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助推学生科学思维发展
作者: 蒋涛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思辨,能让他们有理有据地思考,帮助他们理性地分析问题,锻炼面对复杂的情境进行分析、判断、决策的能力,进而发展科学思维。
一、质疑提问,确立思辨的逻辑起点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有探寻的欲望,疑问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认知结构单一,语言逻辑性差,往往以形象思维为主,惯用“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较为简单的方式进行提问。中、高年级学生表现欲有所降低,习惯于被动式接受,质疑和创新精神未能得到较好的启发,久而久之,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也逐渐减弱。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是思辨的起点,教师要机智地创设一些条件,引起学生对事物本身矛盾点的关注,推动他们在质疑解惑中确立思辨的逻辑起点。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片段
(教师给学生提供了18种生活中的常见材料,让他们先预测其是否能导电后,再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归类。)
生:都说不能用湿抹布擦拭电器,那么,水应该是导电的。我们小组测试湿木棒,为什么灯泡不亮?
师:你们还有什么疑问?
生:铅笔芯感觉明明能导电,为什么测不出呢?
师: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师生讨论解决方法,达成共识:需要一个更高级的检测工具。)
师:(出示分别装有两节电池和3节电池的两个加强版电路检测器)如果用加强版的电路检测器,会不会测出来?
(学生检测发现,用3节电池组装的加强版电路检测器检测铅笔芯,灯泡亮了,他们认为铅笔芯能导电,但导电能力相对较弱。陆续有学生举手质疑:既然铅笔芯检测有变化,其他原先检测不会亮的物体在加强版电路检测器后会不会也有变化?学生检测发现,用加强版检测器检测湿木棒等物体也能导电。)
师:刚才的实验说明,我们判断物体导电能力的时候,要说容易与不容易,而不能简单地说能与不能。
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从逻辑起点看,他们对生活常用物体的导电性具有一定的基本预判。例如:不能用湿抹布擦电器说明水容易导电,金属类的物品容易导电。这些前概念很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当实测的结果与认知发生冲突时,学生会进行自我审视,进而产生“求知解惑”的内在需求,这种需求会触发他们的思考。因此,教师在为学生准备有结构的材料时,需要分析学情。
在上述片段中,学生开始的质疑还属于“水应该是导体”“为什么不能导电”“会不会是测量过程有什么问题”的“常规三问”。此时,教师要协助学生破除思维发展的障碍,架设知识与问题、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桥梁”,从而推动对问题更深层次的思考。升级工具后,学生利用加强版电路检测器进行复测,自主发现检测结果与之前发生了变化。“既然铅笔芯检测有变化,其他原先检测不会亮的物体在加强版电路检测器后会不会也有变化”“看到实验结果就直接下结论是否科学严谨”“如果用加强版电路检测器仍旧检测不出,继续升级电路检测器,检测结果是否也会有发生变化的可能”,此时的质疑比起“常规三问”是更有深度、更严谨的“高阶三问”。在前后问题的变化中,学生思维有“源”可循,有“法”可依,他们很自然地把“不能导电”的说法调整为“不容易导电”。掌握“高阶三问”的工具,不但能帮助不善于提问的学生找到突破口,还能将他们的思维从“质疑”引向“推理论证”。
二、推理论证,聚焦思辨的关键能力
教师要结合具体的科学概念、实验推导,让学生逐步学习两种推理,即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例如,六年级“产生气体的变化”内容,教师让学生观察白醋和小苏打的物理特性后,将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继续观察。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发现,小苏打遇到白醋会冒泡,最终小苏打不见了,说明小苏打溶解在水中了。教师提供更多的小苏打,让学生往白醋里一份一份地加小苏打。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一开始加入小苏打,杯中瞬间产生了大量的气泡,小苏打很快不见了。随着小苏打一份份地增加,气泡越来越少,并有少量白色粉末沉积在杯底,继续添加小苏打后,气泡逐渐消失,杯底沉积了大量的白色粉末。教师适时提问:“你们认为杯中的液体还是不是白醋,杯中的沉积物是不是小苏打?”此时,如果往杯中倒入白醋,消失的气泡又重新出现了,沉积在杯底的白色粉末也在不断减少。
上述的一系列现象,为学生的推理论证提供了丰富的证据。学生根据现象变化与已有的知识分析:①杯中的液体已经不是白醋了。因为随着小苏打不断增加,杯中不但没有继续出现大量的气泡,反而变少甚至消失了。这有悖于小苏打遇白醋会冒泡的属性。②沉积在杯底的白色粉末是小苏打。从物理性质上看,白色粉末与小苏打很相似,往里面继续倒白醋,消失的气泡又重新出现了,同时白色粉末也在不断减少。遇到白醋,气泡的重新出现和白色粉末的不断消失证明沉积物就是小苏打。
在整个实践论证过程中,学生错误地将小苏打消失的现象归结于溶解,教师用一个问题聚焦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在下一个实践中用推理论证的方式思辨。学生知道,食盐溶解在水中,虽然食盐看不见了,但是那杯液体叫食盐水,里面既有水,也有食盐,通过加热分离这杯液体,仍旧能将食盐和水分离开来。但此时,不断往白醋中一份份地加小苏打,经过上述推理论证,液体已不再是白醋,更无法将白醋分离出来,所以它与溶解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就是利用推理论证的方式深度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属性。通过思辨,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哪些是“本质属性”,哪些是“关键特征”,怎么判断才更严谨、科学。
课堂上,学生推理论证的目的是实现对已有结论、方法的再检验和再确认,然后提出建设性的新观点或新方案。如果原观点完全正确,就提炼出方法、结论,并应用迁移到新情境中;如果完全错误,就需要从源头寻找出错的原因,并进行修正;如果部分正确,就需要寻找不够全面、准确的原因,并对原有的思维过程进行调整和完善,以弥补原有的漏洞,得到更全面、准确的结果。
在“产生气体的变化”内容中,学生通过刚才的推理论证,对化学变化的本质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引导学生应用迁移,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情境:
教师准备了一杯透明的液体,把白醋倒入这杯透明的液体中,学生发现液体中产生了大量的气泡,于是推断:“我猜测小苏打先溶解在水中,所以我们看到的透明液体是小苏打溶液……”
这个新情境建构了一个用内化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应用平台,既包含了溶解这样的物理性质,又包含了复杂的化学性质,需要学生利用新建构的概念进行甄别。这帮助学生捋清了一个问题:同样是液体,水和白醋分别与小苏打混合的不同变化,这也是溶解这类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不同。在新情境中的应用迁移,深化了学生对化学变化更核心、本质的理解。
三、表达观点,发展思辨的外显技能
课堂交流中,教师的目光不能只盯在所谓的正确结果上,更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表达思维的过程。日常教学中,有的学生表达能力弱,发言简短,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为了鼓励学生思辨,教师可以把一些基本的思考模式制作成各种各样的海报、画册贴在教室四周的墙上。例如,“我同意,因为……”“我质疑,我还想补充……因为我推断……”“因为……我预测……我的结论是……”“我不同意……我想举一个反例……”。这些提示可以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逐步养成思辨习惯。教师还可以结合一些简单又实际的思辨性问题,提升学生建立逻辑关联和表达观点的能力。现以四年级《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一课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教师A
师:请同学们解剖蚕豆种子,观察它有哪些结构?
(学生解剖、观察后汇报。)
生:最外层是种皮,里面是白色的。
生:里面的叫胚。我知道上面还有胚根、胚芽和子叶。
师:还有补充吗?
(学生的手都放下来,因为他们觉得已经汇报完,没有内容可说了。)
教师B
师:请同学们解剖蚕豆种子,一边观察它的结构一边思考:为了让种子成功发芽,种子各结构起到了哪些作用?
(学生解剖、观察后汇报。)
生:种子的最外层有种皮,它有保护的作用,因为里面的结构很重要。
生:种皮干的时候是硬的,软了才好剥,所以有保护作用。
生:泡过水的蚕豆种子变得更大了,更容易让植物从里面顶破种皮出来。
生:我发现蚕豆里面摸上去厚厚的,面积最大的是子叶。作用我不知道。
师:同学们想一想,一株正在生长的植物是怎么获取营养的?
生:叶子进行光合作用,把营养输送给植物全身。植物的根吸收泥土中的营养,输送给全身。
生:(突然喊道)种子没有根和叶子。
师:那它的营养从哪里来?原来植物妈妈有办法,它会给植物宝宝挂一个“奶瓶”(子叶),先内部提供营养,慢慢长出了根和叶子后,内部的营养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它们就能到外部去获取营养了,所以当植物发芽了,你会发现它们的子叶也都干瘪了。
师:还能发现什么?
生:有胚根、胚芽,我猜胚根会发育成根,因为胚根有一个“根”字。
生:我也同意胚根会长成根,因为植物发芽先长根,胚根在最外面。
生:胚芽会长成茎和叶,因为样子有点像。
师:老师在给你们准备材料的时候,发现有些蚕豆被虫子蛀了,你认为蛀在哪里不影响种子的萌发?
生:子叶,因为蛀了子叶只会让种子营养不良,蛀了胚根、胚芽就长不出根、茎、叶了,种子就不能萌发了。
教师让学生开展观察活动时,如果问题指向单一,他们的观察也会变得单一,甚至可能记住几个名称就算观察完成了。教师A的教学中,学生只会简单汇报看到的表象,几乎无人补充。教师B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观察前抛出结构与功能的问题,他们的学习因此有了思辨性。结构是观察的对象,功能是思辨的结果。学生自发地用多种方式观察,并通过观察和推理建立逻辑关联时,他们思维就逐渐清晰了。学生在交流汇报时,根据判断作出合理的解释,与其他同学相互补充,根据多元证据作出判断,形成共识。这样的思辨过程,不但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也让他们的表达能力得到提升。因此,当教师提出被虫蛀了的种子哪些还能萌发时,学生马上就会联系结构与功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小结
培养学生持续质疑的习惯可以促进他们的科学学习从肤浅走向深刻、从表层走向实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多问为什么,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用证据说话,对待现实情境中的问题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从而发展他们的思辨能力。学生思辨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常态化实践才能逐步形成,这会为他们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沈括小学)
参考文献
[1]喻伯军.小学科学教学关键问题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潘文清.例谈在科学论证中理解科学概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