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作者: 姚春燕

一、教材学习

【情境导语】

每个人都流淌着民族的审美血液,因为民族审美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标志,也是民族文化发展和传承的体现。传统审美心理有其共性也有差异,有以大红大绿光鲜亮丽为美的,有以清新淡雅归真返璞为美的,甚至以思旧感伤低沉哀怨为美的。而每个人又有着不同的审美取向,这与个人的审美阅历和文化素养有着密切关系,比如,王熙凤的穿金戴银和薛宝钗的“半新不旧”足以看出二人不同审美情趣。郁达夫的生活阅历以及文化修养,决定了他的审美心理尤其独特之处,也代表了大多传统文人的审美取向。

《故都的秋》是一篇很别致的写景散文,其审美视角和审美情趣富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值得鉴赏探究。

【资料辅助】

【设计意图】适当为文本解读和任务达成提供学习支架。现在AI技术日新月异,大可不必给学生连篇累牍的堆砌大量静态资料,这也是有别于传统资料的一个小的区别。

1.作者与背景

郁达夫,现代作家。3岁丧父,家道衰贫。1913年赴日本,受到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异国生活,激发了他爱国热情,也使他忧伤愤世。1930年参加左联,在白色恐怖下,1933年由上海移居杭州,过着流连山水的隐居生活,写了不少文笔优美的山水游记和诗词。政治上一度表现消沉。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郁达夫又振作起来,重新投入时代洪流。1938年底因国内政治气氛的逆转以及家庭变故,客居南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参加华侨文化界的抗日工作。1942年日军进攻新加坡。他辗转流亡,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2.知识链接

(1)第二自然: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经过文学加工而赋予人性化、人格化和文学化的自然称为“第二自然”。如果用宋禅宗的“看山不是山”来理解文人笔下的自然景观,那是最恰当不过了,因为此时的景物或者人格化,或者人文化,或者文学化。

(2)词语的语境意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某个词语具有临时性的意义,表达作者特定的想法和意思,离开这个语言环境,其含义就消失了。如:嵇康的汨罗江,是裂人心扉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轮水中的月亮;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不尽的贬谪之路;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刎颈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透胸肺的子弹。(汨罗江,典故,这里引申出来指仁人志士的境遇)

(3)移情: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作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作移情。也是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体现。如,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说月亮常常在人离别时变圆,通过向月亮发问表达词人此时离别的无奈之情。

(4)物哀:日本文化中的一种审美情结。物哀,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哀物”,一般理解是一种真情的流露,物哀之人相当于“性情中人”。对物哀的理解很多,有人认为白雪会消融,满月会变残月,花开也会凋零,这些带着遗憾的美,就是物哀文化的精髓。

【自读表达】

【设计意图】“自读表达”是促使学生养成预习和自读的习惯,将心得体会在班上做交流或者分享,同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1)自读理解和质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挑选你喜欢的段落细读,摘抄和品味你喜欢的文句,感受这些句子的审美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生对话】

(1)在自读基础上,概括文章内容,用结构相同的短语,概括五幅秋景图。

秋院图    秋花图    秋蝉图    秋雨图    秋果图

(2)每个同学选择一幅秋景图进行仔细品读,分析作者的感情倾向和高超的艺术手法,点评其妙处所在。

(3)你生活的地方的四季有何特色,能不能比郁达夫笔下的四季更具有韵味?可以“秋(春、夏、冬)景图”为主题写一段文字相互交流。

(4)标题叫“故都的秋”,而课文倒数第三段却写古代的秋和外国的秋,是不是有点多余,为什么要这样写?

【设计意图】“师生对话”,属于课堂教学范围,是教师“以任务为引领”并让学生参与活动的教学方式。

不少教师重点关注了任务活动,却忽略了对文本的人整体感受,所以,这个阶段要求细读本文,整体感知,为任务探讨做好铺垫。

二、任务学习

【设计意图】“教材学习”指坚守文本阅读,是“教好教材”的体现,这是不可偏废的基础环节,没有语言文字的咀嚼,就没有语文学习,新课标认为语言建构是根本点和出发点;“任务学习”是在“教好教材”基础上,“用教材教”,体现统编教材的任务学习。

【任务一】

情境设置:一说到“秋”,你头脑里会浮现什么?“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都包含着秋天“清”和“静”的因素。郁达夫在《故都的秋》里,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感叹“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居然不远千里要赶到北平“饱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学习任务:我们不禁疑惑,秋味的“清”和“静”自然值得饱尝,但“悲凉”也值得“饱尝”吗?根据任务要求,仔细琢磨,相互交流讨论:“悲凉”是心境呢,还是秋景氛围。

【设计意图】①根据单元任务和本课的“学习提示”,以“悲凉”是不是值得饱尝的学习任务为抓手,理解民族审美心理;②初中学过词语的语境义,这里理解词义,也照应“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的学习活动,更是将理解心境与自然情景融为一体(第二自然); ③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能凭借语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重要词语的隐含意思,体会词句所表达的情感”。

活动建议1:资料检索活动

①查询资料和工具书,了解作者生平,看看其经历了哪些重大变故,讨论人生阅历与思想情感变化的关系,触摸作者的心绪。

②在教师指导下,大致了解日本民族“物哀”审美心理倾向,作者也许多少受到了这种倾向的影响。

活动建议2: 选择一两幅秋景图,细品其中的审美意象,探究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图景,感受作者的审美雅趣。

【设计意图】①根据单元任务,理解民族审美心理。②理解情景交融的呈现方式:借景抒情。

这个活动包含了教材规定的任务:审美民族心理、情景关系和观察审美角度。把多个任务设置在一个学习活动中,教学具有广度和深度。

活动建议3:词语积累活动

“悲凉”在这里只是语境义,如何理解语境义?先仿造下面的句子,小组每个同学提供一个富有语境义词汇的句子,并向大家解说语境含义。

例句:儿子的班级要成立文学社,儿子是社长,正在绞尽脑汁给刊物命名,有人看着社长硕果累累的苞谷脸,猛然说,就叫“青春痘”,众人欢呼。(硕果累累,本义是指秋天丰收时树上的果实茂盛的样子。现在常引申为某人的作品很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语境意:青春痘之多且严重)

参考答案:根据五幅秋景图的审美雅趣(故、破、落寞、衰、残、凉等),“悲凉”属于特定语境中的临时含义;作者 3 岁丧父,日本留学时饱尝屈辱和歧视,加上人生不如意,感伤情绪一直萦绕心头;同时深受日本“物哀”审美因素的影响。

我们可以认为“悲凉”既是心境,也是秋景氛围。作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任务二】

情境设置:优秀的作品是需要细读才能感受到的。你有过海边踏浪、草坪踮脚、船头乘风的经历吗? 如果没有,你能想象出是什么感觉吗?

学习任务:细读例句,说说你的感受。课文里还有很多类似的句子,再选几句品味品味,你就会明白同样的一景一物,经过文学加工,要么人文化,要么文学化,要么人格化,就能抒发出作者压抑不住的悲欢心绪, 再传导给读者,让人美不胜收,这就是文学之美。将这种感受写成一则短评,不超过80字。

【设计意图】①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②“单元学习任务”: 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写一段评点文字。

这个活动包含了“任务导语”的“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和“单元学习任务”要求“反复朗读,细加品味,写一段评点文字”。

以上两个活动,涵盖了本单元的所有学习任务,后面的课文印证巩固这几个任务就可以了。

活动建议: 自己选择一个段落,在教师指导下,学会品味和分析具体语言,琢磨某种感受是如何体悟出来的,把这些分析表述出来,就是赏析和评价。

例句: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 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提示:从什么角度—描写了什么样景象—有何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通过触觉,描绘出了一幅落蕊图,虽然是落蕊,但不凄凉,一反文人看花谢而伤生命的感伤,让读者仿佛置身其间,与作者一起感受别样的柔美。

【任务三】

情境设置:每个人的审美心理是有差异的。自古文人多悲秋,因为秋天是一年将终之季,很多文人由于人生不得志,所以借秋来抒发自己的感伤,这是所谓中国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的原因吧,但也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迈。其实,秋无所谓悲喜,都是因人情绪而定,只是移情罢了。

整合任务:在你熟知的诗歌作品中,选择一两首,品味一下移情的艺术手法。

【设计意图】①根据“单元学习任务二”第一个任务:体会民族文化观和审美心理。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要求“有比较、分析古今中外作品所反映的文化现象、文化观念的意识,能根据语文课程学习的内容,对阅读和表达交流中涉及的有关文化现象展开讨论”。③这个任务,是围绕“单元任务”和“学习提示”的一次小整合和小拓展,联系相关文本,深入理解“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表现手法。

活动1:下面一首词据说是借秋写其悲苦的代表作,读一读,看看作者借秋的哪些意象表达了哪些悲苦。

水仙子·夜雨

【元】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参考答案:(略)

活动2:评析一下课文最后两段文字,说说作者是如何来写自己对北国秋景的情绪的,从而理解为何“不远千里”来饱尝北国之秋的“理由”。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参考答案:(略)

三、作业

【设计意图】教材“单元学习任务”不是语文训练(俗称的作业),而属于任务活动的范围,按新课标精神,语言建构是根本点和出发点,高一、高二阶段,语言建构的基础练习,主要放在平时的知识传授和练习中,但可以适当根据文本教学,适当借用高考或者模拟考试原题,让学生将静态的练习和动态的运用结合起来。这是为了“考”而夯实“教”,走向“考教关联”。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