形式又是极为相近的。在叙事性材料的解读中,学生可以对材料中的人物、情境产生自我关联与带入,当这种具象性的带入感生成后则开启了学生的自主推导模式。学生对自主推导的结论进行反思,则是对具象材料的抽象化加工过程,进而进行规律性的总结。所以一种有效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应该是基于课程本身具有的叙事性优势,引导学生在完成具象推导之后进行抽象总结,从而使学生自主生成正确的理念,而非教师直接对学生进行概念的灌输与理念的讲授。

(二)符号性引导的三维模块:理论溯源、历史指引、分析应用

在符号学的视域下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分析,则可以将课程活动划分为三个模块:第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第二,引导学生主动梳理历史材料;第三,引导学生自主推导结论、总结分析方法,并使用分析框架对事件进行解读。

第一模块为从抽象向具象的解读,是对抽象理论、政策进行溯源性的、历史性的整体把握,从而找出理论与政策产生的原因,即将理论与政策置于其产生的时代、针对的问题的场域下进行理解。使学生理解该理论与政策指向解决什么问题,将自身带入决策者的角度,理解政策制定的初衷,进而将抽象的理论与具象的经验产生关联,使学生能够主动认同并响应政策,主动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