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如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作者: 曾倩颖
在科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学生的思维发展置于核心位置,致力于拓展和深化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教师要秉持“教学与思维共进”的原则,确保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有效提升思维能力,真正实现科学教育的内涵和目标。
一、巧设研究情境,启动学生思维
科学探索的旅程始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而思维的火花往往在探寻问题的过程中迸发。对于学生而言,身处一个真实且引人入胜的研究情境中,能够激发出他们的探索欲望。对于教师而言,设计并引导学生解决这些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是点燃他们思维的关键。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老师手里有个手电筒,看,它亮了!为什么会亮?
生:因为有灯泡。
师:(将手电筒里的灯泡拆出来)确实有灯泡。有了灯泡就能亮吗?
生:还要有电池。
师:(将手电筒里的电池拆出来)嗯,有电池。(演示将灯泡底部连接点放在电池正极上)这样点亮了吗?
生:没有亮。
师:(演示将灯泡底部连接点放在电池负极上)那这样呢?
生:没有亮。
师:(演示将灯泡侧面连接点放在电池负极上)这样呢?
生:也没有亮。
师:(演示灯泡侧面连接点放在电池正极上)还有这样呢?
生:还是没有亮。
师:为什么都没有亮?
生:因为还要有导线。
师:如何利用导线、电池成功的点亮小灯泡呢?
本环节教师创设手电筒被点亮的情境,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拆卸手电筒,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到电池、小灯泡和导线这些基本元素,又可以引发他们思考“怎样才能点亮手电筒”这一更深层次的问题,从而启发他们的思维。
二、搭建设计平台,见证学生思维
为了直观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不仅可以采用传统的示意图绘制方法,还可以搭建新颖的设计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摆放组件和绘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将他们的思考过程和创意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教学片段
师:如何用不同的方式将四个接点连接起来点亮小灯泡呢?请在磁板上利用提供的器材将你们的想法设计出来。
生:我们小组将小灯泡底部连接点与电池正极直接相连,小灯泡侧面连接点用导线与电池负极相连。
(教师请该小组上台展示,如图1左。)
师:其他同学有设计出与黑板上不同的连接方式吗?
生:我们小组有不一样的连接方式。我们将小灯泡底部连接点用导线与电池负极相连,小灯泡侧面连接点与电池正极直接相连。
(教师请该小组上台展示,如图1右。)
师:还有哪些组有不同的连接方式呢?
(学生纷纷自告奋勇上台展示。)
教师配备了磁性白板、小灯泡磁铁、电池磁贴以及画笔等工具,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且互动的思维展现平台。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调整,也让教师能够更精确地捕捉他们的思维动向,进而提供更加精准的教学指导。这样的设计平台不仅能够将学生的思维可视化,而且是他们思维火花碰撞的“催化剂”,能促进他们认知和创造力发展。
三、引发认知冲突,深化学生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争议和矛盾很容易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这对于激发他们的深度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这么多的设计方案是不是都能点亮小灯泡呢?谁能上来分一分,将亮的放这边,不亮的放那边。
(学生分类,如图2。)
生:我不同意这样分类。设计图⑤不能被点亮,虽然电池的正极与灯泡的侧面连接点相连,但是小灯泡底部连接点没有与电池负极连接起来。
师:好,我们先来研究其他能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法有怎样的共同规律,那么争议自然会迎刃而解。
师:设计图①是怎么连接的?
生:小灯泡的底部连接点与正极相连,侧面连接点通过导线与电池负极相连。
(继续讨论设计图②④⑥连接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没有,点亮小灯泡的这些方案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分别与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在一起。
师:很好!设计图⑤有这样的共同特征吗?
生:没有,虽然小灯泡侧面连接点与电池正极相连,但是小灯泡底部连接点没有与电池连接,相当于直接用导线把电池的正负两极连接起来了,造成了短路。
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时预先设定争议点,鼓励学生在设计实验结束后对展示的设计方案进行分类,让他们在分类和讨论设计方案时产生认知冲突。学生大胆表达观点,并明确分类的依据,引发思维碰撞,深化思维发展,明确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法。
四、精选研究问题,发散学生思维
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带着问题去探究和发现,才能真正发散思维。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应当鼓励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片段
师:通过实验,你们验证了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与电池的正负两极相连,小灯泡就能被点亮。你们有什么疑问?
生:为什么四个接点连好了,小灯泡就能被点亮?
生:我觉得是电池的电通过电池流到了小灯泡里,再流出来,如此循环,小灯泡就亮了。
师:你认为电池里的电循环起来了,太会思考了。
生:我觉得是电池的电从正极到达灯丝,也从负极到灯丝,碰撞在一起,就点亮了小灯泡。
师:碰撞在一起就点亮了小灯泡,真形象。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是电池的电到达小灯泡,转换成了光能,小灯泡就亮了。
师:你还知道能量转换,真不错!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我们跟着小U带着神奇眼镜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师播放视频,学生观看。)
生:电池的正负极与灯泡的两个连接点连接,形成了回路。
师:说得真好!小灯泡被点亮的原因是它的两个接点与电池的正负极相连,形成了闭合回路(如图3)。
学生通过探究得出“小灯泡连接点与电池两极相连能点亮小灯泡”的结论后,进一步提出“为什么四个接点连好,小灯泡能亮”的问题,思维继续发散。学生各抒己见,多角度思考。教师对学生的想法积极回应鼓励,增强其自信,激发其思维。教师未直接定论,而是引导学生继续探究,保持其思维的开放性和好奇心。最终学生得出“电池正负极与小灯泡连接点形成回路”的结论,并在思考中学习科学严谨思维方式。教师鼓励学生提问、深入探究并积极反馈,充分发散他们的思维,培养其科学探究与思维能力。
五、回归问题情境,提升学生思维
教学要围绕生活情境展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价值,提升他们的思维,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并激发他们对生活探究的热情。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现在能帮老师解释手电筒被点亮的原因吗?
生:小灯泡、电池与手电筒外壳和弹簧构成了闭合回路。
师:说得真好,谁来具体说一说?
生:我们可以从手电筒的内部结构图看到:电池正极连底部连接点,侧面连接点通过金属外壳连接到弹簧,到电池负极。
生:连接好了就形成了闭合回路,手电筒被点亮了。
师:原来这就是手电筒的工作原理。看来,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呀!希望大家永葆对生活探究的热情,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点亮小灯泡》这一课,最终还是回到了手电筒被点亮这一生活情境。学生通过分析手电筒的内部结构,解释小灯泡被点亮的原因,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升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大兴第一实验学校福星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