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探究式学习策略研究

作者: 蔡金海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生活等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针对当前高中地理传统教学出现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的问题型探究式学习方式,以人教版新教材《地理1》中第六章第二节“地质灾害”为例,探究过程主要在课前和课中,课后以学生的巩固练习为主。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知识是从人类实践活动中得来的,源于生活,而对于生活中处处都是地理的这样一门学科来说,情境的创设能在课前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地质灾害”这一课例的教学目标为:运用资料,说明常见地质灾害的成因。地质灾害主要分为地震、滑坡、泥石流三种,这对于有的同学来说是陌生的。学生缺乏相应的情境体验,教师开门见山地讲,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吃力。因此,本课将以笔者在九寨沟旅游时的见闻为导入,给学生展示九寨沟美丽的风景图片,并提问学生“同学们知道图片所示的地区是哪里吗?”,通过风景图片并提问来吸引学生的关注,而大家都知道“九寨归来不看水”,水美是九寨沟的一大特点,除此以外,九寨沟还有何特点呢?紧跟着展示笔者在旅游时拍到的滑坡和泥石流的图片,并提问学生“为什么在九寨沟这么美丽的地方,却时常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发生”,以此来与学生进行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为后面的新课教学做好认知铺垫。

二、学案导学,问题导思

导学案的内容如下:展示本节教学目标;以填空的形式学习地震的概念、地震的要素、震级和烈度的区分、滑坡泥石流的概念等基础知识;以材料加问题的方式形成探究的问题链。除此以外,学生需在已有提示的基础上,通过课本或者网络资源,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本课的问题探究,并提前学会使用百度地图,并从不同的大小尺度定位九寨沟。

本课例的探究问题如下:①定位九寨沟——九寨沟发生地震的原因是什么?我国和世界上地震多发地区在哪些地方?②播放九寨沟2017年地震前后的景观对比视频——地震对自然和人类有何危害?③展示九寨沟的自然地理要素图和文字材料——九寨沟多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的原因是什么?④地质灾害有何关联性?⑤面对自然灾害的发生,我们应采取何种防治措施?

探究问题的立意如下:对于刚进入高中学习的高一学生来说,对区域的敏感较低,对地理软件的使用也较为陌生,通过百度地图定位九寨沟,并了解当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要素,结合板块运动的图示和原理,将尺度从九寨沟放大到全球来分析地震的发生原因,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力;在地质灾害的危害和形成原因中渗透时空观念,通过灾前灾后的景观对比图分析地震的危害,培养学生时空的综合思维,通过各大自然地理要素分析滑坡泥石流的原因,通过分析地质灾害的关联性,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要素的综合思维;育人是教学的落脚点,要从细节的引领凸显育人价值,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基本思维,通过思考灾害发生的防治措施,以培养学生人地协调学科核心素养。

三、随机展示,深入探究

针对课堂中学生自律性差和参与度低的问题,本节课通过教师随机提问,学生随机回答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上课的状态,获得及时的反馈;另一方面,能够增加互动,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但更为重要的是,能在交互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课堂探究的内容与学生课前探究的内容一致,不同的是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会在各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展示,并且会突出重难点部分的讲解,以此加深学生的探究深度。以问题链为线索,首先,要了解地震的概念和基本要素,就直接通过在PPT上展示地震要素图,要求学生能够描述出各要素的内容,学生进行抢答,学生已经自主学习过本部分的内容,因此在本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和抢答的趣味性非常能带动学习的氛围。而在定位九寨沟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百度地图进行实际操作,本环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百度地图”使用的演示。通过文字材料和自然地理要素图的展示,学生进行思考,并进行交流,分别是哪些要素在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随后随机抽查学生进行系统的回答,以培养学生地理的可视化思维和表达能力,并引导学生领会解答大题的思路和方法。课程评价应多元化,遵循全面性、表现性、开放性、激励性等原则。在地质灾害的关联性方面,则引导学生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其展示到屏幕上,在生生质疑和生生解决的过程中生成答案,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在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上,由课前做好准备的学生进行展示,可以有多种形式的展示方式,如学生自己找相关视频并加以讲解;可以通过回顾过去的灾害事件,从中总结出防治措施等等,而最终的呈现方式以各小组派代表进行线上展示,将话语权和表达权交给学生,从学生的认知视角解读该问题。

四、课后总结,作业巩固

在课程结束时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提交,以此总结本节课的知识,思维导图能够直观的、分层次的展现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和连接方式,在总结知识点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教师能够随机抽查学生的提交情况,并利用实物展台在屏幕上展现思维导图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由局部到系统的发散思维,回顾本节课的整个知识框架和重点知识。例如,本节课的主题是“地质灾害”,一级标题则为“地震、滑坡、泥石流”,二级标题为“概念、原因、危害……”。课后作业是对本节知识点的巩固和测验,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查漏补缺。教师可以通过微信“作业登记簿”小程序的“布置作业”来发布作业,并根据情况来自定义截止日期和备注作业说明等。学生则通过拍照上传方式来提交作业。对于未按时提交作业的同学,教师可以通过“提醒”来加以督促学生。

责任编辑 黄博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