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情境下基于成句的语言建构策略

作者: 王彬 柳方平 孙峰臣

真实情境下基于成句的语言建构策略0

摘 要 灵活多样运用大量背记的成句,盘活其中休眠状态的语意、语料等储备,对激活表达思维、增强语言建构能力、提升语言运用效率有重要意义。真实情境下基于成句的语言建构着眼在“意”、落脚在“言”,有其“生‘意’→联‘句’→选‘技’→构‘言’”的思路与操作过程,其关键环节“选技”即酌情选取引用、化用的语言建构方式和增删、调序、更换、缩扩、重言等具体语言操作方法。形成相应语言建构能力,宜从成句入手,按照“选‘句’→取‘意’→选‘技’→构‘言’”的思路多加训练。

关键词 语言建构 成句 引用化用 原意化用 变意化用

灵活多样运用大量背记的成句,盘活其中休眠状态的语意、语料等储备,不仅是现实表达之需,对激活表达思维、增强语言建构能力、提升语言运用效率也有重要意义。真实情境下基于成句的语言建构有其一般的操作思路、建构方式与语言操作方法,常用语言建构方式是引用、化用,化用常用的语言操作方法有增删、调序、更换、缩扩、重言等几种。形成相应语言建构能力,要从成句入手,按照“生‘意’→联‘句’→选‘技’→构‘言’”的思路多加训练。

一、真实情境下基于成句的语言建构思路与方法

真实情境下基于成句的语言建构,其操作思路与方法如图1所示。

说明:

第一步,生“意”。在特定情境中,产生需要表达的内容或思想情感等特定之“意”。

第二步,联“句”。由此“意”联系与之“意”相同或“意”相关的成句。

第三步,选“技”。考查选用在成句基础上表达此“意”的语言建构方式,即引用或化用。分两种情况。

情况一,当两“意”相同:这时有两种成句运用方式,一是直接应用即引用,二是转化运用即化用。此时,因转化前后之“意”相同,可称之为“原意化用”。

情况二,当两“意”相关:亦转化运用即化用,要变化成句的表达使其指向所生之“意”,可称之为“变意化用”。这时,成句化用前后之意有上下意、进退意、前后意、侧反意、对意等关系。

第四步,构“言”。运用选定的方式与相应语言操作方法(引用应用采取“摘引替代”法,化用应用采取“增删、调序、更换、缩扩、重言”等方法),将联系到的成句灵活建构成达“意”之言。

基于成句的语言建构之“引用”应用比较简单,它是直接以引号的形式摘取成句或其一部分,以其替代话语中要表达的意思,语言操作方法可称之为“摘引替代”。“化用”应用比较复杂,这里主要就化用的完整操作思路与方法展开具体解说。

二、真实情境下基于成句的语言建构之“化用”思路与方法

在化用这一常用的语言建构方式中,被化用的现成话语(成句)可称为“原语”,化用而成的话语称为“化语”,原语之“意”称为“原意”,化语之“意”称为“化意”。原意化用与变意化用有其一般操作思路和增删、调序、更换、缩扩、重言等常用语言操作方法。

增删:增加或删除个别词语。

调序:调整改变某些词语的次序。

更换:用其他词语替换相应位置上的词语。

缩扩:缩略、扩充,使字数或篇幅有较大变化。

重言:另行遣词造句或保留原个别词语重新表达。

1.真实情境下基于成句的语言建构之“原意化用”

原意化用就是保留原语(成句)之“意”的化用,即在原语基础上将原意转化为另一种表达。真实情境中,基于成句的语言建构之“原意化用”,其完整操作思路与方法如图2所示。

说明:

第一步,生“意”。在特定情境中,产生需要表达的内容或思想情感等特定之“意”,即“原意”。

第二步,联“句”。由此“意”联系与之“意”同的成句,即“原语”。

第三步,选“技”。考查发现在成句基础上转化表达此“意”,该从增删、调序、更换、缩扩、重言中酌情选用怎样的语言操作方法以灵活表达。

第四步,构“言”。运用选定的语言操作方法将联系到的成句灵活建构成达“意”之言。

下面举例说明。

“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其二)》]→“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别易会难(《颜氏家训·风操》)

操作思路与方法及其过程分析:

第一步,生“意”。李煜被囚汴京,由天子降为臣虏,心生难以排遣的失落和对南唐故国故都的深切眷念,欲表达亡国后对故土“不可能再见的悲哀”之“意”,即“原意”。

第二步,联“句”。他想到了曹丕的同“意”语句,即成句或原语“别日何易会日难”。

第三步,选“技”。考查发现,在成句基础上转化表达此“意”,可保持原有词序,把“别日”易一字用“别时”更换,把“何易”易一字用“容易”更换,把“会日”用“见时”更换,即为化句“别时容易见时难”。就是说,可以运用“更换”的语言操作方法转化表达其“意”。

第四步,构“言”。运用“更换”的语言操作方法,在成句基础上完成达“意”的新的语言建构。

同样的,毛泽东《七绝·贾谊》中“贾生才调世无伦”可谓对李商隐《贾生》中“贾生才调更无伦”原意化用,其运用了更换的语言操作方法。而《颜氏家训·风操》的“别易会难”之句,可以看作是运用“缩扩(压缩)”的语言操作方法,保留关键词对曹丕诗句的原意化用。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古诗十九首》)→只愁风雨重阳,思君不见令人老。(辛弃疾《水龙吟》)

这里,化语在成句适当位置增加了词语“不见”,即应用“增删”中的“增”之法形成原意化用。

化用也可以是对语段中同一语意观照下一组成句的共同化用。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英·叶芝《当你老了》袁可嘉译)→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地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杜拉斯《情人》)

杜拉斯欲表达中国情人对女主人公深入魂灵的痴情与爱恋,就想到了叶芝《当你老了》中的诗句。转换角色,更换设置特定情景,重新组织语言,形成对一系列成句的原意化用。这主要是“重言法”的原意化用。原语、化语皆为动人的抒情,显然化语摄取一组成句之“神”,且在言辞遣用上有明显的原词语的直接借用或转化运用:前后都有“爱”“美”等词,成句中的“青春”“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分别转化成了“年轻”“备受摧残的面容”等词语。

2.真实情境下基于成句的语言建构之“变意化用”

变意化用是转化原语之“意”的化用,即基于原意转化出与之相关的新意,再在原语基础上将之表达出来。变意化用时,化意可根据成句的具体情况,分别取原意的上意、下意、进意、退意、前意、后意、侧意、反意、对意等。

下面对成句“变意化用”时的各种“取意”作列表说明,并以成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加以例说(见表1)。

当然,这里的变意只是在原意某些角度或方向上的大致取意,故常常同一小类可有多个。

真实情境中基于成句的语言建构之“变意化用”,其完整操作思路与方法如图3所示。

说明:

第一步,生“意”。在特定情境中,产生需要表达的内容或思想情感之“意”,即“化意”。

第二步,联“句”。由此“意”联想到意思与其相关的成句,即“原语”。

第三步,选“技”。考查发现在成句的基础上表达其“意”,该从增删、调序、更换、缩扩、重言中酌情选用怎样的语言操作方法以灵活表达。

第四步,构“言”。借助选定的语言操作方法,将成句灵活转化为表达化意的语句,建构表“意”之“言”,即“化语”。

下面举例说明。

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楚辞·招隐士》)→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操作思路与方法及其过程分析:

第一步,生“意”。诗人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清秋薄暮雨后初晴,他感到芳菲消歇的“空山”洁净纯朴,可远离官场以洁身自好,故心生“欲留山中”之意(化意)而决然归隐。

第二步,联“句”。由此他联想到与其意相反的成句或原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第三步,选“技”。考查发现可抽取成句要词“王孙”“留”等词以压缩之,把“不可”更换为“自可”,再灵活表达,形成化句“王孙自可留”。

第四步,构“言”。最后,运用语言操作方法完成化语的建构。

此为取反意、运用“缩扩(缩)+更换”语言操作方法的变意化用。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心心相印人,相逢何必问姓名。( 季羡林《天雨曼陀罗》)

这里,其“意”由“同是沦落世间的人,无论先前是否认识,都会同病相怜、同声相应,不必在意是否曾相识”转到“感情相通、心意一致之人,相逢而不必问及对方的名姓”,故为取侧意、运用“更换”语言操作方法的变意化用。同样的又有: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李清明《牛铃叮当》) 这里,原语、化语同时出现。

再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人生的悲哀,不在于无路可走,而在于无村可依。

这里化意为:路还是有的,无路处可以开辟出新路来,而那让人停泊的港湾、安顿身心的家园并非人人都能找到,这才是人的可悲之处。语意由成句之意“无路中走出路来”转到化意“安顿身心的港湾、家园难寻”,在原语的基础上保留“无路”“村”等词以重言表达,重新建构化语。故此为取侧意、运用“重言”语言操作方法的变意化用。

夫尊于朝,妻贵于室矣。(《仪礼·丧服》)→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王实甫《长亭送别》)

这里由“夫尊……妻贵……”到“妻荣夫贵”,是取对意。表达上保留了“夫”“妻”“贵”等词,先压缩成“夫尊妻贵”,再调序为“妻贵夫尊”,再用“荣”“贵”分别更换“贵”“尊”,完成特定语境下的达“意”之需。故此为取对意,运用“缩扩(缩)+调序+更换”语言操作方法的变意化用。

当然,现实中的语言建构一般不会如此机械,而是表达情境与所表之“意”观照下自然、灵动的遣词造句过程。但按照大致思路与方法甚至比较程式化方法去训练,是提高语言建构能力的切实之举。再说,妙手偶得和推敲锤炼本都是成就名言佳句之法,而且后者往往是先导。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我发现,世上本没有我,走的路多了,路便成了我。(《走路》)

这里,其“意”由“走的人多便成路”转变为“走的路多路便成了我”,取对意,运用了“更换”的语言操作方法。

真实情境下基于成句的语言建构操作思路与过程方法完整可见表2。

三、真实情境下基于成句的语言建构之基础训练

培养和提升在真实情境下基于成句的语言建构能力,宜从成句入手,多做各种方式、各种语言操作策略的语言建构训练,尤其是化用中的取意与选技训练。

基于成句的原意化用训练,主要揣摩和训练具体语言操作方法的选取与运用。其操作思路与方法见图4所示。

说明:

第一步,选“句”。选取要训练的成句(原句)。

第二步,选“技”。考查发现在成句基础上转化表达此意,该选用怎样的语言操作方法。

第三步,构“言”。运用选定的语言操作方法灵活表达,建构出变化的同“意”之“言”(化语)。

基于成句的变意化用训练主要是进行成句的各种取意训练(化意的获取),以及多揣摩如何在成句基础上选用合适的语言操作方法建构化意之“言”。其操作思路与方法如图5所示。

说明:

第一步,选“句”。选取要训练的成句,即原句。

第二步,取“意”。由成句的意思(原意)分别进行各种转化取意,即化意。

第三步,选“技”。考查发现在成句基础上分别表达化意,该选用怎样的语言操作方法。

第四步,构“言”。分别运用选定的语言操作方法灵活表达,在成句基础上建构出各个表“意”之“言”,即化语。

表3是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为例,所做的基于成句的语言建构完整训练。

总之,经典成句作为知识、思维、审美等的结晶,本身就是一个蕴藏丰富语意、语料和语法修辞逻辑知识等的语言宝库。真实情境下基于成句的语言建构,既是现实表达之需,也是语言传承与演进的应然要求。当然,以上所举“化语”也未必完全脱化于相应成句,但它们之间确有某种关联,这里尝试发掘和运用其中隐藏的语用规律,以求教方家,切实服务于语言建构。

[本文系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语言建构与运用观照下的表达策略研究”(D/2020/02/308)研究成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