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构建任务教学新模式

作者: 熊少华 黄玉兵

探索构建任务教学新模式0

【编者按】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实施已经五年,也探索了五年,这期间,涌现了很多可喜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新课标精神深入和统编教材的落地。在众多探索者中,重庆一群老师关于“单元任务教学三课型”的一些思考和设计富于创意且较为成熟,得到人教社的高度认可。我刊特设单元教学任务课型探究专栏,采用论文+设计的组合推出,共3期。

他们认为,传统高中语文教材是“单元+单篇”模式,新教材也是“单元+单篇”,所以,看不出教材之间的区别,教学方式自然改变不大,没有理解新教材是把“任务群”隐藏了,这就需要执教者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学习任务群与教材单元的关系;同时,还要理解“教材是学习资源”,也是叶圣陶“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观点,课文是简单枚举,每一篇课文都指向一个类,因此单篇的“学习提示”直接关联单元导语,而每个单元有直接关联任务群,把这个关系理顺,任务教学才能落到实处。

如何将 “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研习)任务”体现在教学中,他们提出了一种课型建构,也是值得讨论和借鉴的。

摘 要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实施,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更需要关注教学方式的改进和教学模式的探索,构建“单篇自主学习—单元任务整合探究—单元任务迁移拓展—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体现新课标精神和落实教材“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研习)任务”体系的抓手。

关键词 单元任务 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 单元整合 拓展学习

语文教学经历了一次次的变革,必须承认,语文学科素养是与生俱来的,当语文教学成为一门学科,语文素养的培养就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由于语文知识的阶梯性不强,语文教学缺乏一个明晰的教学推进体系,虽然是在螺旋式上升,但这种“螺旋”大多是语文老师凭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授业解惑,其盲目性、随意性和碎片化倍遭诟病,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无数语文前辈曾孜孜以求,力图闯出一条路子,但收效甚微,这使传统语文教学走入困境。

新课标最大的一个亮点是设置了“学习任务群”,对“学习任务群”的定义至今虽众说纷纭,但显见的事实是, 统编教材通过“学习任务群”—“单元”—“单篇(课)”编织了一个语文教学的任务体系。给阶梯性弱的语文学科梳理出了一个“拼图”式的任务格局。如果把语文比作一棵树,那么,枝干就是任务群,枝丫就是单元,每片树叶就是课文(见图1)。

如果这个树状“拼图”体现了“语文—任务群—单元—单篇(课)”任务体系,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统编教材开启了语文教学的序列时代,明确了语文教学每个学段、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尤其是让课堂教学“任务化”具有了可操作性,传统教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将大为改观,语文教学的“教学评一体化”有了明晰的考量指标。

从教材的编写体系看,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一共22个文选单元,每个单元包括“单元导语”“课文及注释”“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研习)任务”四个板块。

从统编教材的选文看,大量保留了传统教材的篇章,也就是说,这次不是选文的改革,而侧重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上拿着课标教材却固守着传统的教学方式,目前还比较普遍,新课标理念的理解和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的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是本轮课改亟待解决的关键。两年多以来,我们都在摸索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出了三种课型:单篇(课)自主学习+单元整合探究+单元任务拓展。这个理念和教学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在重庆举办的“高中语文新教材教学研讨即课例展示专题会”给予了高度认可。

一、单篇(课)自主学习

“单篇”,以篇(课)为教学单位,沿袭传统的篇章教学,这样说,似乎还是传统的教读方式,其实不然,这里不再是传统经验教学,而是密切联系相关任务来组织教学。“自主”,不是“放羊”,而是教师用任务引领学生主动而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

单篇教学,需切实开启“守正”和“创新”的教学方式,也就将“教好教材”与“用教材教”融合起来,由传统的“文本教学”向统编教材的“任务教学”推进。

学界有一种偏向,用“用教材教”来否定“教好教材”,这是值得理性思考的。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教学活动的媒介和载体, 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总之,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平台,教好教材,毋庸置疑。“教好教材”需认真领悟“教材是学习资源”,“力求以‘语言建构和运用’为立足点和根本点”,坚持细读文本,品出“语文味”,夯实语文基础。毕竟统编教材保留了大量的传统篇目,即使新增篇目,也同样需要读懂文本;而且多年来无数语文老师对文本的理解已经达到了难以超越的高度,目前的教学改革,无需再对文本的解读下功夫。也正是如此,不能弱化甚至舍弃篇章教学,否则就舍弃了语文自身,教学活动将成空中楼阁,近年不乏其让人质疑的大咖案例,让人感觉偏离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在此不再纠缠这个问题。

“用教材教”就是目前倡导的“任务教学”,坚持以“学习提示”为抓手,明确篇章于单元中所承载的任务,由传统读懂文本的单一目标,往前再走一步,让学生在“任务”的引领下通过实践活动达成任务目标。

如前所述,统编教材所选课文,多数是传统教材保留的篇目,其内容、主题、结构、写法以及语言艺术等不会也不可能与过去有什么不同,这就给“走老路”传递了一个信号:不是一样的教吗?未必。新教材提倡的是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样的文本,过去是作为教学对象出现的,习惯上就是以讲懂读懂为目标,因此,“讲”就成了主要教学方式,老师如果在课堂不“讲”,甚至“讲”不到位,那就说明老师水平不够。老师声嘶力竭照本宣科,不厌其烦耳提面命,其结果是昏昏欲睡一片。

统编教材提倡课文是学习资源,最重要的理念是:根据所在任务群和任务群下的单元给篇章教学定位。用这个教材这个“资源”来达成什么“任务”是值得琢磨的问题。同样的文本,放在不同任务群和同一任务群下的不同单元,其任务是不一样的。同一条鱼,如果养在餐馆的鱼池里,那是用来烹饪的;如果放在客厅的鱼缸里,则是用来观赏的。当然,这条鱼没有被谁放置在哪里,你喜欢烹,喜欢观赏,喜欢放生,随你处置。

比如《说“木叶”》是一篇文论,新旧教材都选入了。在传统教学中,“暗示性”是主要教学任务,通过对“暗示性”的研习,引导学生品味诗歌意象,并且在教学活动中,选取大量带暗示性的诗句赏析。文论本来就具有对文学作品评价和指导赏析的功能,抓住“暗示性”来解读文本,传授诗歌鉴赏的方法,是非常好的。但是,现在《说“木叶”》归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探索与创造”单元,“单元导语”提出核心任务是“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把握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分析逻辑推理的方法”。 那么,《说“木叶”》关于“暗示性”在“学习提示”里,表述为“作者从古代诗词创作和鉴赏注重‘暗示’这一角度去阐释”。所以,我们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学习任务:仔细阅读《说“木叶”》,联系诗歌的暗示性,筛选信息,分别给“树木”“木叶”“落木”和“木”等概念下定义。

又如,《包身工》传统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包身工悲催的生活,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现在安排在“中国革命文化传统研习”任务群的 “苦难与新生”单元,其“单元导语”明确核心任务是“了解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各自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欣赏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刻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学习提示”要求“阅读时留意其新闻性与文学性是如何有机统一的”。根据“学习任务群”“单元导语”和“学习提示”任务设置,文本的教学任务有二:一是保留传统对人文主题的探讨,二是增加了“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教学设置可以安排这样的实践活动。

活动1:梳理文本结构,选取一个时间段,以“芦柴棒”或者“小福子”的视角,去掉文中的描写文字,将文本还原成一篇新闻报道。再与原文本进行比较分析,在组内或者班上交流, 谈谈同一内容,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其效果有何不同。

活动2:在网上或者报纸上选取一则新闻报道,了解这则新闻的真实背景和事实,然后以全知视角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活动3:结合《包身工》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统一,写一篇札记。(“单元研习任务”三)

活动1去掉原文的描写成分,留下事实本身,让学生通过活动切实感受“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质。活动2是反过来,通过将“事件”改写成故事,则要求生动感人,自然就会进行文学加工,体会在真实基础上的虚构。如果活动1和活动2是感性认识,活动3则是理性认识。读书札记范围很广,这里仅从阐释新闻性和文学性的区别角度入手,让写作活动更具体。

二、单元任务整合探究

“单元学习(研习)任务”上承任务群,下启单篇(课)教学,因此,切不可把“单元学习(研习)任务”当作传统的练习题来看待,切实把“单元学习(研习)任务”融入单元整体教学活动中,是扎实推进新课标和新教材的重要环节。同时,加强“单元学习(研习)任务”的教学,也是对传统单篇教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碎片化教学的一个补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综合性强调是课程内容的整合,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素养、课程资源和课程知识的整合等。“单元学习(研习)任务”最大的亮点就是“强调单元内容的整合”,即以单篇教学为基础,然后进行单元任务的梳理、整合和探究。

统编教材实施了五六年,不少老师已经领悟了“单元学习(研习)任务”的设置意图,开始关注单元统整,但几乎都停留在“梳理比较”这个层面,或者流于形式,虽有整合,但都显得浅表化。本来,单元就是以双线组元,教材组元就具备整合,能“梳理比较”,也已经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有些单元最好能设计成“梳理—整合—探究”模式,体现梯度和深度;“梳理”是整合的基础,“探究”是整合的深化;树立这种梯度意识,让单元任务教学走向深度学习(研习)。

以“自然情怀”单元为例,谈谈如何对单元任务进行“梳理”“整合”和“探究”,体现单元梯度式的统整。

【任务一】  梳理文本,把握内容

活动:回顾五篇课文,梳理相关的学习要点,完成表1。

这是在单篇教学以后,让学生根据各篇的共同点进行梳理汇总,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思路,难度不大,但这个实践活动非常有必要,除了整体感知以外,也为后面的整合探究作准备。

【任务二】探究景情关系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描写的是同一个城市的景物,呈现出多姿多样的美”(“单元学习任务”一,子任务1),“这几篇文章都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单元学习任务”一,子任务2)。依据表2,“分析文中的景与情是怎样完美融合在一起的”,请任选一篇文章分析探究其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这是在梳理的基础上,按照教材“单元学习任务”一,围绕单元核心任务整合,引导学生探究各篇中的“景物”—“‘我’之境遇”—“意境氛围”,体会不同类别的情景关系。

《故都的秋》探究以“‘悲凉’是心境还是秋景氛围”为任务,需要学生完成以下活动。

活动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

活动2:细读文本,分析作者的审美雅趣。(故都、清晨品茶的“破屋”、落蕊轻扫的“落寞”、秋蝉“残声”的“衰落”、“灰沉沉”的天底一阵“凉风”等)

活动3:理解“悲凉”的语境义。

活动1知人论世,是理解文本情感的基础,也是“‘我’之境遇”所在。学生能够了解到郁达夫留学日本受歧视,以及深受“物哀”审美影响等。活动2是文本阅读的重点,品味作者的“雅趣”既是对作者审美心理的挖掘,也是知晓作者为何有意选择众多冷色意象,来抒发内心的郁结之情,就像薛宝钗不会像凤姐一样穿金戴银,而是“半新不旧”以显其不俗,由此体会什么叫借景(冷色调、破屋等)抒情(郁结)。活动3是从语言建构角度,让学生回顾初中学的词语的“语境义”,以更好地理解“悲凉”在这里的临时意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