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者: 奥艳语文是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也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审美意识,培养审美情趣,积淀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真实情境是激发学生表达欲望,提升学生表达能力有效策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要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体验,内化所学知识,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关联,为学生营造沉浸式的语用环境,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想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童年的水墨画》一文通过“溪边”“江上”“林中”三个小标题,展现了童年生活的美好与快乐,静、动交织,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画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乡村风光视频或乡村图片,带领学生感受乡村的自然与静谧,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文中的那个小男孩,置身乡村田野中有何感想,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安排学生分角色扮演,用更精炼、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从中锻炼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
二、引导多元评价,树立学生表达自信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这种模式缺乏多元性与互动性。新课程改革倡导多元评价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评价意识与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小英雄雨来》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入学生评价,让学生说一说:若置身于雨来的情境中,自己是否也会那样勇敢?无论学生给予肯定或否定回答,都需要阐述自己的理由,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耐心倾听、认真记录,了解学生真实想法。
同伴评价也是多元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互评,让学生重点关注回答者的语言应用技巧,分析其中的优点与不足,并及时给予点评。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能够从同伴身上汲取经验,学习不同的表达方式,并且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建立自信,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高自身表达能力。
三、开展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表达渠道
语文学习的舞台不应局限于教室的四方墙壁,而应拓展到广阔的生活中。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富有趣味性和操作性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表达空间,全方位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一课为例,教师可精心策划“汉字王国设计大赛”,鼓励学生以汉字为元素,设计有创意的作品,并撰写设计说明书。这一过程不仅考验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力,还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构思通过书面语言精准地表达出来。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建“汉字小小讲解员”志愿者队伍,为学生搭建口头表达的实战平台。当学生前往社区、景区等公共场所,为游客生动地讲解汉字的来龙去脉、丰富含义及文化内涵时,如何用清晰、有趣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吸引听众,成为他们需要攻克的新课题。这个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
四、整合现代技术,丰富表达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的运用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为学生搭建了更加灵活的表达平台。
人教版小学语文《腊八粥》一课描写了腊八节时吃腊八粥的民俗习惯,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祖先缅怀之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做腊八粥的视频,让学生从中了解如何将米、豆、枣等食材熬制成香浓可口的腊八粥。还可以播放一些腊八节民俗视频,如敬神烧香、祭祖扫墓等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节日的庄重与祥和氛围。
精准而富有感染力的表达,无论是书面还是口头,都将成为学生在未来社会竞争中的有力武器。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站在新的起点,与时俱进,积极吸纳新理念、新观念,探索多元且富有创意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语文表达能力。还要勇于创新,积极与家长和社会携手,共同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语文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特别是表达能力的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 陕西省神木市第十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