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政策逻辑梳理

作者: 杜燕锋

[摘 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实现广东省理工科高校的发展,缩小与先进地区之间的差距,服务广东经济转型和创新驱动发展。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对其政策背景进行探讨,并从社会价值导向、目标导向、政府主导模式导向等维度分析了广东高水平理工大学建设的价值选择,认为广东省在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时,应该坚持与国家、广东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同时兼顾高校已有的基础、优势、特色、功能、总体定位等现实因素。

[关键词]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政策;价值

[中图分类号]G5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1-0023-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1.004

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可见,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一流大学的科技创新服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与输出已经成为推进经济中高速增长、产业中高端发展、真正迈向自主创新的重要战略举措。就广东省而言,省政府在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时,主要采取“双重点”建设模式,即“重点建设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两大类。“重点建设高校”即高水平大学建设,主要对应国家的“一流大学”建设;“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主要对应国家的“一流学科”建设。以学科或学科群建设为主,围绕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大需求,在重点学科、重点人才、重点平台、重大科研项目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研究主要从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政策背景、政策价值取向和政策目标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政策背景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现象都可以看作为一个系统,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高等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之一,其内部结构由无数的子系统构成。高等教育发展过程的实质就是高等教育内部结构不断分化、功能不断扩张的过程。高等教育作为维持社会系统稳定和发展的子系统之一,其发展除了受到自身因素影响,也会受到社会其他子系统(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我们在探讨高等教育这个子系统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其自身内部的影响因素,也要考虑到其所处社会大系统中的宏观大环境。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也是如此,除受其自身内部影响因素外,还会受其所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此,采用PEST宏观环境分析的方法,从政策、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对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政策出台的外部因素进行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在一定意义上与政府行为密切相联,主要指对一些组织开展活动具有实际或潜在影响的政策、法律等因素。在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背景中,政治因素主要是指广东省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等要素。正如劳恩格(Leung)所说的“政策是价值的具体表达,其中包括资源和权力的分配”[1]。因此,广东省政府提供的政策在产生、调整与变化中常常会影响其利益相关者(如高校)的行为,进而引起后者行为、组织方式等的变化。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正是受到政府政策支持而产生的。所以,政策支持是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重要因素。

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与广东省一系列的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密不可分、一脉相承。回顾广东省的教育发展可见,广东在经历中心城市办大学、“教育强省”“教育现代化”“南方教育高地”等时期的发展下,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与自身经济发展需要的双重影响下,进一步在高等教育领域内解放思想,通过政策制定来推动广东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而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也为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南方教育高地”时期,广东省委省政府颁布《关于加强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建设服务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促进理工科高校转型发展,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加大对理工科高校的支持,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为创新驱动发展培养所需的人才。至此,标志着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相关政策正式形成,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建设提供了合法性依据。

(二)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制度或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布局、资源状况,以及未来的经济走势等方面的因素。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体现了广东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也说明广东社会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1.经济发展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影响高等教育的速度、规模和数量。通常经济发展水平高、速度快的地区,其高等教育发展相对较快;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较为缓慢。广东省近年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一是广东省国民生产总值(GDP)持续增长。作为经济大省,广东省的GDP总量已连续27年位居全国第一。二是广东省教育投入持续增加。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从2010年的1 532.7亿元增至2015年的3 100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从2010年的1 044.02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 300亿元,增幅超过一倍。广东省雄厚的经济实力及其强劲的增长态势,以及对教育投入的大幅度增加,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与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创新驱动发展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建设提供了机遇。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先遣队和排头兵,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已成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经济总量稳步攀升,自1989年以来连续30多年稳居全国第一位。这为广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从近年经济发展主要指标的增长情况可以看出,广东各项指标连续多年名列前茅,整体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创新驱动发展阶段的进一步深入必然要求解决好科技成果从哪里来的问题,这就需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撑。从实际发展情况看,目前广东正处于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迈进的历史时期,引进和模仿先进技术的发展模式已无法满足实现“制造强省”这一宏伟目标的需求,必须自主发展相关产业的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创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作为培养技术产业人才的摇篮,大学尤其是理工科大学是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为企业和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因此,要解决科技从哪里来的问题就必须高度重视理工科大学的发展。

然而,广东虽然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自主创新中取得了突出成绩,但其暴露出的短板也不容忽视。广东省经济体量庞大,但技术创新质量仍有待提高。为进一步深化实施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发展战略,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尤其需要加快理工科高水平创新科技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和第一资源,必须加快实施人才战略,培养和引进更多创新人才,以人才高地建设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从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高校的发展来看,承载着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使命的理工科大学恰恰是广东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短板。无论是理工科大学的数量或是理工类专业的学生人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上仍无法满足经济社会转型对高水平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需求。因此,为了解决广东省理工科大学发展的短板,广东省政府提出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发展理工类学科这一举措,服务广东经济转型和创新驱动发展。

(三)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指组织所在社会中成员的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教育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建设不仅体现了广东历来开风气之先的优良历史传统,也体现了广东民众对高水平大学的期待和追求。

一方面,开风气之先是广东高等教育的历史传统[2]。自近代以来,广东高等教育始终彰显出开风气之先的气魄,广东在教育改革、创新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无论是清代阮元、张之洞在广东推行的书院改革,或是外国教会来华办学,都说明了广东岭南文化的包容。改革开放后,广东在高等教育领域内进行了改革,通过中心城市办大学来解决中心城市对大学、对人才的需求问题,并在全国率先形成中央、省、中心城市三级办学体制。20世纪90年代初,广东省与原国家教委首倡中央部属院校与省共建体制等,体现了广东高等教育开风气之先的特点。正是基于该特点,在新历史时期的广东才能提出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关键决策。

另一方面,高水平大学建设是广东民众的期望和追求。从经济发展情况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一直以其强大的区位优势领先于全国各省市的经济发展。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持续稳步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运行位于合理区间。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情况来看,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基本能够满足广东社会经济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要。但从高校层次水平看,广东省拥有高水平大学的数量及其在全国排行榜上的排名,与广东地区生产总值(GDP)全国排名第一不相匹配。

从高水平大学数量看,全国排名前一百的高校中,广东仅有几所;从学科情况来看,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类学科和应用类学科数量偏少,且理工类学科整体水平较低。由此可见,广东省的高水平大学在数量和质量上,与高水平大学重镇存在较大差距,高水平大学资源较为匮乏。尤其是当前广东正处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社会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支撑,广东省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现状与社会需求的不相适应日益凸显,社会需求倒逼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压力不断增大。

(四)科技因素

科技因素即技术要素。科技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科技革命推动着产业革命,使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技术等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推动下,科技和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社会被带入“科技轨道”。同时,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技术革新与行业相结合,为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生产行业带来了生机,也为材料科学、空间科学、数学与系统科学、生命与医学科学等新兴行业提供了跨越式发展机会,最终引起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促使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生变革。另一方面,科技革命推动了高等教育变革。高等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变迁越来越多地受到科技因素的影响。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科技发展更多地依赖于人力资源,依赖于人的知识和技能,依赖于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为了适应新科技革命的需要,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设置与新兴科技发展有关的学科专业,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科技人才。

具体到广东省而言,作为全国制造业大省,在世界范围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下,在国家、省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历史背景下,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实力的战略支撑,被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广东省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肩负着为地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是地区创新驱动的主要推动者。因此,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得以进一步彰显。广东省目前缺乏的自主创新企业及企业自主核心技术,是制约广东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无法实现“跟随式”发展到自主发展转型的关键问题。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两个缺乏”,必须由本土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提供智力支撑。高水平理工大学不仅能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高层次智力支持和高水平科技支撑,其理工类学科也能够发挥服务、引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