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前预习活动有效性研究

作者: 朱雅丽

初中是学生知识积累的一个重要阶段,语文素养的提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统编版语文教材是编者经过科学考量对初中阶段语文知识的一个全面梳理,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的主渠道。初中阶段是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提升的关键期,尤其是被社会普遍关注的“初二现象”,反映了初中阶段,特别是初一、初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业水平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课前自主预习纳入整体教学安排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学生而言,预习的价值除了理解文本外,更为重要的是可以通过预习发现自己不理解、有问题的地方。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自探静思”课前预习方法。

一、探究式课前预习:让学生自觉走进语文世界,感受语文之美

语文统编版教材更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十足的魅力和吸引力,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主动学习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还存在很大的困难。例如,初中课本中文言文的比重比较大,相较于现代白话文,文言文需要思考、关联及分析。学生对文言文的写作背景缺乏了解,只是死记硬背地将知识塞进自己的大脑,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一度成为教学的主流。当然,学生通过死记硬背也可以将知识储存下来,但无法感受语文之美及文化之妙。

探究式预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讲授一篇课文前,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梳理、总结文章的作者简介、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及时代意义。学生可以根据不同课文进行多种形式的展示,如情景化演绎、生活化的互动。《陈太丘与友期行》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叙事性强,易于理解。在讲授这篇文章时,笔者设计了“自探静思清单”。

清单一:知识储备,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清单二:参照注释,朗读课文,朗读时注意节奏和断句。

清单三:结合课下注释或利用工具书,积累重点文言词汇,并疏通文义。

笔者给予学生明晰的思考路径,合理规范了学生的自探过程,有效避免了学生预习的盲目性。在明确的任务驱动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非常高。

此外,预习手账也是笔者的大胆尝试,用以记录学生在预习中的点滴收获和问题困惑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用贴纸或插图进行适当的装饰,这样不仅促使学生更好地预习所学,还增加了手账本的趣味性和美观度。预习手账本成了学生爱不释手的学习成长记录本,学生可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随时补充一些重要知识点,或是学习思考、想法、灵感等。例如,有学生在《背影》一文的预习中提出,文中的“背影”共出现了四次,它除了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外,还有其他作用吗?还有同学提出,作者为什么要关注父亲的背影,而不直接描写父亲呢?

总之,在讲授课文前,学生在学习小组的相互合作下,已经掌握了课文一半以上的知识点,通过预习提升了知识点梳理、课文延伸,以及重点、难点举一反三的能力。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能否学、学什么、如何学等问题有自觉意识,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在探究式学习的前提下,教师要用好课堂45分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及语言文字的浓厚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利用好“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可以借助校内外资源,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巩固拓展,从而真正感受语文之美。

二、自主思考:提升语文素养,促进课程思政建设

自主思考是衡量一个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一把尺子。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是按照大纲讲,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学,这种教学方式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记住知识点,有利于考试时更好地发挥,但缺点是学生自始至终缺乏自主学习机会,思维能力提升受到限制,对学生的成长及语文素养的提高没有太大的帮助。

自主思考是学生在预习的前提下,主动、安静地思考,是对知识的进一步巩固,也是学生发现语文美的一个过程。教师在安排预习时,应该为学生预留半个小时,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思考。通过课前安静地思考,学生就能从传统文化、近现代文化,以及一些历史人物身上汲取正能量,这种文化基因就会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的心田,课文中主人公的家国情怀也成了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会自觉发出“课文中主人公为什么要这样做?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今天学习有什么历史意义”等疑问。例如,在《与朱元思书》一文的预习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有较多疑惑:有学生觉得这句话的语言表述风格和全文不符;有学生认为这句话为抒情句,应该放在结尾处;还有学生认为治理国家大事,追求功名利禄和寄情山水之中并不矛盾……针对学生的疑惑,笔者引导学生合作思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作者触景生情、以情明志,既从侧面表现了富春江山水的魅力,又表达了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作者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那么,这句话与“知其不可而为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表达的情怀有何不同呢?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思考,明确了作者的这种志趣既不同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的思想,又不同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的态度,而是一种对轻松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以及对欢乐生命的礼赞,多了一份开朗、洒脱及平常心。学生通过合作思考完全进入了另一个学习境界,化被动学为主动思考,语文成了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延伸,这种“大思政”教学模式是将语文课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的很好的案例。

三、师生互动:百家争鸣,促使语文预习效果最大化

进入初中阶段,学生已经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性格,管教难度越来越大,师生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这种距离是建立在传统的地位不对等的基础上,也是建立在师生缺乏互动的背景下。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主要做法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数理化等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学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也是增加师生互动最好的试验田。例如,在《一棵小桃树》的预习设计中,笔者增加了为小桃树画名片这一环节。在课堂分享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令人惊喜,他们不仅准确梳理了小桃树的特征和经历,还在自主绘画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想象,充分体现了自己对文本的思考和理解。

语文的魅力在于它存在于情感中,不论是描述一朵花,还是叙述一场战争,它都有人的情感在里面,拥有情感的事物是可以多元发散思维的。因此,在语文课文预习中,教师要介入学生的预习过程,通过小组互动、师生互动,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及发散思维,还要鼓励学生表达不同意见,在共同的价值认知基础上,增强学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助、交流机会,还能够使学生在“百家争鸣”的语境下将预习效果发挥到最大化。师生的感情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浓了,知识的积累多了,语文素养也一定能够提升。

总之,自主探究式学习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初中阶段,教师必须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目标,语文课程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好载体。“自探静思”的课前预习方法,在学生初入初中时就可以展开,让学生从中养成自主探究、宁静思考的习惯,这既是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需要,更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一种科学手段。这种教学方式使得语文教学更具趣味性、思维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就能够享受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思考的乐趣,感受语文的魅力,从而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作者单位  西安市第十中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