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的秘密》三次试教与思考
作者: 林静 彭向焱探究实践是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知识和技能,锻炼和提高观察力、分析力、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在科学课堂中设计探究实践活动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充分考虑他们的现有水平以及认知发展规律,由浅入深地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活动。
一、教学分析
《影子的秘密》是三年级“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第三课。教材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利用模拟材料产生影子,利用模拟材料让影子发生变化,通过手影游戏产生更多的影子。之后,学生通过研讨了解影子产生和变化的原因。
生活中总能见到影子,学生对于影子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并没有深入探究影子产生以及变化的原因,更不会把它的变化与太阳、地球关联起来。调查还发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描述实验的方法、现象并有效记录实验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在调查学生对影子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对教材进行了重组,设计了“找影子—造影子—变影子—消失的影子”四个活动,前后经历了三次试教,确定“造影子”和“变影子”为主要活动。
二、三次试教过程与思考
1.第一次试教
开课后,在“造影子”活动中,学生先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分小组制造出一个影子,然后研讨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在“变影子”活动中,学生先小组制造不同的影子,再讨论交流用什么方法制造,分析影子变化的原因。因“变影子”活动用时较多,所以导致“消失的影子”活动没有完成。
在“造影子”活动中,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很容易制造出影子,但是很难说清楚影子是如何产生的、它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特别是对于“屏”的认识,不是学生自己交流达成的共识,而是教师为了推动教学进程而直接告知他们的。在“变影子”的活动中,学生很容易让影子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但很多小组开展的“变影子”活动是无序的,且与要研究的问题脱节,更不知道如何把观察的现象记录下来。汇报交流时,在教师一次次追问下,学生像挤牙膏似的描述实验现象。整节课下来,仿佛是只为了传授既定的科学知识而在上课。如何让学生的思维发展贯穿整节课,如何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探究,是本次试教后要重点改进的问题。
2.第二次试教
在导入活动中,教师加入了一段手影小视频,一下子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让“找影子”活动开展得很顺利。“造影子”活动中,教师通过“如果让你在教室里面制造影子需要哪些材料”这个问题来帮助学生突破对于影子产生需要光、阻挡物、屏的认知难点。活动中,学生通过制造影子发现影子有形状、大小、长短、位置、方向、颜色等变化,教师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影子会发生这些变化”,让他们设计探索影子变化原因的活动方案,并进行汇报交流。
在“造影子”活动中,教师通过演示、追问,使学生顺利得出影子产生的三要素。仔细分析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居多,学生自我认知较少。在“变影子”活动中,学生从设计实验到实验探究,再到汇报交流都有较深入的思考,但是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探究影子产生的变化,难度比较大,他们很难把现象与想法表述出来。如何设计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活动内容,是本次试教反映出的新问题。
3.第三次试教
在“造影子”活动中,教师提问:“如果让你在教室里造影子,需要什么材料?”学生马上回答:“手电筒。”教师给学生提供一支手电筒,他们很快制造出了影子。对于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屏,教师适时追问:“影子落在什么物体上?”汇报交流时,学生将造影子的方法进行梳理,师生共同归纳出造影子需要的条件是光、阻挡物、屏。
在“变影子”活动中,考虑到前两次的试教情况,教师降低了探究难度,引导学生只改变光照射的角度,不改变屏和阻挡物,寻找影子产生的变化。搭好了这个“脚手架”,学生对“还能改变什么,也能让影子发生变化”这一问题就容易理解得多。具体做法是:
首先,学生利用相同的一组材料(纸屏、小圆柱体、手电筒)制造出第一个影子,教师指导他们用画图的方法记录它的样子,并让他们思考“不改变阻挡物和屏的位置,怎样让影子产生变化”。学生思考并交流后,分组制造不同的影子,再全班交流。
然后,教师提供了一组有规律的太阳影子变化图,让学生分小组利用刚学会的方法快速、有序地制造出这一组影子。学生发现,无论是让一个影子发生变化,还是让一组影子发生变化,都只改变了光源的位置。他们因此联想到,这组影子的变化和生活中太阳下的影子变化是一样的。
最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研讨:除了改变光源的位置外,还有哪些方法能让影子发生变化?学生立即想到改变阻挡物的摆放或阻挡物与屏的距离,也会让影子发生变化。看似简单的环节,实现了从一种方法到多种方法的转变,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可以看出,在“造影子”活动中,学生通过体验及记录分析,很容易认识产生影子的三要素;在“变影子”活动中,教师演示制造出第一个影子,并指导学生记录它的样子,再让他们思考、交流后,用其他方法改变影子,充分体现了“思中做、做中思”的理念。学生制造出与教师演示不一样的影子,初步掌握了控制变量的方法,并为后续研讨“还有哪些方法也能让影子发生变化”奠定基础。这里,教师设计基于学生视角的、结构化的探究活动,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教学反思
1.引入有结构的实验材料
改进手电筒。最初,教师为每组提供普通手电筒做实验,试教后发现,手电筒的位置不好固定。后来换成有底座并可以弯曲的小台灯,试教后发现,这种小台灯虽然可以更好地控制位置,但在制造一组有规律的影子时降低了学生的体验感,导致他们很难发现制造这组影子时光源位置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最终教师选用一只方便移动的手电筒来做实验。
改进阻挡物。教师最初用一个六棱柱当阻挡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记录时,由于六棱柱影子的变化多样,要想准确记录费时且费力。之后教师经过多次尝试发现,小圆柱体产生的影子更容易被学生画下来,不会造成画图困难。
改进屏。教师最初用的是一张白纸作屏,但学生不能很明显地观察到影子的变化,后来换成了有小方格的纸屏,他们根据影子落在方格纸的大小,能很容易地观察到影子的变化。
为了指导学生画好第一个影子,教师还开发了可以固定在白板上的手电筒支架、环形灯等器材。
2.加强对实验的有效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既要留足探究空间让他们体验、思考,又不能完全放手让他们自由探究。本课中,教师以制造的第一个影子为例,详细指导学生观察影子及记录影子,并让他们在此基础上制造出不一样的影子,自主探究更多让影子变化的方法。“先扶后放”的实验指导,让探究活动更有序、更有目的性。同时,本课实验记录单的三次改进也帮助学生有序、高效地展开探究。
3.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框架
探究实践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探究直接获取经验,建构科学概念。为了不让学生陷入“做实验即探究”的误区,而忽略实验的缘由以及方法的提出。因此,教师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框架尤为重要,它能引起学生的思维不断卷入,推动思维的发展。在本课的探究框架中,学生通过皮影戏及手影游戏回忆平常生活中见过的影子,唤起他们对影子的认识。教师提供有结构的实验材料,让学生通过“找影子—造影子—变影子—消失的影子”四个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带着问题、带着思考,真正地开展探究,并通过交流分享,让思维不断地碰撞,不断地发展,从而让深度学习悄然发生。
小结
三次试教,三次改变,教学环节的设计真正从关注“教”转向了关注“学”。这样的改变带来的惊喜是课堂没有了生硬的“灌输”,没有了刻意的引导,有的只是瓶颈处的点拨和关键处的搭手。本课教学中,学生用手电筒照出一组影子图,模拟一天中太阳的运动轨迹,从而很好地理解了太阳的运动与影子形成的关系。这一设计将模拟实验与自然界中的现象建立联系,将碎片化的科学知识与核心概念“宇宙中的地球”建立起联结,符合学生现有的能力和水平,有利于他们初步建构宇宙模型,并为他们在高年级学习日食、月食、光的直线传播等知识奠定基础。
[课题:2023年湖北省一般课题“素养导向的科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编号:2023JB439]
(作者单位:林静,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彭向焱,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