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童创未来”项目的五大支柱
作者: 杨春晖 凌华华
教学实践表明,项目学习正成为改变学生学习现状的新抓手,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重视。近年来,杭州市萧山区坚持开展小学生“童创未来”项目,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和社会性成长。
“童创未来”项目是指用儿童的眼光、思维,创造性地解决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该项目关注学生心底最强烈的呼唤,强调学生个体的内驱力,要求教师应该看见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意向;[1]关注生活,截取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个典型案例,让学生经历一种精简化的生活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他们科学缜密的逻辑思维及实际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关注边实践边反思,学生只有亲力亲为才会有感悟,个体的感悟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总结利弊、精益求精;关注学生间的合作,让他们在合作中实现互利互惠、协作共赢的目的。
“童创未来”项目倡导一种教育和社会发展理念,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创新,以便应对未来挑战,力求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驱动的成长模型,探索学习新样态,为育人模式变革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经验。项目旨在通过孵化运行机制、规划进阶方案、强化社会参与、推行迭代论证、创新全程评价等五大支柱,建立学生成长模型。
支柱一:打造育人平台
“童创未来”项目搭建了以导师培育、基地打造、儿童生长的“三位一体”育人平台(如图1),保障项目的有效实施。
1.以导师培育为突破口
导师培育主要包含自我效能感、作业研修、服务意识三方面。首先,依靠专家引领,优先培育种子教师,带动其他教师投身项目学习研修。用情感触动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帮助其顺利度过三种情感阶段:初期畏难、中期放弃、后期赞同。其次,充分发挥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管理人员的作用,利用每月研修作业开展以赛促学的区级竞赛评比,增强教师的理论自信。最后,坚持在项目实践中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项目氛围安全)、建立良好的服务关系(项目导师、项目经理、用户、监督者、学生……)、拥有宽容的服务态度(面对困难或失败,表扬、支持、鼓励)、具备专业的服务技能(帮助解决项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增强教师的角色融入。
2.以基地打造为切入点
通过“未来城市·垃圾分类”的大区域样板展示活动,将种子教师“播撒”在每所学校,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衍生新的“童创未来”项目,让越来越多的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加入项目中。
基地学校打造需要借力、借资源搞活动,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从区域样板打开播种,再到各校项目化种子的自由生长,打造基地学校,树立典型区域范例,辐射区内区外,以基地打造为切入点,形成了多个紧密型集团化的典型能量辐射圈。
3.以儿童生长为落脚点
项目学习的落脚点是学生,教师既要关注他们意愿,又要在项目中看见其成长过程。项目问题要源自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项目设计既要具有想象空间,又要能够平稳落地;项目内容必须要经过学生间的协作探讨,能把深思熟虑转化成显性作品,解决方案要多元、新颖、富有创意。学生意愿会促进其在项目中的成长,学生成长反过来也会激发他们更强烈的探究实践欲望。
支柱二:规划进阶方案
任务、情境、量规是“童创未来”项目育人的三大支点(如图2),借助支点规划进阶方案,成为项目学习的密钥。
1.确定一个综合且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可以帮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中,如果任务太简单就无法吸引学生入项进行深度学习;任务太难,容易使他们失去兴趣、放弃活动。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一个综合且带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2]综合性指“童创未来”项目的跨学科融合,挑战性是指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兴趣且激发他们的挑战欲望,而不是让他们感到畏惧或乏味。
例如,“童创未来”项目之“未来校园”发布的驱动性问题:亲爱的同学,我们的校园即将重建。作为学校的小主人,你们希望校园有什么变化?如果你们的想法既有实用性,又有前瞻性,那么未来学校的建设方案中将采纳你们的建议!这个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设计校园,开放的、综合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有效激发他们的探究欲。
2.设计一个真实或模拟真实的问题情境
项目学习的问题情境必须是真实或者模拟真实的,真实不仅仅指真实存在的事件,也指解决问题过程中真实的思维参与,即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和行动,这种思维在现实生活中是可以迁移应用的。
“未来校园”的问题情境是未来的、虚拟的,但是学生在其中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与真实情境相关联的,这是将未来的社会实践提前到学校教育阶段进行的一种自觉的学习活动。广阔、真实的社会问题是复杂的、多变的,如果学生从来没有运用综合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经历,将很难应对瞬息万变的未来社会。培养未来社会人,“童创未来”项目承担起了这样的责任和重担。
3.编制一套翔实且可测可评的操作量规
项目学习的操作量规要翔实且可测可评,既要有导向作用,告诉学生要做什么、怎么做和做成什么样,又要有制约作用,说明项目实施的规则和注意点。[3]
例如,“童创未来”项目之“湘湖·未来之桥”的操作量规包含项目计划书、项目图纸、实物展示、项目答辩、项目成果等多个量规。这些量规涵盖预期目标、项目进程、实施方法等要素,犹如一个学习罗盘指引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家的思维磨砺、工程师的经历体验。
支柱三:强化社会参与
“童创未来”项目将未来的社会实践提前引入学校教育阶段,将学习认知与社会性成长相结合,关注学生社会参与素养的落实(如图3)。
1.争鸣:各抒己见,营造项目学习氛围
营造安全自由的项目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大胆地展示自己的创意,自由地表达观点和看法,迸发灵感、产生智慧,这是“争鸣”阶段。项目导师要关注学生之间机会的均衡,既要“煽风点火”制造争论,又要“息事宁人”谋求共识,让他们重构认知,完善自我。
2.攻坚:提供支架,解决项目学习问题
学习支架是项目“攻坚”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持,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支架需求,项目导师需精心设置各类学习支架:情境型支架、策略型支架、资源型支架、交流型支架、评价型支架等,促使学生在解决项目问题中实现跨领域知识的融会贯通。随着能力的进阶,需要的支架可以相应地减少。
3.合作:同伴交往,深化项目学习过程
同伴交往是深化项目学习过程,在合作中进行深度学习的重要手段。在现实世界中,要解决一个问题或完成一件事情,往往不是一个人独立进行的,而是要经历各种社会性的互动,这一过程及产生的成果需要接受各种评论。在项目学习的各个阶段(项目准备、项目实施、项目复盘),学生需要相互理解、支持,才能解决问题。
支柱四:推行迭代论证
利用“三环六步”的成果可行性分析可以有效推行项目迭代论证,“三环”即展示、分析、反思,“六步”即成果展示、互动研讨、多维分析、对比原型、优化成果、总结反思(如图4)。
1.展示
团队整体展示项目成果,分享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项目书要体现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项目导师和专家要纠正学生的认识偏差,学习完整表述问题解决程序与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其余学生则基于评价维度和研讨框架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建议。
例如,“童创未来”项目之“未来智慧农场”成果展示的核心问题:拟解决农场的什么问题?设计的创新点在哪里?解决的过程是怎样的?碰到的疑惑是什么?互动研讨时团队要紧紧围绕这些核心问题展开,把自己的所做所思用清晰的语言表述出来。
2.分析
项目导师要多维度分析展示与研讨的内容,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看待问题,形成问题解决思路。成果汇报时,与专家面对面互动,人人参与,发现优点和不足,尝试像科学家、工程师一样思考问题,提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反思自己成果的不足,生成新的研究问题。
在“童创未来”项目中,每个团队都要进行现场答辩,介绍项目的设计理念、成员分工、制作过程和改进、成果创新和未来元素等内容,回答评委现场提出的1~2个问题,向评委请教项目开展过程中的疑难困惑。这样的分析论证过程为学生多视角审视问题指明了方向。
3.反思
反思是学生终身受益的能力,他们要反思项目的达成情况,针对评价量表开展评价,反思个体的成长和进步,在反思中迭代。迭代是重复反馈过程的活动,通常是为了达成目标,每一次迭代得到的结果将作为下一次迭代的基础。
例如,“湘湖·未来之桥”的答辩论证中,以专家针对五个评价维度给出的建议为起点,依据迭代思维,继续测试、对比、分析、论证,逐步完善成果,实现目标的最优化。
支柱五:创新全程评价
项目学习评价要贯穿整个项目始终,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导向作用。“童创未来”项目从问题解决、社会参与、创见未来三个维度分别对项目准备、实施落地、项目复盘进行评价(如图5),以评促建,创新项目育人全程评价。问题解决是最基础的评价维度,包括选题意义、问题价值、策略路径;社会参与是第二层次的评价维度,包括主动探究、组建团队、合作交流;创见未来是最高层次的评价维度,包括新思路、新策略、新成果。
1.以评搭支架:项目准备的前置性评价
项目准备阶段运用前置性评价量表重点评价问题解决维度的选题意义(这个问题值不值得研究)和问题价值(是否符合对社会发展的要求),评价社会参与维度的组建团队(是否包含各类人才,如表达、绘画、制作等),用评价量表搭建项目学习支架。前置性评价有助于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不断纠正问题,开展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
2.以评促监控:实施落地的即时性评价
在项目的实施落地阶段可以采用成果发布会、答辩交流等形式推进项目进程。借助评价量规,利用美篇、钉钉、微信、腾讯文档等手段,对个体、团队、项目等进行即时性评价。监控其表现是否与预期目标一致,为其社会性成长提供支持。重点评价社会参与维度的主动探究(是否主动积极参与探究实践)、合作交流(是否与他人协同合作,乐于交流表达);评价问题解决维度的策略路径(采用了哪些方法解决项目中遇到的困难);评价创建未来维度的新思路、新策略、新成果。
3.以评引反思:项目复盘的延时性评价
项目结束后会有一次整体性的自我反思和评价,即“复盘”。学生对照“童创未来”项目评价量规进行回顾和总结,从中获取经验教训,并为未来的项目开展、团队协作、自身成长做出改进。项目复盘阶段采用延时评价,主要指不立刻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成长作出评价,而是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进行充分的思考后再作出评价。[4]
项目成效:带动持续发展
近3年,萧山区各校凝聚了一支开展项目学习的核心队伍,提炼了一套项目学习管理机制,形成了一条项目学习实施路径。科学教师对项目学习经历了“无知抗拒—懵懵懂懂—初尝甜头—深切热爱”的可喜转变。项目学习任务来自真实的社会问题,学生放眼现实生活,从规划师的角度思考问题,拥有大视野,打开了未来成长的新格局。
(作者单位:杨春晖,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凌华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闻堰小学)
参考文献
[1]吕林海.项目化学习中的“学习”设计:走向深度的实现——基于意向、卷入与素养的三维度审视[J].江苏教育,2019(03).
[2]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
[3]张丰,管光海.项目化学习慕课研修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4]陈海萍.基于跨学科课程重构的宋词项目式学习评价的实践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