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背景下中小学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研究
作者: 陈寒 王慧
[摘 要]教育强国背景下推进中小学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解决教师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而教师队伍变动情况是教师队伍资源配置和走向的具体表现。本文基于城区、镇区和乡村教师队伍变动的差异性视角,通过对2004—2020年教师队伍变动具体数据分析发现,教育发展战略影响着教师队伍规模变动,城镇化进程使城区、镇区和乡村教师队伍变动呈现显著性差异,资源配置或个人追求导致教师内部流动性较大,教师管理体制日益健全使校内变动趋于稳定,日益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是导致新录用教师中师范生占比逐年下降的重要原因。全面把握教育强国建设对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要按照筑基提质、补短扶弱、做优建强的思路,建立健全师资调配机制、着力补足配齐乡村教师、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一支堪当教育强国建设重任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关键词]教师队伍变动;城乡差异;高质量发展;教育强国;做优建强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6-0021-09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6.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师队伍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先导性的地位和作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是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础,是推进教育强国战略的强力支撑。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数量、规模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但教师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迫切需要聚焦教师资源配置的深层次矛盾。教师队伍变动是指教师队伍增加和减少的具体情况,生动地反映了教师资源配置的具体表现。探讨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具体变动情况,特别是城区、镇区和乡村教师队伍变动的差异性,以发掘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和发展趋势,对加快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支撑教育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城区、镇区和乡村教师队伍变动的差异性视角,对我国中小学2004—2020年专任教师的增加和减少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具体呈现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变动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中小学教师队伍变动的原因,挖掘教育强国建设对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与当前教师队伍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有利于提出中小学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一、中小学教师队伍变动情况
笔者从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规模、增加情况和减少情况三个维度,具体呈现十几年来城区、镇区和乡村中小学专任教师队伍的变动情况。
(一)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规模变动情况
我国中小学教师整体规模呈增长趋势,从2004年的1029.6万人增长到了2020年的1222.8万人,增长了193.2万人,增长率为18.76%。考察不同时段的变化发现,中小学教师总量变化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2004—2016年,中小学教师总量平稳增加,13年共增加了71.4万人,增长幅度不大。但以2016年为转折点,开始出现波动性增长。2016-2017年增加了55.8万人,增长率高达5.07%,2017—2018年减少了2.5万人,2018年后又开始迅速增长,2019年增长率为2.88%,2020年增长率为2.96%。整体而言,中小学教师数量增长曲线呈现先缓后陡的态势,2004—2016年期间,曲线变化幅度不大,比较平缓;而2016—2020年,曲线变化幅度较大,坡度渐陡。
但是,城区、镇区和乡村教师规模的变化曲线呈现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城区、镇区教师总量逐年增加,乡村教师总量却逐年下降(详见图1)。具体而言,城区教师从2004年的207.5万人增长到了2020年的475.8万人,增长了268.3万人,增长率为129.3%。镇区教师从2004年的281.5万人增长到了2020年的505.7万人,增长了224.2万人,增长率为79.6%。而乡村教师却持续减少,从2004年的540.7万人减少到了2020年的241.3万人,减少了299.4万人,减少率为59.2%。从图1可以看出,2010—2011年是各地区中小学教师变化的分水岭:2011年以前乡村教师规模最大,在2010年到2011年期间呈现断崖式下降,减少了119.9万人;2011年以后城镇教师规模迅速扩大,到2012年城区和镇区教师规模均超过乡村教师规模。2011—2020年期间,相较于镇区教师增长而言,城区教师增长速度更快,城区教师在此期间增加了167.6万人,镇区教师增加了82万人。
(二)中小学历年教师新增情况及其来源
1.历年教师新增人数具有波动性,且城区、镇区和乡村具有显著性差异。2004—2008年,中小学历年教师新增人数整体下降,下降率为2.62%。2008—2015年,呈现不规则的波动。2015年是曲线的拐点,这一年开始呈现上升的趋势,2015—2019年中小学教师人数有较大增长,增长率为9.39%,增长了101.9647万人。2004—2020年中小学历年教师新增情况详见图2。
进一步比较城区、镇区和乡村历年教师的新增情况,三者呈现较大差异。且经过统计检验,三者具有显著性差异。2004—2020年,城区中小学历年教师新增人数为584.2479万人,镇区新增797.6218万人,乡村则新增780.9195万人。其中,城区和镇区中小学教师历年教师新增人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011年以前(除个别年份波动外)两者均呈下降趋势。2011年后两者均呈上升趋势。需要注意的是,城区历年教师新增人数低于镇区,其中2011年两者相差115.526万人,但近年来两者历年教师新增人数日益趋近。相较而言,乡村历年教师新增人数情况则与城区、镇区呈现相反的趋势。乡村教师的增长数量在2011年之前较多,势头迅猛,增长人数高于城镇,2012年之后,城区、镇区历年教师新增人数均超过乡村历年教师新增人数。
2.调入始终是历年新增教师的主要来源,镇区调入占比普遍高于城区和乡村。我国中小学历年教师新增中教师来源主要分为四类:录用毕业生、调入教师、校内变动、其他来源。其中调入教师占比是最大的,2004—2020年占比都在50%以上,是新增教师的主要稳定来源。尽管近年来录用毕业生占比呈上升趋势, 2020年录用毕业生占比达到32.12%,但依然远远落后于调入教师占比。校内变动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特别是2016年后下降幅度日益增大,从16.15%下降到8.34%。其他原因占比在教师来源中比较少,且呈现缓慢下降态势。中小学历年新增教师来源及其占比情况详见图3(a1)。
在城区、镇区和乡村调入教师占该地区新增教师比例中,城区占比最低,镇区占比最高,乡村占比居中,且三者呈现不同特征的波动[详见图3(a2)]。城区历年调入教师占比在45.88%—52.90%之间波动,占比最高的年份为2019年,最低的年份为2007年。其中,在2007—2010年、2011—2014年,2017—2019年三个时间段,出现了比例持续上升的情况。镇区历年调入教师占比总体呈现上升的态势,除了2005年和2007年的占比分别为48.22%和48.76%外,其余年份均达到50%以上。乡村教师调入占比在50.53%到56.50%之间波动,整体变化幅度不是很大。
3.由校内变动带来的新增教师呈下降趋势,乡村校内变动占比普遍高于镇区,镇区普遍高于城区。无论是城区、镇区还是乡村,虽然校内变动带来的新增教师占比有阶段性的波动,但均呈整体下降的趋势[详见图3(a3)]。下降幅度最大的为乡村,2004—2020年下降了12.43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较小的为城区。进一步比较城区、镇区和乡村校内变动教师占该区域新增教师的比例,乡村始终是校内变动占比最高的,城区除2005年外均是占比最低的,镇区占比居中。城区和乡村校内变动占比差距最大的年份为2007年,两者相差9.02个百分点;差距最小的年份为2020年,相差2.35个百分点。近年来,随着校内变动导致的教师新增情况日益减少,城区、镇区、乡村三者之间的差距也日益缩小。
4.录用毕业生占比逐年增长,城区录用毕业生占比普遍高于镇区和乡村,但乡村录用毕业生占比增幅最大。因录用毕业生带来的新增教师人数占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04年的20.9%上升至2020年的32.12%,增加了11.22个百分点[详见图3(a4)]。其中,近年来录用毕业生占比增加日益迅速,特别是2016—2020年从25.21%上升到了32.12%,增长了6.91个百分点。尽管城区、镇区和乡村录用毕业生占比均呈现增长趋势,但三者涨幅有所区别。其中,涨幅最大的是乡村,2004—2020年增加了13.45个百分点;涨幅最小的是城区2004—2020年增加了7.7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录用毕业生中师范生占比2011—2020年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十年间下降了13.8个百分点。其中,城区下降了18.14个百分点,镇区下降了14.4个百分点,乡村下降了11.66个百分点。且在同一年份中,乡村录用师范生占比始终是最低的,城区录用师范生占比是最高的。
(三)中小学历年教师减少情况及其原因
1.历年教师减少人数具有波动性,且城区、镇区和乡村具有显著性差异。近十几年来教师减少人数呈现不规则波动趋势,减少教师总数每年在105—128万左右浮动。2004—2008年,中小学教师历年减少人数呈整体下降趋势,下降率为3.53%。2010—2012年历年减少人数逐年增加,增长率为8.31%。2014年后历年教师减少人数又出现新一轮先减少后增加的波动特征。其中,2016—2018连续3年教师历年减少人数不断增加,增长率为5%。从2019年开始,历年教师减少人数又开始呈下降趋势。2004—2020年中小学历年教师减少情况详见图4。
进一步比较城区、镇区和乡村历年教师减少情况,三者呈现较大差异,且经过统计检验,三者具有显著性差异。2004—2020年城区中小学教师历年减少人数累计 421.5274万人,镇区累计642.2242万人,乡村累计901.0457万人。其中,城区和镇区中小学教师历年减少人数变化趋势大体一致:2010年以前,城区减少人数持续下降,镇区则有升有降,2010年后,除个别年份波动外,两者历年减少人数均呈现增长趋势。但镇区历年教师减少人数均高于城区,其中2010年两者相差13.2464万人,但近年来两者历年教师减少人数日益趋近。相较而言,乡村历年教师减少人数大幅下降,与城区、镇区呈现相反的趋势。2011年之前乡村教师历年减少人数远高于城区和镇区,随着乡村教师历年减少人数不断下降,城区和镇区教师历年减少人数不断增长,三者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2017年之后,乡村历年教师减少人数开始低于镇区并持续下降。到2020年,乡村历年教师减少人数开始低于城区。
2.调出始终是历年教师减少的主要原因,乡村调出占比普遍高于城区和镇区。教师减少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减员、调出教师、校内变动和其他情况。其中调出教师占比是最高的,2004—2020年调出教师所占比例都在50%以上。其中,2020年调出占比高达60.76%。总体来说,调出占比虽然增幅不大,但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校内变动是导致历年教师减少的第二大原因,但这一原因导致的教师减少人数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特别是从2015年开始大幅度下降,由2015年的20.14%下降到了2020年的10.35%,下降了9.79个百分点。自然减员导致的教师减少呈先增后降趋势,2005—2015年呈波动性增长,2015年后呈波动性下降。将教师辞职被归属到其他原因中进行了统计,2018年教师辞职所占比例为7.35%,2019年为10.66%,2020年占比为12.17%,由此可见中小学教师辞职的比例在逐年上升[详见图5(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