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要注重学生的探究体验

作者: 刘欣

科学课堂要注重学生的探究体验0

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是注重探究和思考,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已知的条件去寻找和发现预知或未知的结论,提升科学核心素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探究与体验,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辨析。

一、提出问题,激发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能力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想探究的问题,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

例如,教学《杯子变热了》时,教师给学生准备了四种不同材质的杯子,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杯子,再分别倒上热水让学生再次摸一摸杯子,谈谈自己的感受。针对“杯子变热了”的现象,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此时,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提出了很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杯子为什么会变热?为什么这几种杯子热的程度不同?热是怎样在杯子中传递的?这样,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为后续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科学的发现始于问题,只有善于对某一事物或现象提出“为什么”,才能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因此,创设丰富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一些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是科学探究成功的开端。

二、合理猜想,初步探究

探究活动以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为开端。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提出假设。这种猜测并非异想天开,它是基于事实的猜想,是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的。

例如,《地震》一课中,探究地震的成因时,教师先展示郯城麦坡地震断裂带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思考地震是怎样形成的。一开始,有学生猜测是外星撞击地球而引起的地面震动。教师反问:“如果是外星撞击地球,不应该是整个地球晃动或移动吗?但为什么只是一小部分地表震动?”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做出合理的猜想,并提供地震相关视频,让他们观察地震发生时的现象,基于现象来猜测。学生发现地震时地面会出现断裂、隆起等现象,由此,他们初步作出推测:地下的岩层发生断裂或变形应该是受到我们看不见的一种外力的作用。经过分析,有的认为地震可能是地下的岩层断裂、变形而形成的;有的认为是地球内部岩浆爆发冲破地表引起的地面晃动。

科学合理的猜想既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促进了他们动脑思考,为设计探究方案找到了目标,还培养了他们对问题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三、方案引领,体验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针对假设,小组讨论设计方案。方案主要包括采用何种探究方式、准备何种材料、需注意的问题以及针对假设进行预判等内容。在实验探究环节中,学生全员参与、分工合作、认真观察、细心测量,用文字、图表等方式记录实验结果。在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倾听他们的意见,及时表扬他们的发现,指导他们正确操作,并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使探究活动不断向深层发展。

例如,《地震》一课中为了推测岩层受力的变化,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案,并实践操作,亲身感受“地层”断裂的情形。有的小组用手折木棒,观察木棒的变化及手的感受,推测岩层受力的变化;有的小组把毛巾一层层折叠起来当作地壳岩层,用手从两边向里挤压毛巾,观察毛巾的变化,推测岩层受力的变化;有的小组把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挤扁叠加起来当作地壳,用手往中间挤压橡皮泥,观察橡皮泥的变化,推测岩层受力的变化。

教师放手让学生实验,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让他们分工明确,各尽其职。教师要及时启发学生修正实验中出现的问题,适时提醒他们做好观察记录,以便小组交流。

四、展示交流,分享探究

展示交流是实验探究后的重要一环,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加工整理。教师要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展示,鼓励他们多角度地思考分析,分享自己的发现,通过分析、交流,集中大家的智慧,取长补短,从而内化概念,认识事物的本质。

例如,《木头》一课在探究木头的特点时,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探究。有的学生选择“木纹”,有的学生选择“是否导电”,有的学生选择“是否燃烧”,还有的学生选择“在水中的沉浮”等。在有限的课堂探究活动中,一名学生不可能将木头的所有特点探究一遍,因此,展示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交流中,各组就各自探究的木头的特点进行分析、汇报,将木头不同的特点进行融合,从而形成对木头的整体认识。

五、回归生活,延伸探究

大自然是最好的教科书,是一部鲜活的科学教材。学生只有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回归生活,才能亲身体验到真实的科学知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不仅能体会到知识的价值,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有关简单机械的知识后,教师把他们带到车棚,让他们观察、思考:自行车应用了哪些形式的机械?为什么这样设计?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自行车手闸是一个省力的杠杆;车把和把轴组成了省力的轮轴。” 学生如果不亲自去看、去发现,是很难将知识学以致用的。因此,学生要走出课堂,回归生活,延伸探究。

又如,学完《地震》一课后,教师带领学生到郯城麦坡地震断裂带实地考察,让他们亲眼看到两种不同颜色的土壤,一边是红色的,另一边是灰黄色的,中间像是有一条缝把不同颜色的土壤明显隔开。学生很疑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他们通过看碑文知道,这是两种不同年代岩石形成的土壤,这两种地质年代相差一亿多年,行走在这两种地层间可以说“一步跨亿年”。这样,学生通过课后考察亲身体验到了岩层断裂的情形,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神奇。

小结

科学是一门释放学生大脑、双手、眼睛的学科。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要时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探究学习为核心,读懂学生,根据他们的情况和特点,精心设计他们感兴趣的科学探究活动,使科学探究从形式走向实质,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提升科学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山东省郯城县博雅学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