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下的中小学校禁用手机政策
作者: 杨晨曦 徐湘荷
[摘 要]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中小学生在学校乃至课堂上滥用手机成了一个全球性问题。滥用手机可能会导致身体和健康的危害、社会交往的危害和教育教学上的危害。法国、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加拿大安大略省、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及我国都先后通过立法出台了中小学校禁用手机政策。这些政策规定了中小学校禁用手机的时间段、禁用地点、例外的情境、手机在学校里的存储方式以及违规后果。对我国进一步规范手机管理的国际经验和启示有4点:第一,禁用手机政策内容都简单具体,容易操作;第二,禁用手机政策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不冲突;第三,避免一刀切,满足个性化需求;第四,争取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的配合、理解和支持。
[关键词]中小学校;禁用手机政策;滥用手机;国际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G62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1-0028-08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1.005
手机以十几年前人们都无法想象的方式迅速发展,改变了世界蓝图和教育图景。技术的快速进步、网络媒体使用规模的扩大以及全球移动技术成本的下降,导致了中小学生手机拥有率非常高。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8年的一项调查发现,美国有95%的青少年拥有和使用智能手机,比2014-2015年增长了22%[1]。据法新社报道,在12~17岁的法国青少年中,有近90%的学生拥有智能手机[2]。其他发达国家的情况也是大同小异。至于我国的情况,据《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和阅读实践报告(2017-2018)》调查显示,被调查的未成年人拥有自己手机的比例达73.1%。其中,城市未成年人拥有自己手机的比例达75.4%,农村达67.6%;小学生拥有自己手机的比例达64.2%,初中生达71.3%,高中生达86.9%[3]。在学校里,一方面,手机提供了教育机会和手段,可能会增强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而且手机作为一种通讯工具还可以为中小学生和家长在紧急情况下取得联系提供便捷。但另一方面,中小学生对手机的使用尤其是滥用也引发了教育领域从未遇到过的问题。从滥用手机引起的上课分心到网络欺凌和隐私泄露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引起了家长、教育者和社会相关人士的普遍担忧。为此,许多国家或地区都在考虑在学校里禁用手机。最近几年,法国、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加拿大安大略省及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都先后通过立法出台了中小学校禁用手机法案或政策。我国教育部办公厅在2021年1月15日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4]。本文通过分析法国、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加拿大安大略省、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及我国的中小学校禁用手机政策,探讨国际视野下各国中小学校禁用手机政策的内容和特点,为我国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校手机管理提供国际经验和启示。
一、中小学校禁用手机政策出台的缘由
一些国家或地区之所以纷纷制定中小学校禁用手机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使用手机尤其是滥用手机会对中小学生造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危害。
(一)身体和健康方面的危害
澳大利亚议员乔治·克里斯滕森(George Christensen)认为,手机对年轻人大脑的影响与可卡因的影响类似。澳大利亚学校禁用手机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为防止中小学生手机成瘾。所谓手机成瘾,是指手机或者其他数字设备在物理上刺激人类大脑的方式与可卡因和海洛因等毒品相同。比如,在脸书上收到一个“赞”会引发大脑中的化学反应,产生多巴胺。这种强烈的愉悦感会重塑人类的大脑,建立奖励驱动的寻求行为,促使人们重复使用手机或其他数字设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发展就会导致类似于那些与药物成瘾有关的疾病[5]。因此,这种担忧被用来限制或禁止中小学生在学校里使用手机或其他数字设备,就可以理解了。我国的《通知》在前言里就说明是为了防止学生沉迷网络和游戏[6]。更不用说,滥用手机还会导致视力受损,长时间暴露在辐射中有碍中小学生的健康。更为可怕的是,某些研究表明,过度使用手机可能会增加患脑癌的风险。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将移动电话产生的电磁场列为“可能致癌物”[7]。沉迷于手机的中小学生更有可能出现心理发展问题,比如情绪不稳定、注意力缺陷障碍、抑郁、愤怒和情绪失控。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在列举学校禁用手机政策理由时,援引了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吉恩·特温格(Jean Twenge)博士的研究成果。特温格博士在2017年出版了一本名为《智能手机一代》(iGen①)的著作,该著作提供了95份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认证的电子法律材料,证明美国青少年抑郁症和自杀的增加可能是青少年长时间盯着移动设备屏幕和使用社交媒体引起的[8]。
(二)社会交往方面的危害
早在2009年的研究表明,李维斯通(Livingstone)和哈登(Haddon)报告了互联网暴露的4个主要危害:商业软件可能跟踪和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接触暴力、攻击性和仇恨内容及欺凌或骚扰信息;接触色情内容;对孩子价值观的伤害,例如,鼓励自杀或厌食[9]。有研究者认为,澳大利亚之所以在中小学校里禁用手机不仅是手机具有分散中小学生注意力、网络欺凌的负作用,更是为了防止商业公司搜集学生的私人数据,防止个人的隐私泄露。个人数据信息在很多时候是在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泄露的,有人在2017年9月做过调查,澳大利亚小学使用的前50个应用程序中,只有一半强调了对数据搜集的知情同意[10]。除此之外,接收暴力、攻击性、仇恨、欺凌或骚扰的信息及接触色情内容对孩子们的伤害是众所周知的。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教育部长詹姆斯·梅利诺(James Merlino)引用顶部空间(Headspace)的最新研究,称大约53%的澳大利亚年轻人经历过网络欺凌。“通过学校禁用手机,我们可以在学校门口阻止它。”[11]法国、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加拿大安大略省在列举制定学校禁用手机政策缘由时都提到是为了防止网络欺凌。人们希望,在学校禁用手机至少能阻止此类行为在上学期间发生。
再者,过度使用手机还会导致孤独、社会隔离、社交能力不足和沟通能力差等多方面的问题。
(三)教育教学方面的危害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肩负着教育使命。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制定中小学校禁用手机政策的时候,除了前两个因素的考量,论证最多的还是教育教学方面的因素。尽管手机有不同的学习软件,理论上可以增强某些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但这些功能并不总是自动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
相反,在课堂上不加限制地使用手机可能导致学生学习上的分心。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教育部长斯蒂芬·莱切(Stephen Lecce)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学生在课堂上应该专注于学习,而不是社交媒体。所以,希望学校禁用手机政策禁止或限制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来消除学生学习分心的现象,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学习基本技能,包括阅读、写作和数学[12]。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部门201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加拿大人平均每10分钟查看一次手机。年轻人浏览屏幕的频率几乎是这个数字的两倍,平均每小时看屏幕10.1次,这势必会导致学习上的分心。研究还发现,哪怕是把手机关机放到书包里或者桌子底下,只要这个手机在学生视线内或在附近能够得着的地方,都会减少一个人关注和执行学习任务的能力,因为他们的大脑的一部分正在积极做不拿起手机或不使用手机的努力[13]。
而且,课堂上滥用手机还可能影响学生的成绩。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在学校禁用手机政策中援引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2015年5月发表的一项研究:当学校禁止学生在课堂使用手机时,学生的考试成绩比标准偏差提高了6.41%。这种影响主要是由成绩最差的学生造成的。因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容易因手机的存在而分心,而手机禁用政策是否实施都不会影响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课堂上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学校可以通过禁止使用手机来减少教育成绩差距。因此,“禁止使用手机是减少教育不平等的低成本政策”[14]。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教育部在给家长解释中小学校禁用手机政策中也引用了英国的这项研究,并解释说学校里禁止手机使用相当于每学年额外增加了5天学习时间[15]。法国共和党官员斯蒂芬·皮耶努瓦尔(Stéphane Piednoir)称:“智能手机是导致中小学课堂纪律涣散的重要因素,频繁使用手机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能力。”[16]这也是法国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排名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发表在《交流教育》杂志上的研究也认为,在课堂上不使用手机的学生与使用手机的同学相比,前者比后者笔记多记录62%的信息,回忆起来的信息也更多更详细;在多项选择题测试中,前者比后者的成绩整整高出一个半等级[17]。
因此,法国、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加拿大安大略省、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及我国在颁布学校禁用手机政策的时候,几乎都开宗明义讲明了政策的理由和宗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在禁用手机政策中提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小学生在校期间不受限制地使用智能手机干扰了学校的教育使命,降低了学生的成绩而差生尤为明显,助长了网络欺凌,并导致了青少年焦虑、抑郁和自杀的增加[18]。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声明,学校禁用手机政策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没有不当手机使用(包括网络霸凌)或分散注意力的安全学习环境、在课间休息和午休时间提供更好的社会交往和身体活动的机会。因为研究发现,手机在学校里会扰乱课堂并遭到滥用。课堂上对手机不加限制会降低学生思考、学习、记忆、集中注意力和调整情绪的能力[19]。我国的学校禁用手机政策意在说明,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学生使用手机对学校管理和学生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20]。法国的学校禁用手机政策则是兑现了马克龙2017年竞选总统时的承诺,以帮助法国手机成瘾的青少年减少课堂上日益分散的注意力,避免遭受网络欺凌,同时改善学生的体育活动质量[21]。
二、国际视野下中小学校禁用手机政策的内容
本文整理了法国、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加拿大安大略省、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和我国学校禁用手机政策的文本内容(见表1)。这几个国家或地区中,最早实施禁用手机政策的是法国,其实施时间是2018年8月6日,然后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实施时间是2019年9月1日。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学校禁用手机政策生效时间是2019年11月4日,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生效时间是2020年第1个学期。我国则是在2021年1月15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之后开始实施的。至于适用对象,除了法国包括幼儿园、小学生和初中生以外,其他国家或地区都是中小学生。
(一)禁用手机的时间段和禁用地点
中小学校禁用手机政策最温和的是加拿大安大略省,只要求课堂上禁用手机,午饭时间和休息时间手机不在禁用之列。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规定是学校里禁用手机,如果学生上学时随身携带手机,上课前需把它们关机并放到储藏柜中,直到放学后才能取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也是要求禁止学生在学校内使用手机。最为严格的是法国,明确规定上课时间、午餐时间、课下休息时间都不可以使用手机,即在学校大门内的任何地方都禁止使用手机,包括教室、操场、餐厅和厕所。我国则是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手机带进学校,即原则上在校时间都不得使用手机。
(二)例外情境
当然,中小学校禁用手机政策禁止的是中小学生滥用手机,并非完全禁止使用手机。本文研究的这几个国家或地区都明确公布了中小学校禁用手机的例外情境。
第一个例外情境是学生遇到紧急情况或应对感知到的危险时可以在学校使用手机。法国中小学校禁用手机政策规定可以破例的情况之一是在紧急情况下学生可以使用手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也规定遇到紧急情况或可感知的危险情境时学生可以使用手机。这个规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吸取了曾经的学校禁用手机政策半途而废的教训。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到中期,美国的许多州就已通过立法禁止学生带手机到学校。当时的手机非常昂贵,人们普遍认为,拥有手机的学生会利用手机来促成毒品交易。随着手机变得越来越便宜和普及,这种看法也发生了变化。到20世纪90年代末,这些州已经废除了学校禁用手机政策。直到1999年4月20日科罗拉多州科伦拜学校悲剧②和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袭击后,人们才发现在紧急情况下手机可以成为救生工具,为警方提供重要和及时的信息。同时,紧急情况下手机还有另一个用途:孩子们可以直接与心急如焚的家长取得联系。所以,学校禁用手机政策要想有效执行,必须考虑紧急情况或者需要的情况下家长和孩子的联系方式。其他几个国家或地区虽然没有明确规定紧急情况下的豁免,但都考虑到了学校禁用手机后遇到紧急情况或有需要情境时的应对措施。我国要求在学校里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规定,紧急或需要的情况下,家长可以通过学校办公室联系他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