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时代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价值和发展路径

作者: 刘亮

[摘要]元宇宙时代沉浸式体验引发人们生产生活的大变革,依托沉浸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走向科学,由感性宣讲转向互动体验,形成元宇宙时代的沉浸式教育全新图景。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AR/VR/MR为依托的科学技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元宇宙时代的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在“心流”“具身”“内爆”等关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结合技术和教育元素,整合认知和体验的关系,并基于此形成了自身概念,其价值则具体体现在“人机合一”“主客交互”“知行合一”等方面。而元宇宙时代的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同时“完善技术支持”“构建内容框架”“满足个性需求”,才有可能实现进一步的推广和普及。

[关键词]元宇宙;沉浸式体验;新媒体技术;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5-0085-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5.014

元宇宙是区块链、人工智能、5G、VR、AR、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等前沿数字技术的集成应用[1]。基于一系列信息新技术综合集成的元宇宙既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数字技术,各尽所长发挥比较优势,也能系统整合各类技术达到协同增效效果,“元宇宙的确是技术的融合体,脑机链接打破虚拟与现实的沉浸边界,人工智能提高数字角色的互动性,云计算和边缘计算为元宇宙解决了推动效率问题,5G/6G提供了宽阔的数据通道”[2]。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元宇宙时代来临之际,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存样态、传播路径、叙事表达呈现出全新图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主动进行前瞻性审思和自觉性判断,回应时代变化之问,反思科技发展之变,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立足时代发展变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调适和创新,持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价值。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推进,特别是以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MR(混合现实)技术为代表的拓展现实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社会日益进入以“沉浸”为主要特征的沉浸时代。元宇宙时代,虚实结合的沉浸式体验和感知、主客交互的互动式参与和建构,成为这一全新时代的最大特征之一。当前关于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于沉浸设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沉浸模型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研究、沉浸传播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研究等①,缺乏对元宇宙时代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价值和路径全面解析的相关研究。沉浸传播通过技术手段跨越时空和物理的极限,超越历史和地理的束缚,打通虚拟与现实的通道,构建时刻在线在场的状态,让受众能够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接受外部信息,达到浑然忘我、客我不分的境地,实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作为新兴的传播形式,沉浸传播逐步介入思想政治工作领域,重新建构起沉浸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复合型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塑造了技术与教育全面融合渗透的全新教育生态,必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向智能化、科学化发展嬗变。

一、元宇宙时代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辨析

元宇宙时代,科技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超级引擎,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不断引发社会变革、思维变革乃至世界变革。元宇宙时代,处处都是沉浸、时时都有沉浸,从感官沉浸到心理沉浸,从被动沉浸到主动沉浸,再到身体乃至思维沉浸。“沉浸”成为时代的新标签和发展潮流,也成为当前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和话题。元宇宙时代的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在“心流”“具身”“内爆”等关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结合技术和教育元素,整合认知和体验的关系,并基于此成型了自身概念。

(一)心流、具身与内爆

“心流”一词源于积极心理学家里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心流即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4],心流是意识和谐有序的一种状态,在心流状态下,当事人心甘情愿、纯粹无私地去做一件事情,不掺杂任何其他祈求。此时,人的精神“熵”值也最低。所谓“熵”是指物理学上对事物稳定状态的描述,简单地说,“熵”是指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越混乱熵值越高。反过来,一个系统内部越有规律,结构越清晰,熵值越低。进入心流状态后,你的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当前的任务上,所有的能量都往同一个地方聚集。

“具身”理论认为,认知、身体和世界紧密相关,三者构成一个相互不可分割的循环辩证系统,“没有藩篱和堵塞,没有主体与客体、内在与外在、意识与感觉的二元对立与主次之分”[5],认知存在于大脑,大脑存在于身体,而身体存在于世界。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类通过身体认识世界,身体及其活动方式对人的认知有巨大的影响。通过身体进行交互,将人嵌入世界之中从而将二者融为一体,“身体在塑造精神的过程中扮演着一个具有构成性影响的特别角色”[6]。具身认知强调认知与身体的统一,认知植根于身体,身体经验能够对认知过程产生重要影响。认知是身体参与的认知,需要通过自我身体、环境世界和内心心智的互动融合完成知识的表征。“我们的身体用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头脑。甚至当我们没有从事特定活动时,我们的头脑似乎依然在身体上寻找我们此时感受的暗示或者喜好的线索”[7]。

“内爆”理论由马歇尔·麦克卢汉于1964年在《理解媒介》这一专著中提出。他在《理解媒介》中写道:“凭借分解切割的、机械的技术,西方世界取得了三千年的爆炸性增长。现在它正在经历内向的爆炸一一内爆。在机械时代,我们完成了身体的空间延伸。今天,经过一个世纪的电力技术发展以后,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和空间差异已不复存在。我们正在迅速逼近人类延伸的最后一个阶段——从技术上模拟意识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创造性的认识过程将会在群体中和在总体上得到延伸,并进入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正像我们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凭借各种媒介而得到延伸一样。”[8]显然,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并不是单一所指我们习惯说的新闻媒介,而是用“技术媒介”这一词语来概括,认为任何一种新技术或工具都是我们身体某一器官的延伸,包括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诸多技术和工具。其“内爆”也是从媒介技术中衍生,揭示技术媒介对人体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烘托与渲染,催促思维与意识的形成。

总之,心流、具身与内爆理论互为表里,从内心精神层面、自觉身体层面、技术媒介层面为沉浸体验提供理论基础和根本前提,构建了沉浸理论的核心内核。基于“心流”催生的沉浸体验,融于身心沉浸的“具身”感受,借助技术媒介的“内爆”延伸,实现心流、具身、内爆的深入沉浸,三者相互交融达到“心、身、境”的和合统一。

(二)沉浸和沉浸传播

“沉浸”是指人的身心高度集中,心无旁骛的状态。“沉浸”源构于“心流”、“具身”与“内爆”,用来描绘人们在某些日常活动中全神投入、注意力高度集中,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达到忘我的一种状态。沉浸按照程度可以分为信息沉浸、感官沉浸、大脑沉浸。第一阶段是信息沉浸,我们关注咨询及其收集的信息的沉浸;第二阶段是感官的沉浸,对我们所见所闻,身体与眼睛协同感受到一切的沉浸;第三阶段是大脑的沉浸,我们的全脑都全然地认为我们沉浸在某个世界里。全身上下每一个感官,每一个细胞,每一个接受信息的受体都在告诉自己“我们在里面”。同时,根据沉浸的结果主体又可以分为主动沉浸和被动沉浸。所谓主动沉浸即有意识的沉浸,主体可以随时从沉浸情境中主动抽身的能力与状态,例如文学作品的阅读、艺术作品的创作。所谓被动沉浸是指无意识的沉浸,主体必须接受沉浸环境、过程的被动安排与支配,不能随时抽身离开。比如常见的玩游戏和看电影就是一种典型的被动沉浸,一旦开始就难以停止,只有在断电或者停机甚至游戏中断等情况下,人才能够脱离沉浸情境,回到现实情境。

基于沉浸环境或模式而形成的传播即为“沉浸传播”,沉浸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它是以人为中心,以链接了所有媒介形态的人类大环境为媒介而实现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传播”[9]。沉浸传播下,人、媒介和环境完全融合、互为彼此,形成从物质到精神全方位参与的传播方式和状态,是一种革命性的传播方式,能够实现让人看不到、摸不到、觉不到的超时空的泛在体验。因而,沉浸传播突出表现为以下三大特征:首先,沉浸传播以人为中心,一切皆为媒介,人也是一种媒介形态。其次,传播无时不在,现在、过去与未来融合,虚拟与现实同在,即时与恒久同在。最后,传播无处不在,“遥在”与“泛在”融合,固定、移动和虚拟并存[10]。

(三)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沉浸

1.第一层沉浸:技术和元素的叠加。科学技术是推动时代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元宇宙时代,科学技术重塑社会结构,解构日常生活,推动传统空间向虚拟空间转化,引发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结构的深刻介入,形成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样态。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将科学技术与教育元素双重叠加,数字技术成为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依托。“虽然数字王国的本质是技术和二进制码,但它释放了在人类各个领域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11],通过虚拟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充分融合。构建了具身学习的场域。技术融合下的沉浸式体验教育,能使受教育者在教育中充分参与进来,在互动中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达成身体感知与内心认知的有效融合,身体与环境融合互动产生感知体验,成为认知的全新发生场和作用场。不同知识表征的个体差异面对同一环境其身体体验所产生的知觉、运动与内省不尽相同,“身体体验还包含在一个更广泛的生物、心理和文化情境中”[12]。

VR/AR/MR、5G/6G、数字孪生、全息投影等技术的充分融合与利用,能够创设全新的沉浸环境与学习体验,推动知识学习从抽象到具象、由晦涩到生动,变枯燥为形象,形成有别于传统知识传递的全新学习方式。构造出沉浸式环境与学习体验,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可视化、具体化,呈现出虚拟与现实结合、数字与实体并存、线上和线下融合的无边界沉浸式教育新模式,打破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让教育者可以充分融入到学习场景中,体验互动学习的乐趣,引发自身主动参与思考,提升自适应学习能力与技巧。

2.第二层沉浸:认知与体验的融合。传统的人际传播、媒介传播缺乏体验感、真实性,“主体与对象环境之间只有在一种互动性的情感交流或者操作过程中才会产生高度的融入”[13],沉浸不仅仅是内容的沉浸,而是认知与体验在沉浸科技中思想的深度融合,更是身心合一、物我相融的回归。基于拓展现实的虚拟仿真技术能够营造出可观、可听、可触的全新的立体化教育场域,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核心生成一个可视听、能触控、有交互的三维动态视景,在这个虚拟空间产生的仿真环境能够使用户深度沉浸到该环境中。沉浸技术让人们全面体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感受,全方位、全身心、全触角共同体会营造,其沉浸、互动、感召等特征能够极大地增强临场感和真实性,可以极大地反作用于受众的身体,激发出更多的身体反应。

当人体及所构成的整个社会环境被塑造成具有沉浸结构框架的传播空间,其引发的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等不同传播范式间的流动与糅合也极具思考意义。在沉浸空间中,受众的主体性、参与感、在场意识都得到极大满足,不再是以往的“皮下注射”“你打我通”模式,参与度、获得感被极大调动,自发、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借助声、光、电的氛围营造知、情、意的情感共鸣,可以实现多感官、多维度、多层次的沉浸交互体验,真正实现参与者的交互形式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甚至达到“协调创造”“交互建构”的教育学习效果。

因此,基于“心流”“具身”“内爆”等关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结合技术和教育元素,整合认知和体验的关系,可综合认为:元宇宙时代的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通过拓展现实(VR/AR/MR)技术、数字孪生技术、全息投影技术等数字信息技术,达到沉浸体验、具身认知、参与交互甚至主动构建的效果,以立德树人为目的,进行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塑造,实现科技发展与技术育人的协同推进。元宇宙时代的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科技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高度结合的产物,是信息技术支撑下构建起的全新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全息化、可互动、叙事性的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给教育对象带来沉浸式、交互式、感召性的全新体验,成为元宇宙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发现,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信息时代的全新范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