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作者: 周振华 童雪朝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他们明确人生的发展方向。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人日后立足于社会、获得成功与幸福的重要人格品质。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缺乏责任感,往往会粗心、任性、自私、不关心别人、不关心集体等。而有较强责任感的学生,不仅能主动学习,自觉努力地完成学习任务,积极思考、勇于探索,而且更有责任担当,更愿意接受各种机会,具有挑战的勇气。科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呢?
一、提高认识,培养责任意识
小学科学的探究实践活动多,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探究的目的,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分析证据并得出结论,对结果进行解释与评估,准确表达观点,反思探究过程与结果;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每次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和产生的价值,只有从小培养学生责任意识,他们将来才能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对社会尽职的人。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给他们展示的空间。教师还要教导学生,科学探究中的失败是很正常的,在犯错后要敢于承担,敢于挑战,不做“逃兵”。
教师可以跟学生分享李四光等科学家的故事。通过平等交流、讨论,学生从中明白:我们不仅享受着前人创造的财富和科技成果,还肩负着创造精神财富、推动科技进步的责任;要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培养责任感不能空谈,要联系生活实际,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成长过程中应尽的责任,怎样才能履行这些责任。
二、以身作则,充当学生楷模
千言万语不如以身作则。教师发挥的表率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如三年级《种子萌发》一课中,学生要制订观察计划,每天按时进行观察,填写记录表。教师在指导学生记录观察数据的同时,也要每天检查并评价记录表。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增强他们的责任心。
有一次,我听同一年级相同内容的科学课(不同教师),发现课堂效果截然不同:A班的学生几乎没有热情,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当教师提到要做实验时也毫无反应;B班的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动手探究能力良好,合作交流融洽。课后,我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调查。A班的学生说,教师只动口要求他们,对于探究活动中的有些器材,即使实验室有(如培养皿),教师也不愿去借,要求学生自己准备;实验表格中的内容多,教师也不打印,都要求他们书写,因此课堂上他们没有思考交流的时间。
B班的学生说,教师很负责,课前与他们一起准备实验器材,并仔细检查每一件物品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教师设计有趣的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亲自参与;探究中,教师与他们一起参与记录活动,填写实验单;教师经常组织他们开展“我是实验小组的一员,我该怎么做”为主题的研讨会,让他们明确自己在实验小组中的任务与目标,认识到实验小组成员应该努力为小组合作探究尽力,认真细致地完成好既定目标。教师还设立了“实验小标兵”的评比活动,定期考核各实验小组,让优秀的学生来统筹管理。这样,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相互促进、相互监督,共同承担小组中的实验任务,大家逐步养成了“你动手、我动手、大家齐心把实验做”的好习惯。B班教师的言传身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而且强化了他们的合作意识,让他们真正理解“合作效率高,你有我有全都有”的含义。
三、立足课堂,培养良好习惯
课堂教育具有“水滴石穿”的作用。科学课堂上,学生了解和探索自然、获得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形成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好每一节课和做好每一次科学探究活动”是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教师要引导学生要从简单的事情出发,积极参加每一次实验活动,认真回答每一个问题,仔细填写每一张实验单,细致纠正每一道错题,准确表达每一次的探究发现,甚至把每一个字写好。教师还要提示学生专注于每一件事,对少数学习有困难、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的学生要提供帮助。慢慢地,学生字写工整了、作业本干净整洁了、学习态度端正了,科学探究得心应手了,实验成功率也就大大提高了。可见,正确的学习态度正是学生责任感的体现。
对于调皮、屡教不改且自制力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他们在课后汇报本堂课的学习情况,在下一堂课前,针对上节课所学知识与其他学生交流。这样不仅给他们提供了“输入—输出”知识的机会,还更好地锻炼了他们的胆量与自信心,他们主动学习的责任感、参与课堂的热情将大大增强。
良好的探究习惯、规范的实验操作,不仅能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还能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小组探究中,学生分工合作,准备器材,操作,记录,交流讨论,实验后收拾整理器材……长此以往,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引导他们树立了良好的责任意识。
四、节约能源,树立环保意识
科学教师要以节日为契机,引导学生开展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如植树节前,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我为家里添绿”“我为班级添绿”“我为学校添绿”等系列活动,亲手种下一棵植物,观察了解植物的特征、生活习性、季节特点等相关科学知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服务家庭、社会的优良品质。“五一”劳动节前夕,可以引导学生在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如炒一份菜、做一餐饭,给父母一份惊喜。三年级《土壤的保护》一课中,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植物对水土保护的作用,了解土壤资源的珍贵,不过度放牧,不乱扔垃圾,在校区、公园等地方开展捡拾垃圾活动。四年级《岩石与矿物》一课中,可以让学生了解很多矿物在造福人类的同时正一天天减少,按现在的开采速度,有的矿物只够开采几十年了。2022年的俄乌战争,全世界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价格上涨,人们深受其害,由此,教师引导学生课外制作“节能环保”的手抄报……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锻炼了动手能力,发展了科学思维,增强了责任意识。
五、课外实践,强化责任担当
学生的学习生活不仅因多彩的校园活动而显得色彩斑斓,也因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而收获满满。校园、家庭、社区、公园、田野、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到处都有科学学习资源,到处都可以作为科学学习的场所。科学教学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实验室这些狭小的空间里,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为了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学习科学,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外实践作业,让课堂内所学的内容有活化、整合、运用的机会,促进学生科学经验与科学概念建立有机联系。在探究实践活动的中,学生还学会了如何正确表现自己、表达自己,增强了责任心。
小学科学教材中安排了一些需要中长期观察记录的内容,如养蚕(也可以是其他的小动物)、植物的一生、一周(或一月)温度与气温、降水量的测量、观察月相等。实际上,很少有学生完成中长期观察记录任务,因为这些活动是单调而枯燥的,只凭兴趣很难维持,需要教师与家长不断地提醒、监督和激励。中长期观察记录的科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细心和毅力的有效载体,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外开展中长期科学观察实践活动。例如,学生通过近两个月的养蚕活动,观察了解蚕的一生,亲眼看见完全变态发育昆虫的一生,养成关爱生命的社会责任意识;了解丝绸之路的相关历史,坚定了文化自信。又如,探究光照对豆芽的影响时,学生在家仔细观察在黑暗的生长环境中(大纸箱),以及开一个小口,让阳光射入,豆芽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和同学交流观察对象的变化,还与科学教师积极探讨研究。其中有一名男生,平时大大咧咧的,教师很担心他无法完成观察任务。然而,在每天的活动记录上,他做得非常认真,完成得非常好。在他的带动下,其他学生的责任感也增强了,成功整理出了一本本厚厚的观察日记。
小结
学生如果离开了责任感的培养,他们的发展也就不会完善,就不可能形成健全的人格。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并不仅仅是思政课的目标和任务,小学科学教师应结合授课内容,在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同时挖掘非智力因素,引导他们既认识科学本质及规律,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关系,又逐渐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教师要从多重角度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周振华,湖南省湘乡市教科院;童雪朝,湖南省湘潭市教师发展中心)
参考文献
[1]佐藤真规.地铁狮子号[M].北京:海豚出版社出版,2019.
[2]邦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柴一兵.60个妙招帮你培养孩子的责任心[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