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开展高年级科学阅读的实施策略
作者: 杨华
科学阅读可理解为科学类文本的阅读实践活动,主要对象包括科普读物、科学文章、科学史、科学故事等。在科学教学中围绕学习目标进行科学阅读,可以使学生积累科学知识、提升科学能力、端正科学态度。教师可以为学生量身定制科学阅读指南,从内在兴趣入手,辅以外在激励,通过丰富多样科学阅读模式提升科学阅读的趣味性,设置各种科学阅读小目标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让他们感受到科学阅读的意义和魅力,从而发自内心地热爱科学阅读,实现从“要我读”到“我要读”升华。
一、营造氛围,打造书香校园环境
1.强化校园硬件打造
在校园硬件建设方面,可以创设无处不在的微型科学阅读空间。例如,可以在比较宽敞的过道安装小型图书柜,建立“班级科学阅读角”,“科学小书库”和“班级科学主题黑板报”,让学生在多样的阅读互动中,激发科学阅读的主动性。
温州龙港市科技小学在校园连廊处放置了科学阅读科普展板供学生阅读,并且定期更换展板内容。学校要求每学期的黑板报都必须以科技为主题,精心挑选适合的科学知识拓展内容,鼓励学生参与素材摘选、文字编辑和展现科学思考,尽可能为他们营造科学阅读氛围。另外,学校还设置了公共课间、班级科学阅读角。
2.广泛开展多样活动
在校园软件建设方面,以举办多样化的活动为抓手,促进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学校每年一年级新生入学,在入学仪式上就充分融入科学元素,通过放置科学阅读展板、开设科学小实验一条街展示活动,供新生阅读体验,感受浓浓的科学氛围。定期举行“‘大手拉小手’邀请科学家进校园”活动,为学生近距离感受科学家魅力创造条件。例如,2024年3月,学校开展了“科学+”教育系列之科学副校长开学第一课,邀请了国科温州研究院、温州医科大学丁晗博士为学生讲解科学奥秘和答疑互动,极大激发了他们科学求真和科学拓展阅读的兴趣。
学校还会定期举办“科学主题答辩赛”活动,答辩赛的赛制参考中国诗词大会形式,比赛题型为必读书的必答题、选答题和抢答题,各班在筛选的基础上择优选派学生参赛,评委老师在现场点评环节依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就阅读方法、阅读常识等方面对他们进行指导。学校还组织美术教师参与每周“科学连环画绘本设计”拓展活动,再结合每日校园广播诵读科学家故事会、科学名言分享会等,使科学阅读真正走进每个学生,让他们在多样化的活动中领略科学阅读乐趣,感受科学阅读魅力。
3.以赛促读,比学赶超
依托市里的科学三分钟、科学部落格、科学记录本、科技节、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学校每年举办校级选拔。学生为了参加这些活动会做大量的阅读准备,通过科学阅读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及科学操作动手能力。在学生良性竞争、师生教学互动和校际竞赛交流之间形成以赛促读、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为强化学生科学阅读的效果,教师日常教学活动要帮助学生明确阅读任务,可以通过背景知识介绍和设置问题提示,使他们针对性地开展科学阅读;可以通过提供阅读材料和多样性的信息阅读途径,有意识地强化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如短篇速读和长篇精读等阅读技巧。教师还要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科学阅读交流会,互相推荐科学阅读书目,分享交流科学阅读心得,展示互评科学阅读笔记,营造积极良性的互动氛围,引导他们在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中提升科学阅读能力和收获科学阅读成果。
二、榜样示范,教师家长共同参与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科学教师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或者最擅长的领域开始每日阅读,然后挑选适合学生的内容利用每日早读或者午托、晚托时间带领班级学生一起进行科学阅读,而且阅读后留时间鼓励他们积极交流阅读心得,并以视频、照片形式将阅读活动及学习成果记录下来,再经后期编辑整理,在全校定期举行的分级阅读展示会上分享给全校师生。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师应当鼓励家长从自身阅读习惯做起,打造家庭科学阅读氛围;认真挑选、购买科学阅读书籍,创造家庭科学阅读条件;周末多陪孩子去图书馆,拓展他们的科学阅读视野;加大对国内外科技事迹的关注,在家庭教育中更多弘扬科学家精神,让科技明星在家庭亲子谈资中添色出彩。学校设有“亲子阅读打卡”,学校公众号设有“书香家庭展播”专栏,传递学习阅读的正向激励能量,教师要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家庭实验室”是学校的特色活动之一,开展这项活动需要家长与孩子一同阅读相关书籍,理解实验原理和挑选实验方案,教师要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并评选出优秀家庭实验成果在学校公众号上展播。
三、内外兼施,实现学生自主阅读
以兴趣为首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是教师开展班级科学阅读实践的重中之重,但学生的兴趣容易发生变化,当他们遇到难题或挫折时,兴趣可能不再起作用。因此,不能单纯依靠兴趣驱动让学生坚持科学阅读,教师应当努力让他们对科学阅读由兴趣转变成热爱,从有意思转变到有意义,实现从“要我读”到“我要读”的转变。
1.发掘学生兴趣,因材施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除了顺应学生的兴趣外,教师应结合他们在课堂表现、认识水平、学科成绩甚至性格特点等方面针对性给予科学阅读指导,多花时间研究对学生个体的科学阅读推荐。对于科学知识基础和科学兴趣较弱的学生,可尝试多推荐美文类和绘本类科普书籍;对学有余力和科学兴趣浓厚的学生,重点围绕教学目标的课内外拓展,尽可能丰富地摘录科学阅读推荐书目,同时要求做好阅读笔记,定期检查、点评和做必要建议;对于女同学,可以推荐《走进女科学家的世界》《像屠呦呦这样的女科学家们》和《成为你自己》等科普人物传记类书籍。教师还可以分析学生科学阅读中反馈出“童稚童趣”、奇思妙想和独特见解,就此与学生交流以打开他们的童趣视野,并精心挑选和整理,推送到学校和分享给所有学生,希望能以外在推动的形式帮助他们获得科学阅读的喜悦。
除了少部分学生能发自内心地热爱阅读并从科学阅读中获得成就感外,大部分学生还是要依靠各种激励措施、机制加以督促的。例如,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区分竞争层次,每周评比选出“科学阅读之星”并给予奖励,同时重视后进生的参与积极性,从机制上保障大多数学生能获评为每周“科学阅读之星”。这种激励机制记录学生每一次的收获和进步,他们通过进步攒积分以获得荣誉奖励,在价值认同和精神鼓舞中逐步养成科学阅读习惯。
2.目标拆分细化,持续激励
通常,学生做一件事,如果长期得不到正向反馈,便很容易放弃。为了激励学生长期保持科学阅读兴趣,可以依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金纳“小步子教学法”帮助他们将目标拆分,并刻意练习小目标,及时给予鼓舞奖励,使之有动力继续坚持。
第一类:目标任务驱动型的科学阅读。具体借助科学史、活动链、项目化云上研学、问题链、时间轴、发展史、思维导图等方式让阅读有具体目标和任务。例如,科学作业本里的拓展阅读,教师设置对应题目,学生在阅读后通过回答问题检验阅读效果,让效果立竿见影。教师也可以设置任务链形式,引导开启科学阅读项目化云上研学之旅。图1是阅读“探索宇宙”内容的问题链。
第二类:开展读书笔记展示平台。学校鼓励学生做好科学阅读随笔、摘抄、读后感、收获、启发等,内容可长可短、可繁可简,在内容和形式上放开要求限制,学生没有了条条框框的束缚,在图像和文字之间转换游刃有余,教师定期择优将作品在教室“科学阅读角”和其他平台上展示。例如,有一篇《昆虫记》的笔记有仔细观察,有深刻反思,有正面引导:
当看到《田野地头的蟋蟀》的插图时,我不禁大吃一惊:呵,这可不就是暑假时我家门口满地都是的那种黑黑的虫子吗!它们每天都在这里唱歌,欢快地蹦哒着,有时还会飞到人的身上来,可我却从来没有细细观察过它们。在这一点上,我与作者法布尔拥有相同的环境,可法布尔写出了巨著《昆虫记》,而我什么都没做。原因在于,法布尔怀着一颗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科学探究精神,耐心地观察虫子,而我却对此不屑一顾。我们要向法布尔学习这种科学探究精神,对身边的一切保持一颗好奇心,做生活的有心人。
第三类:科学课堂创设展示空间。科学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在平时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角度提问,设置思维陷阱,利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自主发挥展示的空间。例如,在二年级《神奇的纸》一课中,教师提问:“今天每个小朋友都是小小工程师,一起来改造纸张,让纸变得不一样,你们有哪些小妙招吗?”后面的探究部分教师提问:“瓦楞纸与普通纸相比,会有哪些本领呢?”拓展部分教师提问:“瓦楞纸原来这么厉害,瓦楞纸有没有弱点呢?它怕什么?”这样的提问就可以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从他们的回答就能发现其知识面不同,再及时追问怎么知道的,他们会说是在什么书上看到的。这实际就给了学生科学阅读的展示空间。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真实完整地记录实验现象,清晰完整地表达实验分享,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主或合作解决问题。教师要使学生通过科学阅读获得的知识收获能充分被展现出来,让他们真切感受自身进步,感受科学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主动阅读和热爱科学阅读的内驱力,从而坚持科学阅读,在良性循环中养成阅读习惯。
(作者单位:浙江省龙港市科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