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微写作的多维探究与实践路径
作者: 闫丽 荣维东
摘 要 微写作作为一种短小灵活、便捷高效的写作形式对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梳理中小学微写作教学的相关文献,讨论微写作的内涵、特征和类型,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中小学微写作教学的实践路径:一是树立微写作的课程意识,构建微写作的目标体系;二是利用微写作机动灵活的特点挖掘微写作的生活资源,同时用好用足教材;三是开展微写作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学效果;四是重视微写作的评价,促进学生写作经验和水平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 中小学微写作 特征类型 价值 实践路径
一、引言
“微写作”无论在中小学语文教学领域还是当今的社会生活中都是一个热词,但是,在谈到它的时候,其实大家有着一些不同的意指。有的指当今社会中那种运用新媒介的及时快捷的写作样式,如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所谓的微艺术;有的则指语文课程与教学领域中的“微作文”“小作文”“片段作文”。本文主要是指后者,即语文教育中这种短小精悍的以中小学生写作训练为目的的写作样式。
在古代,由于书写工具的限制,很多写作是以微写作的形式呈现的。比如远古的甲骨卜辞、钟鼎铭文、竹简帛书等,到了后世像《世说新语》、唐诗宋词、笔记小说等脍炙人口的诗文名篇和文化典籍也多以微写作形态出现。而今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微博、微博、短信、朋友圈等无一不是以微写作的形态出现,这些微写作因其适应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大受欢迎,而且人人会写。在中小学写作教学领域,微写作由于认知负荷较低、学生简单易学、便捷高效更是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
2014年,被公认为是“微写作”的转折之年。这年3月18日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在《光明日报》刊文:“(作文的改革)有另外一种办法,就是设计一道60分的大作文,另加一道15至20分的小作文,或者叫‘微写作’。大小作文各有分工。大作文注重综合能力考查,小作文则指向应用或某一方面写作能力,一二百字,比如写一封信、一篇倡议书、一则说明或评点,甚至仿写一段论辩词,等等,可以很灵活。”[1]随后的北京市高考语文卷将“微写作”作为与“大作文”相对的作文考试的一种题型,重在考查某一方面的写作能力。考试说明虽然未对微写作进行定义,但对微写作提出了要求,即“能用精练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发情感”[2]。这引起了学界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的极大关注。
微写作在语文教育中有着不同的层面:有的从写作课程层面,认为它是一种新的“微型化”的写作课程范式;更多的是在写作教学层面谈这个问题,直接面向写作教学的策略;还有的是指语文考试中的那道小作文题。我们认为这些理解又过于狭隘了。对于微写作,先要着眼于其教学,最终走向真实生活中的微写作,即快捷灵活的跨媒介的表达和交流。
本研究以近十年发表的300多篇相关论文为依据,梳理总结“微写作”的概念、特征、类型、意义价值以及策略和方法等,以期为一线语文写作教学提供参考。
二、“微写作”的特征和类型
1.“微写作”的特征
大家对微写作的特征的理解与表述基本一致。韩宝江认为微写作有四个特点:一是短小精悍,字数在150—200之间;二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三是实用性和时效性;四是结构完整。[3]杜红梅等指出微写作的四个特点:一是具体而微;二是写作平台多样化,写作内容丰富多彩;三是写作的自主性和日常化;四微写作产品异彩纷呈。[4]张皓月认为微写作的特点有三个:一是以小见大,微写作篇幅简短,但有很强的表现力,能用很少的字数写出事物的本质;二是语言精练、简洁明了;三是形式多样、灵活自由,微写作文体多种多样,写作用时短,体现个性差异。[5]基于文献梳理,“微写作”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篇幅短小。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明确认可“微写作”的这一特征。篇幅短小是指用最少的文字传达核心信息,内容紧凑、直接,不拖沓。温儒敏教授认为微写作“一二百字”即可[6];漆永祥教授指出“微写作要完成 200 字左右的任务写作”[7];王光志认为“微写作就是短、平、快”[8];璩艳霞说,微写作泛指内容短小精悍的一类文体,字数一般在200字以内[9]。
二是语言精练。微写作追求表达的简洁、准确、有力,避免冗余和啰唆。漆永祥指出相对于大作文,微写作的要求会更高一点,句子要更加凝练[10];韩宝江认为它更加生活化、现实化,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时效性,句子更加凝练[11];赵建军说微写作是一种依据表达需要,用精练的语言描绘事物、论述观点、抒发情感的写作形式[12]。
三是灵活多样。微写作的灵活多样不仅体现在文体形式的多样变化,更深刻地体现在其内容的丰富性以及表达的个性化上。郭素青认为微写作可以发议论、说心情、记思想、谈感受,不需要长篇大论,它可以由一个个小片段组成[13];韩宝江指出微写作可以是应用文,也可以是说明性、议论性等文段,可以是局部的放大,也可以是缩写[14]。
四是即时性。因为篇幅短小,微写作要能够迅速捕捉灵感、组织语言并创作出简短而富有深意的短文。这种即时性不仅体现在时间上的快速响应和交际的快捷,还包括情感、观察和思考的即时表达。王立华指出,从写作教学的视野分析,微写作是学生使用的一种用时较少、情感单一、内容集中、篇幅较短的即时性写作形式[15]。
上述四点是学界对微写作基本特征的探讨。中小学微写作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微写作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篇幅内便捷高效地展示自己的观察、体验和思考,这对他们降低写作的认知负载和畏难情绪,快速提高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微写作”的类型
已有研究对微写作的类型的划分视角不一,复杂而多元。有人按照使用教材的方式分就地掘金式(强调对教材文本中写作知识点的巩固)和拓展延伸式(强调利用网络进行拓展延伸)[16]。有人按其功能分四种:基于生活需求的微写作(集中于应用性写作,如启事、报告等),基于抒情需要的微写作(满足学生抒发情感的需要,如写日记),发展审美能力的微写作(满足学生对于美的需求)和发展学习能力的微写作(写作作为学习工具,与其他学科交叉)[17]。还有人按照语篇类型分文章性微写作(有标题、主题、完整结构的短文)和非文章性微写作(包括句子性、段落性微写作等),按照文本类型分连续性微写作(文本信息为文字或符号,连续直线排列)和非连续性微写作(除文字外,阅读材料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按照写作载体分纸质微写作(写作媒介为纸,可手绘图表)和非纸质微写作(借助电子媒介进行写作,可加入视频、音乐等)[18]。还有人按照按文体分类(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剧本等),按表达方式分类(包括说明、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按写作目的分类(包括交流、记录、学习整理等),按写作途径分类(包括结合教材、生活实践、网络写作等)[19]。杜红梅教授介绍了四种美国母语教育中的微写作,即快速经验写作、角色体验写作、文本迁移写作和原型启发写作。这四种微写作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表达观点、抒发情感,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并达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的目的。按以上不同分类标准得出微写作分类统计表(见下页表1)。
根据图表,陈小兰从教学模式的角度将微写作分为基础阶段(就地掘金式)和发展阶段(拓展延伸式),强调对教材文本的巩固和网络资源的拓展。王雪从写作动机、微写作功能和对其他学科影响的角度进行了分类,涵盖了生活需求、抒情需要、审美能力和学习能力等方面。蔡明远从语篇类型、文本类型和写作载体的角度对微写作进行了分类,详细区分了文章性微写作与非文章性微写作、连续性微写作与非连续性微写作、纸质微写作与非纸质微写作等。巩慧慧从文体形式、表达方式、写作目的和写作途径四个角度对微写作进行了全面分类,涵盖了微小说、微散文、微诗歌等多种文体,以及说明、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同时考虑了写作目的和写作途径的多样性。通过对微写作的分类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统计,有助于更清晰地理解不同分类依据下的微写作类型和特点。
三、微写作的课程价值与教学意义
1.微写作的课程价值
传统的写作课往往着眼于具有足够长度的完整的一篇文章的写作,且多用知识灌输和范文模仿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这样做的弊端显而易见:一是这样的写作有一定难度。写作能力的训练需要有一个“字词、句子、段落、篇章”的逐渐叠加的过程,一篇长文章很难一蹴而就。二是写作训练是一个漫长的涉及很多复杂因素的过程,要着眼于学生写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过程性指导而不是知识传授或者序列化的技能训练。
沈建军老师较早从课程层面对微型写作课进行研究并出版有专著。他指出,“微型写作课追求每堂课有具体集中的目标、明确的教学内容、简约的教学流程、巧妙的课堂创意。在微型写作课中教师采取的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共同参与到写作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每节课都能有所收获,创设对学生而言高效、愉快的写作课堂”[24]。沈建军主要是从微型写作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形式等角度进行研究,虽然言明“课程”,但实质还是“教学”。
上海师范大学邓彤博士则正式从课程层面使用“微型写作”这一术语,他认为,“微型化课程试图改变传统写作课程过于追求知识体系化的课程取向,聚焦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困难,将其作为写作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写作实际及写作知识确定写作内容,创设写作情境并提供多种支架,在有限时间内满足学生需求以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25]。
虽然“微型化课程”和“微型写作课”在某些方面有重叠,但它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更加强调调整课程取向以适应学生的写作需求,而后者则更加注重课堂的具体实施和学生的参与感。两者都旨在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结合这两者,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微写作的教学意义
微写作作为一种富有活力的写作形式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从语篇形式上说,微写作打破了传统写作的局限,以其短小精悍、灵活多变的特点,解放了写作的枷锁。蔡明妍指出,这种形式的写作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使他们能够更自由地表达思想和情感[26]。同时,微写作也丰富了语篇的多样性,使得写作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篇章结构,而是能够根据不同的交际需求,创造出多样化的写作样式。张良田教授的观点进一步强调了语篇交际在写作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写作应成为独立存在的词句段训练,而微写作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27]。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微写作也意义彰著。徐进等人认为,微写作来源于时代发展的需要、高考改革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28]。在信息时代,微写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微写作训练,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需求。同时,微写作也是高考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加强微写作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应试能力。微写作以其强大的交际功能,激发着学生的写作欲。荣维东指出,写作是为达成特定交际目的而进行的意义建构和交流活动[29]。微写作以其短小、便捷的特点,能够更快速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更重要的是,微写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微写作在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介素养已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微写作作为一种新型的写作形式,与各种媒介形式紧密相连,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接触和了解各种媒介信息。通过微写作,学生能够“学会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媒介信息”[30],从而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王尚文教授的观点进一步强调了媒介素养与语文素养的紧密关系,他认为媒介素养的提升也是语文素养的提升[31]。
综上所述,微写作作为一种新兴的写作形式,在语篇形式、交际功能、媒介素养和学生发展等方面都展现出了独特的教学价值。微写作不仅革新了传统写作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因此,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微写作的课程价值和教学意义,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策略,推动微写作教学的深入发展。
四、微写作教学的策略
1.树立微写作的课程意识,构建微写作教学目标体系
课程意识在微写作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构建微写作教学目标体系的基础。拥有明确的课程意识,教师能够系统地规划教学目标,确保微写作教学方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微写作与大作文一样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微写作“篇幅虽小却可堪大用”,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重视微写作教学,明确微写作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将其纳入写作课程与教学之中,构建微写作的课程目标体系,确保微写作教学有序、高效进行。
在构建微写作教学目标体系时,我们需将课程目标具体化。首先要明确微写作的基本能力目标,如精准表达。如让学生在100字以内描述一个场景,锻炼简洁且准确表意的能力。张郜月指出,微写作要精练简明,三言两语讲清真知灼见,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言简意赅,二是层次清晰[32]。在思维能力方面,微写作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比如设计一些有逻辑关联的话题,像“阐述因果关系:为什么早晨的阳光对植物生长重要”。姚继辉认为可以将微写作作为训练学生的思辨和说理能力的载体,训练学生说理文的审题和写作能力,打通微写作和大作文的界限,从而将微写作教学的作用发挥到最大[33]。李禹璇从“留心生活,培养审美感知;鉴赏语言,唤起审美体验;创设情景,陶冶审美情趣”三个角度阐述审美教育在微写作教学中的应用[34]。另外还提出在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方面,通过写作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杨学杰从“教给学生在微写作中提炼中心教育思想,教给学生在微写作中接受中心教育思想,教给学生在微写作中融入中心教育思想”三方面阐释如何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35]。最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定不同的写作难度和要求,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璩艳霞认为教师在进行微写作序列化构建的时候,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统编教材的编写基本一致,基于文体的角度,从记叙文到说明文再到议论文。进行微写作训练时,写作内容须做到由易到难,不能急于求成,要给予学生成长的空间。同事,教师也要根据学情,对微写作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或者整合,以收到更好的训练效果[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