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课本例文 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作者: 陈芙蓉摘 要 教材中的课文不仅是阅读的例子,也是写作的“例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课文写作“例子”的作用。从借鉴课文之言、模仿课文之形、悟得课文之魂、效法课文之体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借助课文这个“例子”,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具体思路,以期对一线师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课文 例子 写作教学 策略研究
叶圣陶曾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叶老所说的“例子”,指的是课文不仅是阅读的“例子”,也是写作的“例子”。
认真研读课文,教师会发现课文中值得挖掘的写作元素很多。例如:语言形式、布局结构、审题立意、文章风格等。发挥课文写作“例子”的作用就是要把这些方面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去发现、欣赏、模仿、比较,将写作训练落到实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思考中,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借鉴课文之言:言语形式,言语逻辑
于漪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应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1]。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训练也应该成为写作教学的核心。对初中生而言,有意识地模仿课文的言语形式和言语逻辑,让学生沉浸在课文所营造的言语世界里,对学生的写作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可以从言语形式和言语逻辑两方面借鉴课文之言。
1.言语形式
文章借助语言表情达意,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也为了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作者会变化使用多种言语形式。学习并借鉴课文的言语形式,有利于学生在作文中运用恰当的言语形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孤独之旅》中的结尾部分,杜小康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短短的八个字,为什么要分成四句话,而且要用四个“!”?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表达形式?能不能把四个短句合并成一个长句?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短句更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情感,有利于表达杜小康经过长期的孤独之后,发现鸭子下蛋后的惊喜之情,四个感叹号有利于这种情感的表达。经过这场孤独之旅,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成熟了。杜小康看到鸭蛋后应该是激动的、惊喜的,先叫“蛋”更符合当时的情境,随着心情的平复,字数逐渐增加,句子逐渐变长。如果用一个长句子替换这四个短句,既不符合当时的情境,也不能把杜小康当时激动、惊喜的心情表达出来。课文中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春》的开头用反复的修辞和短句的形式;《散步》中用对称句;《愚公移山》中的智叟用感叹和反问。这些是作者精心选择的言语形式,也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表现。让学生有意识地学习课文的言语形式,能丰富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语言的灵动感。
2.言语逻辑
学生的作文中,没有逻辑、逻辑混乱的现象不在少数。言语逻辑是衡量学生语言功底的重要方面。写作时,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是有内在逻辑的,这个逻辑就是言语逻辑。言语逻辑可以表现为递进关系,因果关系,主次关系,等等。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中“遇于勒”这一环节可谓人物描写的经典片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菲利普的人物形象:首先是神态描写,由“不安”到“脸色煞白”“两眼呆直”“神色张皇”再到“神色狼狈”“嘟囔”,这一系列的神态描写,刻画了菲利普丰富的内心世界:多年的希望落空,对他的打击太大了。其次是一系列的举动,菲利普先是质疑,然后是让克拉丽丝去弄清楚,接着向船长打听,一个虚伪自私、没有主见、唯唯诺诺的中年男人的形象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最后是语言描写,菲利普的语言重复、啰唆,多用省略号、感叹号、问号,言为心声,这从侧面反映穷水手于勒的出现在菲利普的内心掀起了轩然大波。以上神态描写、举动描写、语言描写符合菲利普见到于勒时的情境,如果先写菲利普的举动或语言则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所以不能调换顺序。《世说新语·咏雪》中先写兄子胡儿再写兄女,《周亚夫军细柳》中先写霸上和棘门,最后写细柳,都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语言好比作文的外貌和服饰,不少学生在作文中过分追求华丽的辞藻,须知,生动形象是一种美,朴实无华也是一种美。就语言而言,我们更需要关注作文中的言语形式和言语逻辑。
二、模仿课文之形:开头结尾,顺序详略
苏轼在《胸有成竹》中指出:“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意思是说,画竹前,胸中要有竹子的形象。写作亦如此,学生动笔之前,脑海中要有作文的轮廓,只有这样,才不会漫无目的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开头结尾和顺序详略两个方面模仿课文之形。
1.开头结尾
不少学生写作时,有素材有中心,就是不知道怎么开头;也有的学生写着写着不知道如何收尾。不少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很精彩,值得我们反复咀嚼、细细玩味。例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的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开头部分作者被美景吸引,主体部分由紫藤萝的衰而后盛,联想到生命的无止境和人生的美好,结尾部分被生活的哲理触动。文章开头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我”为什么停住了脚步?是什么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把读者带进一个情境,这样的开头开门见山,入题很快;结尾部分的“加快了脚步”与开头遥相呼应,通过“加快了脚步”写出了“我”的心态的变化:只有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命,才能更好地实现生命的价值。而且这两句首尾呼应,富于变化,体现了自己的成长。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开头写“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结尾写“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由“喜欢”到“爱恋”,程度加深;《陋室铭》采用类比开头,引用孔子的话作结,使文章浑然一体。
2.顺序详略
无论哪种体裁的作文,都要讲究一定的顺序和详略。以记叙文为例,不外乎顺叙和倒叙两种类型,与中心关系不大的或者无关的内容可以一笔带过甚至果断放弃,能够凸显中心的内容应浓墨重彩。以议论文为例,一般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行文,议论文的重点不是列举事例,而是通过多种论证方法对列举的事例进行分析。例如,《范进中举》按照中举前、中举时、中举后的顺序展开,重点写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表现。《敬业与乐业》中,首先提出论点,其次分别论证为什么要敬业与为什么要乐业两个分论点,最后得出结论。文章列举了百丈禅师的例子,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的人的例子,佝偻丈人的例子,作者没有止于举例,而是对这些例子进行了深入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写作时,有学生借鉴余光中《乡愁》采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的结构,让读者一目了然;有学生模仿阿城《溜索》中的“冷闲风”,或浓墨重彩或寥寥数语将读者带入所要描绘的情境中。
开头结尾和顺序详略好比作文的筋脉,“一脉不和,周身不安”,动笔前,安排好文章的开头结尾和顺序详略,做到心中有数,能大幅提升作文的质量。
三、悟得课文之魂:精准审题,深度立意
对学生而言,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只有弄清楚题目的内涵,知晓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才能正确立意和选材。“意,犹帅也”,根据题目要求立意,是写作的第二步,立意的高下是衡量学生思维水平的关键。
1.精准审题
学生作文中,审题不到位或者有偏差的现象不在少数。审题时,题目中的每一个词都不能放过,最好把题目写下来,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理清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要特别注意题目中的连词、副词等。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题目内涵丰富,值得玩味。例如《阿长与〈山海经〉》,我们可以作以下思考:阿长是谁?阿长是人的真实姓名吗?为什么是阿长,能不能换成别的人?阿长和“我”、阿长和《山海经》、“我”和《山海经》到底有怎样的故事?为什么要以“阿长与《山海经》”作为课文的题目,能不能换成别的题目?一系列的追问后,我们会发现鲁迅先生拟题的精彩之处。《藤野先生》这篇课文的题目,鲁迅先生曾经多次修改,从“吾师藤野先生”到“吾师藤野”再到“藤野先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修改呢?这个题目好在哪里?能不能有更好的题目?只有真正把握了题目内涵,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课文是有题目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课文题目的含义和好处,给课文换个题目,比较题目的优劣,让学生知道作者是如何精准拟题和审题的,从而提升学生作文的审题能力。
2.深度立意
中考作文阅读标准设置了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无论哪个等级,对立意都有明确规定:基础等级对立意的最高要求是“切合题意”,发展等级对立意的基本要求是“深刻深度”。由此可见立意的重要性。教材中的不少课文立意深刻,值得认真学习。还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鲁迅没有将长妈妈神化,相反,作者先写长妈妈的种种令“我”讨厌的性格:唠叨、迷信。她有优点有缺点,她给我买渴慕已久的《山海经》一书,温暖了我的童年,这也是作者成年后目睹了社会的种种黑暗后对童年的温馨回忆。再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中,作者通过讲述警官“围绕狗的主人是谁”五次变化的判案过程,讽刺的矛头不仅仅指向警官奥楚蔑洛夫,更指向沙皇的专制黑暗统治,不仅如此,赫留金也说“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作为普通民众,赫留金都知道通过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可见,当时的社会已经非常腐败了。初中生写作文,喜欢就事论事。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追问,揭示事情与事情之间的联系;通过比较,辨别事物之间的异同点;透过现象,发现事情背后的本质。唯其如此,立意才会有一定的深度,作文才会走向深刻。
精准审题和深度立意是作文的灵魂,也是作文能够取得高分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课文变换形式,反复练习,让学生真正把握精准审题和深度立意的秘诀所在。
四、效法课文之体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绝大多数是名家名作,优秀的作家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的风格。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学习这种风格。例如,李清照前期的词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为代表,词风色调明快、婉转细腻;南渡后的词以《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声声慢·寻寻觅觅》为代表,词风凄苦哀婉、深沉忧愤。词人特殊的人生经历造就了词风的突变。有的课文通篇运用一种写法,明确一个中心,例如,《马说》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面说的是马事,其实指出贤才难遇明主。《陋室铭》和《爱莲说》通篇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甘于淡薄、不为物役,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操。教学中,让学生深谙这些写法,并尝试着在作文中使用,定能让读者耳目一新,赢得读者的青睐。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聚焦课文,发挥课文写作“例子”的作用,无疑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通过借鉴课文之言、模仿课文之形、悟得课文之魂、效法课文之体四大策略,借得“金针”,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于 漪.点亮生命灯火[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32.
[2]黄厚江.你也可以这样教写作[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