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科学教育,代表委员们这样说

围绕科学教育,代表委员们这样说0

2024年全国两会,科学教育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补齐中小学科学教师队伍数量和能力短板,设立科学教师初始职业津贴,纠偏人才的选拔导向,加强探究类、体验类课程设计……

围绕科学教育,代表委员们这样说——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鞍山市第十三中学教师官启军始终聚焦教育领域,关注科学教育发展新动向。官启军认为,近年来,在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科研机构、高校、社会机构和企业积累了大量科技成果,但这些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比较有限。中小学科学教师短缺、科学教育资源供需不均衡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科学教育”格局的形成。

官启军建议,要面向中小学科学教师展开科学素养提升计划,加快补齐中小学科学教师队伍数量和能力短板,优化专业科学教育的师生比例。同时,要变革科学教学的理念与方式,积极开展面向科学素养、科学实践和科学本质理解的实验教学,创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校本课程、实践活动和竞赛项目,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近自然,帮助他们形成跨学科的科学思维与视野。

“建设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全局性、系统性工程,不仅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类主体,还涉及师资、教学、资源等相关联的环节要素。”在官启军看来,构建多主体共同投入、协同参与的“大科学教育”格局,既要优化科学教育主体格局,又要畅通校内外科学教育人才交流通道,引导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还要持续优化数字智慧平台,增加科学课、科学教育资源库,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开展真实的科学体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并积累经验。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校长张大冬提交了一份关于科学教育的议案。张大冬认为,科学课教学师资紧缺的情况仍然存在,文科教师兼职科学教师也并不鲜见,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尚有不足。张大冬建议,要加强中小学实验员、各级教研部门科学教研员配备,逐步推动实现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并配强科学副校长、科技辅导员。

民进中央就做好青少年科学教育加法提交提案。

提案指出,目前,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在实践中仍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才的选拔导向不利于科学教育开展;二是培养高阶思维的课程缺乏,实验课落实不到位,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少,“黑板上做实验”现象比较常见;三是“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生较高的校内科技活动参与热情与较少的科技类课后服务矛盾凸显。

民进中央建议:

一是建立科学教育协同推进机制,确保常态长效。科学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强国建设方面具有关键作用,要不断深化认识,建立教育、科技、人才统筹考虑、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财政经费投入、项目规划编制应向中小学科学教育倾斜,为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提供保障。强化科学教育研究的引导性作用,发挥科学家的专业作用,全面提高科学教材编写质量和使用效果。建立和完善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教育质量监测和科技特色学校发展评价体系,充分发挥科学评价的导向作用。

二是加强保障,充分发挥中小学校科学教育主阵地作用。引导学校加大对实验室等科学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为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科学教育实践提供经费保障。加强探究类、体验类课程设计,在条件允许的学校探索设置科学实验员岗位,提高科学实验的落实率,逐渐消除“讲实验”“背实验”的现象。设置专门项目,组织高水平团队在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开展高水平科学课程研发和推广,强化科学思维的培养。加强科学特色学校建设,发挥示范作用。选优配强科学专职教师,提高科学教师编制配备标准,提升乡村学校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

三是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力量,释放科学教育社会大课堂活力。大力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中小学开放实验室等科技资源,开设夏冬令营,通过联合教研、联合培养,科教融合培养科学教师。强化学校与科技馆的馆校结合机制建设,鼓励科技馆开发面向中小学生的科学课程,开发学生深度参与的科学活动。加强科学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推动数字教材等资源共享共通。规范发展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满足学校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利用好新媒体,打造优质科学教育主题节目,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加大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正面宣传,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舆论氛围。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高金凤提交了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相关提案。高金凤在调研中发现,现阶段的小学科学教育与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重视程度不够、科学实验室及实验资源配比不足、科学教师的专职率和专业对口率低、科学教师用书支持性缺失等。

为此,高金凤提出了以下五点建议:

一是将科学教育资源配供情况纳入政府督导项目。对各省市小学科学教育资源配给情况实施见底行动,同时提交3~5年科学教育资源补给方案并形成任务清单,列入政府督导项目。

二是多措并举稳定和保障教师队伍。现阶段,可以通过“校内转岗、区域培训、校外众筹”等方式充实、优化科学教师队伍。同时设立科学教师初始职业津贴、兼职教师“持续任教奖”,增进专兼职科学教师的职业身份认同感,激励教师愿意持续从事小学科学教育工作。

三是建立教师科学素养发展标准。明确科学教师应该掌握的科学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为现阶段基层学校选聘专兼职科学教师提供指导和支持,协同推进各科教师在科学教育领域发挥作用。

四是编写促进教师科学素养提升的系列用书。教育部协同科技部,组建科学家、高校教授、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团队,编写开发能够支持、促进教师科学素养提升的用书。

五是以信息技术赋能科学教育。学校教育应该担负起责任,以信息技术赋能科学教育,构建科学教育的未来课堂和支持、激发学生创想、创造的评价方式,鼓励他们勇于创新、敢于创新。

文图来源 / 新华社、中国教育报、辽宁日报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