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生命教育的回归
作者: 乔芳菲 申寅子[摘 要]近年来,小学生漠视生命的极端现象时有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生命教育的缺失。“双减”这一系统性改革从根本上促进了教育生态的正向改变,为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小学语文作为小学生学习的基础人文学科,是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平台。从生命教育的视角来看,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还存在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力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以及与实际生活相脱节等弊端。为此,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深入挖掘教材文本,在教学中优化和改革学生评价制度;以沟通和交流为桥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充分发挥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联动作用,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彰显出生命的个性与创造性。
[关键词]“双减”;小学语文;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4-0019-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4.004
近年来,小学生轻生惨剧时有发生,加之新型冠状病毒的侵袭,给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剧烈冲击。生命教育一次又一次摆在公众面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启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工作。其核心在于切实减轻学生不合理的学业负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增强新时代教育全面育人的整体效能。《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与期盼。当前,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广大学生的生存状态,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在新时代面临的新任务。语文教学应该成为对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的成全[1]。生命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生命理念的背景下,语文课堂上也要相应地融入育人的理念。有调查显示,在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中约有210篇(42.3%)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2]。我们有必要以此作为切入点,反思和改进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切实为“双减”政策下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型提供抓手,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中期,生命教育开始在我国兴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重视生命教育”,并将其与国防教育、安全教育等相并列,把生命教育提高到国家层面。2005年,《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其目标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以及热爱生命,提高生存能力,并且提升生命质量”。这是国内教育界首次对生命教育进行明确的界定。生命教育出现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国内学者对生命教育的研究也相继展开。“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叶澜教授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提高个体的生命价值。冯建军教授提出,生命教育是个体从出生至死亡这一生命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个体的生命价值得以充分展现的教育活动过程[3]。纵观国内学者的研究,生命教育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命教育涵盖所有能够提高个体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而狭义的生命教育专门指的是健康教育。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学生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双减”政策出台后,“减负”成为我国教育决策的重要议题,为科学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生命教育亟待教学理念的转换、教学内容的扩充以及教学方法的革新。以语文教学为例,首先,“生命教育”并不是“我要给你”的外铄式教育,它是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引导生命“由内而外”提升的内发式教育。外铄式教育常常从教师预设好的生命话题以及教学步骤出发,课堂中不乏交流和讨论,但是对于学生本身而言却没有思想的撞击和精神的洗礼,完全游离于学生生命之外。而内发式教育是从语文教材文本蕴含的高尚品格和美好情感出发,引导学生对形象化的真善美进行思考。其次,以“人文精神”来替代“生命教育”,实际上窄化了“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语文对学生生命价值的提升,不仅仅局限于人文精神,也包括知识的掌握、兴趣的开发和技能的培养等。再次,新课改之后出现很多新的教学方式,如情境教学法、问题研究法、故事导入法、角色扮演法等,而生命教育强调的方法要适应人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选取具有生命启迪作用的教学方式。
二、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困境与挑战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生命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也有所体现。但是灌输式的教学往往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趋向统一化,在繁重的学业任务之下,学生往往没有机会理解“标准答案”之外的真实的生命含义。生命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多方面的欠缺,造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唯有明晰前因后果,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一)理解偏差限制了对生命的感悟
课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教材是握在教师手里最有力的武器。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的人文学科,涵盖的知识面极为广泛,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生命的课文内容,对于传递生命意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对生命进行错误解读的情况却屡见不鲜。例如在学习抗疫英雄故事的课堂上,教师进行提问:“通过这堂课,大家都学到了什么?”有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要不怕牺牲,敢于冲在最前面!”随后,教师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尽管课堂气氛十分热烈,但是这实际上是一种轻视生命的错误引导。师生面对“生与死”这样严肃的话题时,既没有经过冷静的思考,又没有展开深入的讨论,就草率地得出了“不怕牺牲”的结论,从学理上讲,这位教师的处理方式过于简单,无法从认知和情感上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他人自我牺牲的感恩之心。无数的英雄们之所以选择自我牺牲,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而是他们宁可选择牺牲自己以换取他人的幸福。
这样的教学情形并不是个案,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让孩子们懂得人的生命无比珍贵,一旦失去便不能复得。在面临生死抉择时,唯有基于审慎思考的自我生命判断才是正确的选择,而那种动辄轻易放弃生命的想法不仅是对英雄们的亵渎,更是对自身生命的漠视。生命教育不仅要教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更要将生命本身的分量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例如在抗疫宣讲的课堂上,一位教师进行提问:“你们愿意去做志愿者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愿意!”面对学生们的回答,教师并没有立即给予肯定的回应,而是接着问:“同学们知道做志愿者都需要什么准备工作吗?”一时间鸦雀无声,学生们纷纷陷入了思考。其后,教师向学生们介绍了抗疫志愿者必备的常识性知识,并且补充道:“我们每个人既要尊重他人的生命,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在救护他人生命之前,首先要具备救护他人的常识和能力。”学生们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们经过冷静的思考,对生命内涵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二)教学目标忽视了生命的意义
顾明远先生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4]。小学生对于生命的感悟还处于懵懂的阶段,恰当的生命教育可以使学生受益终生;反之,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会造成无法挽回的遗憾。2020年12月,四川泸州的一名小学生留下字条后跳楼。字条上写着“我活得太累了”“老师对我已经失望”“我只希望能多睡一会儿”等[5]。2021年2月,江西的一名五年级小学生在开学的第一天从自家的楼顶坠落,他生前曾多次表示自己的作业太多了,压力很大[6]。在他留下稚嫩手笔的遗书中,多次出现“撑不下去了”的字样。事发后,校方表示已经对在校学生进行了珍惜生命的教育,并开始进一步观察每个孩子的心理活动,重点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这些沉痛的事实表明,加强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受应试观念影响,学校往往将“高分”作为终极目标,这种功利性的目标取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生命价值判断。在很多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越位进行指导,以自身的认知来代替学生的经验,存在诸多弊端。语文教师直接将知识点作为结论摆在学生面前,而学生所需要做的就是高效的掌握和熟练的记忆。这种课堂教学,既不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不能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启迪,学生的生命体验是微乎其微的。与此同时,学校的“励志”标语里充斥着诸如“提高一分,打败千人”的口号,却极少向学生传递“活着就是幸福”这样朴素的人生真理。我们的教育,很多时候是回避跟小学生讨论生命意义的。很多教师本身的育人观念也存在偏差,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竞争的。学生在这种高度竞争的环境下,极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一直以来,过度关注应试成绩,生命教育长期缺失,引发了一系列学生价值观扭曲的问题,甚至酿成了生命的惨剧。这迫切要求我们对当前的教学进行反思,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革新,当代学生们享受着优越的学习环境,沟通和学习都更加便捷了,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却有不断疏离的可能。如果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节,就极易导致他们形成扭曲的心理。我国著名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陈默表示,有学生曾经向她发问:“学校是个解惑的地方,但是,我的‘惑’,小学不能解,初中不能解,到了高中依然也不能解,我要待在学校干什么?”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的身心发展极度不平衡,他们的社会性很弱,但是思考力很强。在这个信息快速更迭的时代,各种信息纷至沓来,学生们能接触到的事物也越来越多,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消极思想的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极度不平衡,现实生活的种种要求又让他们应接不暇,于是便产生了太多的心理困惑。据调查,儿童的自我中心、性格孤僻、缺乏同情心和宽容心,都是不良教育的结果[7]。
受传统观念影响,家庭教育中充斥着“小孩子什么都不懂”这样的惯用语,这实际上忽视了对孩子生命意识的培养。在面对“我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为什么活着?”等问题时,家长们总是三缄其口,没有对生命问题的本质进行回应。而语文教学中也常常忽视了对学生情绪能力的培养,导致他们的生命感悟极其匮乏。实际上,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不同的特质,我们的教师、家长需要对这些特质进行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我们的教育也需要跟他们的发展水平相匹配。如果学生在语文教材上学到的知识不能和自己的意义世界、实际生活发生联系,学生也就不能理解知识“为何学”与“为何用”,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无异于沉重的枷锁。长此以往,会产生很多冲突,尤其是那些隐性的冲突会带来很多心理问题,累积起来会让学生感觉非常的无奈、痛苦,以至于采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解决。
三、“双减”时代语文教学融入生命教育的展望与期待
“双减”的基本原则在于“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所要治理的,正是忽视教育规律、破坏教育秩序的内卷式恶性竞争[8]。这一政策蕴含着“减负增效”的基础教育变革导向,带来了教学观念、评价方式和育人模式的转变,为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旨在打破传统教育教学中“无生命”的局面,使每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生命意识,能够善待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从而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提升他们的生命价值,彰显出生命的个性以及创造性。
(一)深入挖掘教材文本,引导学生认识生命
《意见》明确指出“要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从学生这一“需求侧”出发,教师应该努力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生命教育理念强调,不仅要尊重人自身的生命,也要尊重周遭环境中的其他生命。对于小学生而言,首先就是要积极地认识生命,体会到世间万物存活的艰难与可贵,才能做到珍视生命和热爱生命。为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课文传递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材中运用了大量的拟人化手法,选用了很多小动物作为课文的主人公,例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的《小蜗牛》《乌鸦喝水》《雪地里的小画家》等。教师应该深入挖掘这些内容中的生命意蕴,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人并不是凌驾于一切生命之上的存在,我们应该尊重一切生命;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爱护周围环境、保护动植物,学会欣赏大自然中的生命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