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三结合”的内容、路径和启示
作者: 白娴棠 于苏宁[摘 要]《林哈德和葛笃德》是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所著的一部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教育著作,书中满含裴氏关于家、校、社相结合的教育理想与教育智慧。家、校、社“三结合”的主要内容,即德为立世之本、智为成才之基、劳为谋生之道。促进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家、校、社任何一方都不应该是旁观者,三者应相互配合,同向偕行。首先要做到学校引领,争取家庭和社会的全面支持;其次要做到资源整合,聚集家、校、社的优势资源;最后要做到政府发力,落实自身的社会教育责任。分析书中对于家、校、社“三结合”的经验,对当前教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启示:一是确定育人共同目标为家、校、社结合的前提;二是建立合作信任的关系为家、校、社结合的关键;三是形成优良的家教家风为家、校、社结合的支撑;四是整合利用各方资源为家、校、社结合的枢纽。
[关键词]德育;劳动教育;家庭教育;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6-0015-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6.003
约翰·亨利赫·裴斯泰洛齐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他所著《林哈德和葛笃德》(又名《贤伉俪》)一书以葛笃德为主线人物,描述了坡那镇经过许多有识之士的努力由愚昧、落后转向理智、光明的过程,教育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此书中,裴氏为坡那镇构建了一幅全面且美好的教育图景。通过母亲葛笃德进行的家庭教育滋养、少尉格吕菲进行的学校教育培养,以及县长亚尔纳和牧师安斯特进行的社会教育涵养,家、校、社“三结合”最终使得坡那镇年轻一代的身心状况发生良性改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并强调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发挥合力作用,家、校、社结合已经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必然趋势。当下我国家、校、社结合可以借鉴外国教育名著中的相关经验,去芜存菁,实现家、校、社同频共振、协力育人,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林哈德和葛笃德》一书满含裴氏关于家、校、社相结合的教育理想与教育智慧,探究其中的积极因素,可以对当今家、校、社结合提供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家、校、社“三结合”的内容
在《林哈德和葛笃德》一书中,家、校、社三方在知识传递、道德教化和劳动教育三方面各尽其责,各扬其长,共同促进孩子德、智、劳的发展。其中,德育是最重要的,德为立世之本。另外,主张知识和劳动教育相结合,智为成才之基,劳为谋生之道。本书不仅明晰了育人责任指向,并回答了“家、校、社结合内容”等关键问题,形成三者共育的正向合力,保证孩子德智劳各方面发展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一)德为立世之本
书中“德”的内涵十分丰富,微观层面是指孩子要具备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的言行举止;中观层面是指要拥有诚实勤劳的美德和乐于助人的爱心;宏观层面是指人生要不断求善。裴氏认为德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关键问题”[1],要求家、校、社三方都要注重对年轻一代美好品德的培养。具体来说,儿童德育的基础应在家庭中奠定,在学校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在社会中得到巩固。
以成为“规矩”的人为例。首先,作者借葛笃德之形象,说明家庭教育中要初步把孩子培养成讲规矩的人。文中葛笃德问道:“不过,孩子们,这个星期里我们大家的行为怎样呢?我们的行为都规矩端正吗?”[2]她引导儿童对自身言行进行反思,初步使孩子们认识到行为规矩的重要性。其次,作者认为学校教育不应随意转移教育责任,学校也应该培养儿童的品格和生活习惯。校长格吕菲在学校中“把专业训练和道德培养结合在一起……他要求一切都要合规矩。像绳墨那样准确,或立或坐,都要秩序井然,融合和谐,使一切不相抵触。谁的鞋子污秽了。就脱在门外,穿着袜子进课室坐到位子上”[3]。他对“规矩”提出了更高、更详尽、更可行的要求。孩子们不仅在认知上明白规矩的重要性,而且落实到具体的行为实践中。最后,社会教育也注重把孩子培养成合乎规矩的人。文中县长亚尔纳通过对爱慕虚荣的女孩于娜贝的审判与教育,使其从一位炫耀穿戴、爱慕虚荣的人,变成一个有规矩、有节制的人,通过身边反面事例向其他孩子说明恪守规矩、合乎身份的重要性。最终,通过家、校、社三方的共同努力,坡那镇形成了“大德育”格局。
(二)智为成才之基
裴氏认为智育的真正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教学中“永恒不变”的任务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书中智育的具体目标是多方协力,使儿童具有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和社会、自然的基本知识,最终成为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
文中葛笃德并不认为孩子学习知识以及促进智育的发展只是学校的事,而是深刻认识到家庭在孩子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她教给孩子们最基础和最实用的知识,包括阅读、计数、演算等。文中说道:“孩子们都把书翻开了,找着指定今天要读的篇页和行句……在孩子们学纺纱学缝纫的时候,她也教育他们学计数和演算。葛笃德热烈地主张‘计数和演算是给脑子奠定规律和组织的基础’——这在她的教育法里占了重要的地位。她的方法是:在纺纱和缝纫的时候,要使孩子们把纱线和口针脚来回地数,计算它的数目,用不相等的数字跳过去,练习加法和减法。”[4]
和家庭教育相比,学校中的智育呈现出更具规范性、科学性的特点。对于阅读的教授,书中说道:“对能拼读字音的一批和认过一些字母的,都合在一起、教学拼音读字的课程。这两批孩子都有书本,他们和能读的一批孩子一起把书本摊开,放在纺车面前,逐字地读。一个人朗诵,其余的人跟着低声复诵。”[5]对于计算的教授,学校教育中有独特规范的九九表排列形式。与家庭教育相比,计算题难度更高,计算方法更加多样灵活。可见,书中家校双方在智育上的合作并非无规律可循,而是循序渐进、取长补短的。家庭教育教授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侧重养成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教育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教授系统化的知识,训练逻辑思维,更深层次开发智力。双方凝心聚力实施智育,使孩子们成人成才。
(三)劳为谋生之道
裴氏十分注重劳动教育,认为“劳动教会人蔑视那些跟事实脱节的语言”[6]。他觉得合理组织儿童的体力劳动,不仅能够使儿童获得各种职业活动必不可少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促进智慧和道德力量的发展,为未来生活做准备。书中,坡那镇学校对学生、葛笃德对子女、县长亚尔纳对镇上的孩子,都实施劳动教育。
首先,在家庭教育中,葛笃德常常一边教授孩子们歌唱、读书与计算,一边耐心指导孩子们纺纱。“孩子们都把书翻开了,找着指定今天要读的篇页和行句。纺车的轮盘仍然辘辘地转动不停,孩子们只用眼睛看着书本。”[7]裴氏借葛笃德的行为,竭力设法在劳动时“使儿童的情绪热烈,并且要发展儿童的智慧”[8]。其次,在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占有很大的比重。校长格吕菲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劳动训练,并将此置于职业训练之上。他通过将学习理论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方法以巩固学生的知识。还带着孩子们去参观镇上的工艺作坊,并在这个过程中估计每个学生的前途,使他们将来的职业都有着落。最后,在社会教育中,县长亚尔纳十分关注人民是否踏实劳动,避免不劳而获。书中说道:“他对人民的娱乐方面也是如此;娱乐配合劳作。布置孩子们傍晚的游戏,也紧密地结合着白天的生活劳作,并且周末的晚会也完全一致。”[9]县长还关闭了害人的酒馆、开办炭厂发展实业、带领孩子们植树和牧羊。这一系列的努力成功改变了坡那镇不劳而获、偷窃成性的风气,助于坡那镇摆脱野蛮状态而逐步向着文明前进。
总体而言,家庭中的劳动教育初步培养了孩子们对劳动的兴趣和热爱以及勤劳节俭的品德;学校中的劳动教育使孩子们获得更广泛、更系统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并为未来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社会中的劳动教育为孩子们营造了良好的劳动氛围,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家、校、社结合,最终使得劳动教育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家、校、社“三结合”的路径探析
在促进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家、校、社任何一方都不应该是旁观者。在《林哈德和葛笃德》一书中,家、校、社三者结合,同向偕行,协同育人,为坡那镇上的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了和谐有序的环境。
(一)学校引领:争取家庭和社会的全面支持
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格局,学校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书中格吕菲校长通过不懈的努力,争取到了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支持,达到三方合力育人的理想教育状态。那学校该如何成为“引领者”,争取其他主体的支持呢?格吕菲作为坡那镇学校的新校长,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实现此目标。
首先是主动加强联系与沟通。由于价值观、立场、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学校与家庭很容易出现冲突与隔阂,甚至产生消极对抗的心理和行为过程。一开始坡那镇的民众对“新学校”和“新校长”保持着观望甚至敌对的态度。但校长格吕菲并未因家长的不信任和鄙夷,而熄灭对孩子的爱以及教育热情。他抓住时机了解乡民们对学校教育的感受和看法,和家长之间建立了通畅的沟通机制,引导家长注重自身的言行以及对子女的教育。“先只说说他们的孩子怎样好,怎样有希望;渐次了解他们对学校教育的观感和各家对孩子们的愿望,弄清楚他们的底细以后,就很诚恳地举起杯来,同大家干杯,祝各家孩子的健康幸福。”[10]文中他为了帮助学生改正缺点,和孩子说:“对你的爸爸妈妈说,要求他们与我合作,帮助我改掉你的懒惰和马虎忘事的习惯。”[11]通过一系列的努力,他的真诚打动了镇民,拉近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距离。“大家深为他的话所感动;几十对眼珠一动不动地盯着少尉;许多人合掌静听,好像祈祷似的。”[12]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成就以及学习动机等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格吕菲的努力,不仅弥合了学校和家庭的隔阂,解决了坡那镇家校冲突的现实问题,而且为家校合作注入了不竭的动力,进而助于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其次,格吕菲还重视与社会中有一技之长的人沟通联系,请求他们为帮助孩子获得知识和技能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请求一位对园艺有经验的老婆婆,帮助年轻的一代,学好在自己园地里和种植花草。
其次是使各主体从中“获益”。文中校长格吕菲把正在跳舞的子女们指给父母们看,说道:“我希望你们和我立约,我也和你们立约:凭上帝保佑,只需短短的几年时间,一定要使人心情舒坦地看到子孙后代的前途。”[13]其要求“立约”的行为使家长们感受到学校育人的决心,相信子女未来在家校共育下会有美好的前途。从而支持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积极主动和教师沟通联系,贡献自己的力量。书中说道:“少尉当面跟师博约定,他的徒弟今后仍然是学校的学生,可以到校学习算术与图画,这对他们的手艺将来是大有用处的。恩格尔师傅认为对他也有好处,因此师徒合同的条款就都照少尉的意见定下了。”[14]格吕菲校长关注到了人性中的获益心理,使得相关主体认识到合作的结果也会带来其个人所图目标的实现,有益可获、有利可图,从而得到其真诚的支持。他发挥了学校的引领力量,努力争取家庭和社会的帮助,使得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实现了三者的互补与衔接,有效增强了教育合力。
(二)资源整合:聚集家、校、社的优势资源
在家、校、社“三结合”共同育人的过程中,由于三方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短板,因此整合利用各方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延伸教育阵地、加强教育效果。书中格吕菲校长很好地将坡那镇的家庭教育资源、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进行聚集整合,并为育人所用。
首先是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学校是家、校、社协同关键资源的拥有者,具备专业的教育技术和丰富的教育资源[15]。坡那镇的学校中有教室、黑板、纺车等显性教育资源,还有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谐友爱的校风等隐性教育资源,二者形成合力,共同发挥育人作用。
其次是优化家庭教育资源。一是家庭教育资源包括物质资源,例如家长的经济收入、家庭生活用品、职业等。文中格吕菲校长在开学第一天就要求孩子们把家中有的劳动工具带到学校中加以利用,“我还要交代清楚;每个上学的孩子,明天要随身带着自己在家庭工作的工具,不论是缝纫、纺棉花”[16]。女孩子在学习栽种花木时,需要在自家田地里留出土地供其实践。二是家庭教育资源还包括非物质资源,例如家长的品德和养育观念等。文中善良的母亲葛笃德,本身就是一种人力资源,为孩子的品德发展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