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皮馄饨”跨学科主题活动实践
作者: 陈安顺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浙江省玉环市坎门东海渔村具有丰富的科学实践资源,学校从主题筛查、方案设计、活动开展、文化评价等维度设计并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凸显核心素养、空间“导师”、渔元素、渔文化在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一、生成“渔”元素主题
东海渔村含有“渔”元素的空间很多,如海滩、海洋、渔民家、鱼制品厂、礁岩、渔船等。如果指向核心概念“人类活动与环境”,可定位海滩、海洋,设计环境保护、垃圾分类、海水淡化等;如果指向核心概念“技术、工程与社会”,可定位渔民家、鱼制品厂,设计鱼皮馄饨、鳌龙鱼灯、鱼鲞等活动;如果指向核心概念“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可定位礁岩、矿洞,设计鱼类铭牌、鱼游洞天等活动。
筛查资源、定位主题的主要流程为:核心概念指向—空间确定—渔元素资源遴选—生成主题。这样,教师能有效把握渔村的各类空间资源,在“渔”空间范围内设计活动,使“渔”元素主题更加鲜明,让学生实施跨学科主题活动。
鱼皮馄饨是一种美食,而“美食”的概念非常大,涉及的学科又非常多。从科学实践的角度来分析,鱼皮馄饨的制作涉及技术与工程;从造型角度分析,它涉及设计与创新;从文化角度分析,它关乎中华美食的文化自信。教学时,教师以科学为主学科,整合美术、语文的核心概念,生成新的概念——鱼皮馄饨的发展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基于相关分析,我们选择以“鱼皮馄饨”作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目标为:了解鱼皮馄饨的发展史,学习制作鱼皮馄饨,调查与鱼皮馄饨相关的“渔”美食等。
二、设计“渔”项目方案
设计驱动性问题是跨学科主题活动的鲜明特征之一。主题学习之前,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情境:以前渔民出海,在海上几个月,鱼皮馄饨成了首选食品,鱼皮馄饨怎么做才能让渔民既吃饱,也能吃好呢?问题情境之下,可以设计问题链,如:选什么鱼做鱼皮?鱼皮怎么出来?馄饨怎么做?可以有几种造型?怎样才能吃得饱,仅有鱼皮可以吗?怎么样才能吃得好?
项目化成果主要有两种类型——制作表现类和解释说明类,[1]对应的鱼皮馄饨的制作表现类成果,主要是鱼皮馄饨的制作;对应的解释说明类成果主要是渔家故事宣讲员、渔家美食小主播(见表1)。
利用已有认知完成任务是常用的学习策略,具体实施中,需不断调整优化。在推出“渔家美食小主播”时,考虑了抖音、腾讯微视、视频号直播,及同学面对面、菜场现售、平台录播等形式。因为直播涉及后台团队、网络流量、设备等条件,师生经过讨论,最终将方案调整为:教师组织小组讨论、阐述,小组根据实际条件选择恰当的方式。
三、开展“渔”项目活动
鱼皮馄饨作为一种美食在东海渔村并不少见,渔村的大排档、酒店、渔民家都可以制作,从该主题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看,宜选择渔民家,因为渔民对“渔”元素的认知经历丰富,在调查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以及最终评价环节都不可或缺,适宜作为学习导师。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讨论,确立选择导师的标准(制作鱼皮馄饨的技术是否精湛,对鱼皮馄饨的发展是否有着深厚的了解,除了鱼皮馄饨是否擅长其他渔家美食制作),并展开调查、走访。事实上,同时契合三个选择标准的导师很少,教师引导学生在前期调查过程中分别标注,后期学习时可以随着活动的不同,匹配不同的导师。
“鱼皮馄饨”主题活动的主要成果有“鱼皮馄饨制作”“渔家故事宣讲员”“渔家美食小主播”。“鱼皮馄饨制作”学习地点主要是渔民家,向承载着技艺的渔民导师请教。学生可以录制渔民的制作过程,供小组反复学习、研究、练习制作鱼皮馄饨的技术。如果发现解决不了的问题,则再次向导师寻求答案,如鱼皮馄饨的制作原料以及购买地点等。“渔家故事宣讲员”主要讲述的是鱼皮馄饨的由来,学生没有这样的认知经验,想要完成角色体验,就要通过渔民导师了解鱼皮馄饨的发展历程。学生将他们的讲述记录或录制下来,再通过对其他渔民对鱼皮馄饨的认知调查,完善鱼皮馄饨的发展历史。“渔家美食小主播”是一个主播角色体验活动,此活动对渔民导师的依赖度更高,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对鱼皮馄饨的认知,而且要了解其他“渔”美食的相关知识,把“渔”美食文化传递给别人。
四、体现“渔”文化评价
主题活动分成两个阶段进行评价。一是过程性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鱼皮馄饨的制作过程中,有没有体现小组合作?是不是为小组做了贡献?有没有反思过自己的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有改进的地方?二是终结性评价,以制作完成的鱼皮馄饨这个成果为主。
评价的形式可以是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和导师评价。“鱼皮馄饨”主题活动,其中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就是“体现渔村的‘渔’文化,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过程性评价更多关注的是小组合作参与、规则意识、学生归属感、设计制作能力等方面,它能保障主题活动的顺利实施,但终结性却更能体现“渔”文化主题,应当匹配相应的评价量表。
在鱼皮馄饨制作之初,可以让学生讨论成品的评价点。学生关注的点有三个:鱼皮馄饨的造型是否有创意;鱼皮馄饨的口感是否上佳;鱼皮馄饨的制作技艺过程是否有错。学生的认知中缺少“渔”文化,而且关注点大多以一般产品做比较,渔民导师引导后,学生关注点发生改变,即:同样的时间内,小组制作鱼皮馄饨的速度怎么样?鱼皮馄饨的配料是否适中?鱼皮馄饨的口感是否良好?显然,渔民导师的认知结构影响了学生对鱼皮馄饨的评价方向。
从美食需求看,鱼皮馄饨是一种适合渔民海上作业时快速食用的食材,且渔民频繁出海,在家时间少,对鱼皮馄饨制作速度有要求。从制作材料看,鱼皮馄饨主要由鳗鱼肉跟番薯粉混合而成,如果肉多粉少价格较高,渔民舍不得,反之又没有味道,因而需要在肉与粉的比例上进行权衡,这实际上又决定了口感。基于这样的标准来制订评价量表,才能让成果更具有“渔”文化属性(见表2)。
小结
跨学科主题活动是一项综合实践活动,能实现多学科的融合,促进学生多学科素养的发展。类似东海渔村这样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蕴含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教师应充分挖掘资源,精心设计课程,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优化,促进学生立足本地资源实现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玉环市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夏雪梅.在学科中进行项目化学习:国际理解与本土框架[J].教育研究与评论,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