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生态教育新思路

作者: 黄斌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生态教育新思路0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武汉市硚口区红旗村小学坚持生态教育二十多年,逐渐摸索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生态教育新思路。

一、课堂主渠道,坚持育人为本

课堂是生态文明教育渗透的主渠道,科学教师要善于研究并创造性地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课堂。

科学课教学结合教科书内容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使学生感受到地球家园环境的珍贵,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的严重程度,养成合理利用能源、节约能源的习惯,树立改善环境问题的信心,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在《动物和环境》一课中,学生认识了蚯蚓的生活环境,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在讨论中,他们对“为什么有的地方有蚯蚓,有的地方没有蚯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疑问,鼓励他们通过各种活动找寻答案。学生自由地讨论,学习兴趣也被调动起来,最终确立了“蚯蚓与土壤关系调查活动”的专题研究。

学生从选题目的、实验方法、实验内容、实验时间、预期效果、实验结论及建设等方面设计活动方案。周末,教师带领学生到东西湖农村、汉阳钢铁厂、武汉铜材厂等地方采集土壤样本,指导他们开展探究实践,观察并对比,认识蚯蚓和土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活跃的思维投入专题研究中,最终认识到环境的保护不只是保护土壤和空气,还要保护稀有动植物,保护环境实际上是保护人类自己。

开展专题研究时,科学教师可以融入数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如引导学生收集灭绝动物和濒危动物的相关数据,利用统计知识画出动物灭绝时间统计表和曲线图等,让他们通过数据的分析和比较,了解濒危动物的现状,从而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融入语文课程的相关内容,如《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等,让学生通过文字感受自然景观的美丽,引导他们认识到只有生态文明保护得当,自然的美丽才能得以永恒,从而感悟保护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二、课后社团活动,发挥学校主导作用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系列活动,探寻实现生态文明教育学科渗透的实践探索。

学校是全国第二所“保护江豚示范校”,如何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保护江豚呢?被誉为“微笑天使”的长江江豚,是目前我国长江水域存活的唯一水生哺乳动物,但因为生存环境的变化,江豚极度濒危。江豚主题活动教育学生感知自然环境中的动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明白保护生态环境和动植物对人类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提高其生态文明道德水平。

3月3日是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学校专门开展了“万物共生长、生态同守护”主题系列活动。活动上,学生了解到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的主题是“野生动植物伙伴关系”,旨在呼唤人类积极参与野生动植物的关注和保护。例如,四年级开展了主题为“江豚的呼唤”的演讲,全校师生深切感受到保护江豚刻不容缓。科学社团成员积极参加武汉市保护白鳍豚基金会和硚口区邮局联合开展的“爱长江、护江豚、创无废”绿色生态校园公益活动,大家主动用废旧书本杂志置换成江豚的食物,为保护江豚、保护长江生态、创建“无废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主办方还为每一名学生准备了材料包,鼓励他们给江豚“写信”,可以用亲亲泥捏江豚模型并录制视频。通过主题系列活动,学生意识到,不食用野生动物,不购买野生动物制品,防止白色污染,自觉维护共同的生态环境。

三、家校合作育人,坚持协同共育

科学教师要主动利用家庭的各种资源,以学生带动家长的方式来实现“小手拉动大手”的效应,充分发挥家庭对培育和推广生态环境观念的重要性,引导更多人自发地担负起生态环境教育的职责。

学校常年开展“环保在我家”家校共育活动,鼓励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光盘行动、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等低碳生活方式,提高家庭成员的整体生态环保意识,共同建设生态家庭。

学校第十三届“环保节”中,“环保家庭”的代表分享了践行低碳生活的方法(申报条件见表1)。例如:随时关闭灯光、调整水龙头的流量、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代替开车、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等。他们还坚持在春天植一棵树,并在日常管理中捡拾地面上的废弃物,保护小树附近的草坪、花卉。这些日常生活中简单易行的环保措施和低碳生活方式,践行了学校“阳光心态、绿色行动”的家校共育理念,切实做到引导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

四、用好社会资源,共建育人新模式

学校积极寻求相关部门的支持,用好社会资源,共建育人新模式。早在2009年,学校就在三峡电能等单位支持下建成太阳能光伏发电基地,装机容量3千瓦。2022年,三峡电能对基地进行全方位软硬件升级改造,采用国内先进的BIPV光电建筑一体化技术,并使用光电转化率高、寿命长的单晶硅组件,总装机容量54千瓦,学校因此成为湖北首家“零碳校园”。基地年产新能源绿电5.3万度,所生产的电能通过逆变器直接并入学校日常使用,多余电量还可直接并入电网。

设在顶楼平台上的全新的太阳能发电板分列有两处:一侧,平铺的光伏板作为“屋顶”,下方好似一处“阳光房”,可供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科普知识的学习;另一侧是架设式的光伏板,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阳光是如何“照出”电能的。如今,走进学校随处可见智慧路灯,教室里有智慧节能护眼灯,监控室里有“能管云”平台。依托基地,科学组引导学生开展系列探究学习。有的学生在探究记录册中感叹,“零碳”并不是说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将太阳能这种绿色新能源减少的碳排放,来抵消掉我们日常的碳排放量,这样正负相抵,我们每天的碳排放就趋近为零了。

学校还与荣东社区科普馆合作,为学生参加社区科普馆活动提供场所,同时也为他们与家长搭建了一个独特的沟通“桥梁”,不仅加深理解,还能获取新知,更促进了亲子关系。学校还寻求“长江文明馆”的帮助,组织学生开展“红领巾小小河湖长”培训活动,培养他们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红旗村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