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日记——科学教材的经典传承

作者: 孙龙

自然日记——科学教材的经典传承0

记自然日记,是小学科学实践活动中有规律地观察、记录、认识和感受自然的一种学习方式。自然日记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观察习惯,让他们更加关注自然、了解自然,探寻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从而更加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现教材二年级“了解天气”单元的《自然日记》一课,传承了人教社1985年版《自然》教材中的经典教学内容,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引导他们经历课前观察、课中交流、课后探究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丰富观察体验,激发观察兴趣,驱动概念建构,形成科学观念。

一、为大自然记日记——40年前的经典活动

《自然》教材第二册中有“给大自然记日记”的内容,共设置了四个层次的学习任务。

任务一

新年伊始,先学习一节新课《我们来给大自然记日记》:记录每天的天气;人们的生产生活随季节变化的新活动;在“节气日”增加记录天明、天黑时间和正午太阳高度。

任务二

春季结束,整理春季的自然日记,即《整理我们的自然日记(一)》:一是整理气温数据,发现气温变化规律;二是统计春季里晴、阴、雨、雪各有多少天,多少天气温在零下和零上,发现春季天气的特点;三是整理“节气日”太阳高度和日出日落时间(或天明、天黑时间),发现太阳的视运动规律;四是仿写“春季自然律”,发现动植物、人类生产生活的变化规律。

任务三

夏季结束,整理夏季的自然日记,即《整理我们的自然日记(二)》:一是画出夏季气温变化趋势图;二是统计天气情况;三是汇集夏季的太阳高度、日出日落时间;四是编制夏季自然律。

任务四

寒假期间,整理一年的自然日记,即《整理我们的自然日记(三)》:一是统计全年天气情况,发现其变化规律;二是根据四个季节的自然律,总结人类和动植物在各季节和全年的变化特点,初步发现气温是引起其变化的主要原因;三是画出全年气温变化趋势图,发现人的衣服增减、生物的兴衰跟气温变化有关;四是画全年太阳高度、白天时长变化趋势图,发现天气、生物的变化主要决定于气温的变化,而气温的变化又主要决定于太阳高度和日照时长的变化,最终得出天气、季节、生物的变化都是由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变化而决定。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太阳高度对气温的影响、太阳高度和白天时长发生周期性变化的原因。

《自然》教材设计的为大自然记日记的活动长达一年,40年后的今天,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审视,依然非常符合“立足素养发展、精选课程内容、科学安排进阶、加强探究实践、重视综合评价”的课程理念。对天气、气温、太阳及动植物的科学观察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式学习活动,是一种高效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学习方法。这样的观察实践活动有哪些益处?

一是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观察天气、气温等因素影响动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既可以观察到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等过程,动物的生长、繁殖、迁徙等现象,还可以亲身体验生命的奇妙,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爱护动植物的意识。

二是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个课外观察实践活动相对自由、灵活和开放,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动植物,自己支配时间,在熟悉的区域开展科学探究。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内在动力,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三是可实现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观察活动可以加强学科间的关联,促进课程综合化实施。在观察、记录自然日记主题活动中,除运用科学知识外,学生还运用语文学习中积累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来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绘画、剪纸、摄影等形式来记录有关现象,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造力。运用数学测量工具、方法来记录、分析观察结果,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立足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在传承经典中理解教学方法

《自然日记》一课,尝试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引导学生开展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活动。这节课所处的“了解天气”单元,主要涉及核心概念“地球系统”中“天气和气候”的学习内容,还涉及核心概念“宇宙中的地球”中“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学习内容。本单元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见表1。

《自然日记》一课起着由“了解天气”单元过渡到“太阳月亮四季”单元的衔接作用。“了解天气”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知道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第1课《各种各样的天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阴、晴、雨、雪、风等是自然界常见的自然现象,描述各种天气现象,为不同的天气设计符号并尝试用这些符号记录一周的天气现象,通过拓展活动了解极端天气。第2课《天气与生活》,通过观察、讨论、查阅资料,引导学生知道并描述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动植物的影响,通过拓展活动了解一些天气谚语。

《自然日记》一课是在学生知道天气对动植物生长、活动影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动植物的变化,并对动植物进行一段时间的科学观察和记录。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自然日记主要记录日期、天气、动植物的新变化等,其中天气内容主要记录天气现象、气温等信息。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如文字、绘画、照片、视频等记录天气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记录简单的“自然日记”,并在坚持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后,交流各自的发现,提出新的问题和想法。这一课有介绍科学家竺可桢的小资料,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家也在坚持记录自然日记。

《自然日记》一课安排在第一单元,正值初春,是天气和气温变化与动植物的生长变化都比较明显的时期,学生很容易发现气温回暖,动植物生长迅速,因而初步认识到季节变化与动植物生长关系密切。由此自然过渡到下一个单元“太阳月亮四季”的学习:描述一年中季节变化的规律,能举例说出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材在二年级初步引导学生形成天气概念,对观察自然界的天气现象产生兴趣,认识到长期观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鼓励他们养成坚持观察的习惯,锻炼其坚持观察的毅力。

学生对天气相关概念的建构有进阶性,先是通过感官认识具体的天气现象,进而通过测量了解这些现象的规律,以及探究、解释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即“认识—测量—解释”。在低年级,让学生用感官观测天气现象,如阴、晴、雨、雪、风等,并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在中年级,让学生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并描述一天中气温的变化;使用仪器测量气温、风力、风向、降水量等气象数据,并运用测量结果描述天气状况;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理解天气预报用语。在高年级,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并解释雨、雪、雾等天气现象的成因。

三、围绕核心素养设计教学,在传承经典中开展教学实践

《自然日记》一课的设计,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他们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能力、探究实践能力、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使教师在继承经典的同时开展教学实践,落实课程标准“创设或运用真实情境,引导学生用观察、描述、测量、记录等方法,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变化特点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的教学策略建议。

1.指向科学观念

《自然日记》一课,学生通过对比观察不同天气、不同温度下动植物的生长变化现象,发现动植物的新变化受天气、温度等因素的影响;通过记自然日记,知道自然日记的记录内容主要包含日期、天气变化和动植物新变化等,以及记自然日记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天气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建构天气变化或温度变化是引起动植物变化的科学概念。到了中高年级,在深入学习季节、天气成因之后,学生就能建构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系统的相关核心概念和物质与能量、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等跨学科概念。

2.注重科学思维

《自然日记》一课的探究实践环节中,学生在对比观察小草、小鸟、迎春花等动植物在不同日期、天气下的生长、活动现象之后,用文字、绘画、照片、视频等形式把动植物的新变化抽象、概括出来,会有不同的新发现,如动植物的高低、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发生了变化。二年级学生的书写能力、表达能力有限,课堂时间也有限,他们的科学记录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引导他们用多种形式进行选择性记录,或在同学、教师或家长的帮助下完成记录。在观察记录中,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产生新发现的过程就是提升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等思维能力的过程。

3.突出探究实践

《自然》教材配有活动记录表,《自然日记》一课也传承了下来,设计了特有的活动记录单。发挥记录单的支架作用,有助于教师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教师在注重用好记录单的同时,还要精心设计探究实验,如在课前拍摄一段时间内各种动植物生长变化的图片和视频,或选择合适的户外场所带领学生实地观察。教师先结合“在周围环境中,可以观察到哪些植物和动物?它们在一段时间内会发生哪些变化?”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初步交流。接着,让学生探究怎样记录天气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学习如何写自然日记。最后,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利用实验材料、图片和视频,去观察、发现、记录、交流新现象,练习写自然日记。这个探究过程是学生探索自然、获取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4.关注态度责任

教材内容注重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环保教育和珍爱生命的安全教育。小资料“竺可桢的‘自然日记’”能对学生进行科学家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情感教育,让他们受到启发,并认识到记自然日记的现实意义。课后延伸活动,引导学生坚持记录一段时间的自然日记,能培养他们坚持观察记录的科学习惯,还能继续培养他们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等科学态度。

《自然日记》一课,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对身边(家门口、路边、校园内)的动植物进行持续观察上来。例如,春天来了,桃树萌芽了,过几天长出花蕾了,再过一段时间开花了、长叶了。再如,草地原来是枯黄的,后来长出一点点嫩芽,今天整个草地变绿了,还发现有的只长叶,有的还开花等。这样的观察过程才有意义,教材希望通过这样的观察活动擦亮学生观察的眼睛,让他们对周围环境中的动植物进行长期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习惯。

通过本课教学,我们体会到,要传承《自然》教材中经典的内容,更要传承优秀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开展观察探究活动,全面培养他们的科学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湖北省浠水县教育科学研究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