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该留给学生哪些记忆

作者: 朱敬知

小学科学该留给学生哪些记忆0

我是华中农业大学2021级硕士生,学的是农艺与种业(果树学方向)专业。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我一度因无法获取有效实验数据,感到非常迷茫。导师建议我不妨到生产基地走—走,问一问果农和药商。

2022年正是橙黄橘绿时,我前往秭归县郭家坝镇庙垭村及附近村庄进行了实地考察,走访了当地有名的柑橘种植家庭农场和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向果农和药商请教了相关问题,采集了许多新鲜植物标本,了解了秭归甜橙及药用枳实的发展状况,并对甜橙种植及枳实制作产生了浓厚兴趣。2023年暑期,我分别到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三湖镇、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流坑村、湖南省长沙中药材市场进行了实地考察,对秭归甜橙枳实和江西酸橙枳实进行了比较分析,由此完成了实验任务。

通过实地调查和对比分析,原先单调的实验变得有趣许多,原先枯燥的数据变得亲切许多,一筹莫展的我变得敞亮起来。这不由让我想起多年前的一件小事。

读小学时,爸爸妈妈带我参观了北京、武汉以及我们县城的许多科技馆、植物园、动物园,让我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参观北京科技馆时,有一棵生长了2550年的古树年轮让我记忆犹新。经过查阅相关资料,我才弄明白这棵高65米、直径5米的大红杉为什么能在自然环境下生长这么长时间。

我忽然意识到,这看似不经意的参观,莫非影响了我多年后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植物保护专业,就读硕士时选择农艺与种业的果树学方向。这次毕业论文从迷茫到敞亮,让我有机会回溯流逝的小学生活,畅想如果自己是科学教师,会给学生留下哪些更长久的记忆。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泡沫不会沉到水下?为什么风车会转动?人从出生起就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好奇心是人类进步的源动力,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

回想起自己的小学科学学习,许多细节已经模糊,有些却历历在目:教师带我们到户外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行为习惯,让我们发现其中的科学规律和奥秘;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科普图书、科学杂志和教具,让我们接触和学习科学知识;在课堂上有意识地通过开放性提问,激发我们对科学问题的探索欲望;动员我们参加科学主题的夏(冬)令营活动,培养我们的好奇心。

科学教师还鼓励我们通过用黄豆培育豆芽、用草籽培育鲜花等种养实践,写了一系列观察日记;还将课文中提到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制成PPT,利用计算机演示“蒲公英的种子怎样利用风进行传播的,苍耳是怎样挂住动物的皮毛去传播种子的,豆荚在太阳下裂开以后种子是怎样传播的”。这些活动非常直观、生动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好奇心让我们体验到了独立思考、发现新事物的快乐。现在想起来,这些看似平常而又微不足道的活动,可能对我高中选科、大学选专业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影响。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学生可以巩固概念,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科学素养。科学课程标准强化了科学课程在动手实践、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培养等方面的要求,强调项目式教学、跨学科综合实践能力等育人理念,对科学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至关重要。例如,在校园开辟种植区、饲养园、气象站等园地,让学生在动手劳动的过程中观察植物生长、了解动物习性、观测气象变化,品尝丰收的果实,体验成功的喜悦;组织学生前往科学教育场所,进行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观察、探索和发现科学的奥秘;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动手实践,主动对许多科学问题进行探究;手工制作让学生“做中学”,保持浓厚科学兴趣,掌握基本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开发他们的想象力。

记得在小学阶段,教师教我们动手制作了许多“小物件”,如自制羽毛球。拿一只空饮料瓶,减掉上半部分;用剪刀剪至瓶颈处,剪成8份,将每一份剪成大小一致的花瓣形状;然后将包装水果的泡沫网套在瓶身外,用橡皮筋固定;再取一个泡沫网,裹住一粒玻璃球,塞在瓶口,露出1厘米左右;最后用半只乒乓球裹在瓶口上,四边剪成须状,盖住瓶口后用橡皮筋固定好,这样就做好一个羽毛球。除此之外,我们还制作植物标本、不倒翁等。这些小制作看似简单,实际上对培养我们的耐心特别是动手能力非常有帮助。在我的家里,到现在还保留了我儿时随爸爸北京旅游时用香山红叶制作的标本。

三、注重引导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原理

客观地讲,小学生认知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教师教学生做科学小实验,特别是模拟小实验,强化以探究为重点的科学教学,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能帮助他们理解一些科学现象背后的原理和知识,有助于他们科学思维的发展和科学概念的建构,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时至今日,我还清晰地记得小学时教师教我们做的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如站立的牙签。当一根牙签没有蘸水的时候,放在盘子上,很难站住;将一把牙签打湿之后,水的张力就会把每根牙签聚在一起,这样牙签与盘子的接触面积变大,就能“站”稳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小实验也非常有趣,如在声音作用下“跳舞的食盐”,白醋和小苏打作用下“生气的气球”。

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往往蕴藏着大的科学原理。教师在实验中不仅要教给学生“怎么做”,还要引导和启迪他们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这样才能让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升其举一反三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借助演示实验进行解释,让学生通过观察,深入理解科学实验原理,特别是要给予学生积极的实验体验,亲自参与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实验过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原理。

四、注重教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

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不可能事事从动手体验中获取科学知识。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良好习惯,引导他们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形成对科学事物的认知、理解,产生探究科学的热情。

对于所收集到的资料,教师应指导学生加以整理,分类储存。对于人文科学,可以引导学生用观察、访谈方式收集素材,用文字和照片记录素材;对于自然科学,可以引导学生用观察、体验方式获得素材,用照片、日记记录素材;对于民俗科学,可以引导学生用阅读、调查的方法收集素材,用图片和文字记录素材;对于新兴科技等未知领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收集资料,用摘抄和图片等方式记录素材;对于一些科学术语,可以引导学生用工具书查找资料,用卡片等方式记录素材。

“有兴趣”更要“勤动手”,“善思考”还要“乐收藏”,这是小学阶段科学课留给我的深刻记忆,更是我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作者: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