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高考语文试题设问角度的思维取向

作者: 杨宇燕

摘 要 思辨是当今教学的热点,对语文高考试题设题的思辨思维取向进行研究,可以为教学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以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为例,思辨思维在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具体设题形式,主要体现在内容思辨、逻辑思辨、方法思辨及载体思辨等四个方面,教师在教学及备考的过程中,可以依据思辨设题的几种形式,巧设思辨的阅读表达点,助推学生养成思辨的习惯,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关键词 思辨 高考语文 设题形式

思辨,即思考辨析,指个体对问题和情境进行深入分析、推理和评估。它涉及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发现逻辑关系、推理和评估论据等一系列认知过程。思辨思维有助于人们理解和解决复杂问题,以及对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并作出相应判断,也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作为一个学习任务群单独列出,其目标之一就是“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1]。作为一种思维品质,思辨具有逻辑性、深刻性的特点,是抽象的,因此将思辨落实在高考试题的命制中,必须借助载体,这就为教学提供了抓手。本文以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为例,总结思辨思维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具体设题形式,以期为语文教学提供新的思考点。

一、内容思辨:聚焦矛盾,理解阅读本质

矛盾,反映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特殊的状态,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也是思辨思维中发掘事物深刻性的品质之一。高考语文测试,从本质出发,是通过阅读材料,完成设定的题目来实现检测学生语文素养及能力的过程。高考语文试题也处处关注材料文本的矛盾点,以矛盾为设题的出发点。

例如,2024年新课标I卷第7题为选择题,C项设置为:“这个段落看似闲笔,实则以先抑后扬的手法来突出下文‘我’的‘兴奋又纠结’。”通过“看似闲笔”与“实则”这种矛盾的表述,揭示表达的显性呈现与情感的隐性传达之间的矛盾,提示考生关注文章的表达目的。2024年新课标I卷第9题:“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题干中引述文本中的句子“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而提出的问题是“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对文本中的陈述进行质疑,借助“是否做到”这样矛盾的表述,引导考生对文本主旨进行思考。

再如,2024年新课标Ⅱ卷第8题:“文中画线处说‘在他们两个人当中,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又说‘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请谈谈你的理解。”本题在设题时,关注叶桃言行举止或者心理在表面上的前后矛盾。第19题:“文章结尾处的‘不是吗?’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它起到了什么作用?”在标点符号的用法上进行设题,通过标点符号的呈现形式及其表达语气之间的矛盾,思考问号的用法。通过聚焦文本中的矛盾,引导学生发掘语文阅读的本质,以达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可以说,对文本内容矛盾点的聚焦,是高考语文设题的热点之一。通过文本题材、语言应用、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等方面的矛盾展开思辨,从而把握文本的本义。而在作答此类题目时,要分析矛盾点产生的原因,以此理解文本内容,形成答题要点。

二、逻辑思辨:溯因推理,揭示逻辑关系

“溯因推理”是皮尔士提出的概念。溯因逻辑可以理解为人们根据结果逆推可能的原因,寻求对经验现象更深入的因果解释的思维过程[2]。发现逻辑关系,进行推理评估,是思辨的内核,通过对文本的溯因推理,可以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水平。在高考试题中,溯因推理成为高考语文设题的常考类型。

例如,2024年新课标I卷第8题:“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题干点明了结果,放牛对“我”的影响很大。此题干有两个要关注的要点,一是用“为何”指向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二是用“几近完美”这个程度词对“少年时代”进行限制。因而在回答本题时需归纳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同时需要注意题干的逻辑关系,用思辨思维回答其原因的两种情况。第22题:“文中画波浪线的‘恢复疲劳’,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题干直接用“说明理由”进行溯因设题。考生在进行作答时,需对观点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引导考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出发,对其进行思考辨析,运用思辨能力来完成此题。再如,2024年新课标Ⅱ卷第16题:“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此题干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用“如何”一词指向探讨原因,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到深地思考诗人的情感,通过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及其背后的原因,逐渐揭示问题真相,找到理解文本的切入点。

语文试题在设题时常常会用“原因有哪些”“分析由来”“如何理解”“为何”等显性词语指向溯因推理,但是有些题目在题干上虽然没有直接指向原因,回答时也需要进行溯因推理,揭示材料的逻辑关系。例如,2024年新课标I卷第14题:“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该题虽然在题干设置上关注对文本中材料事实的概括,考查的是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但是题干本身就是对其因果关系的表述,正是因为这些事实论据,所以才能得到题干的观点。

溯因推理,是人们认识世界本原的最基本的方式,也是个体对问题和情境进行深入分析及推理的范式,体现了考生的思维品质。要回答此题,则需要明确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层面,在分析题目时也要从这两个角度出发,从而得出答案。

三、方法思辨:比对异同,关联知识观点

教材在进行思辨性的学习任务设置时,“更侧重于通过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不同思辨方式的运用,来突破思辨的难点”[3]。而在高考试题中,也通过联想想象、分析比较等方式呈现思辨的思维取向。高考试题不但在文本选择上由单篇文本转变为多篇文本的阅读比较,而且在设题时直接或间接运用对比手法。不仅将新教材的单元设计及群文设计思想贯通试题,还将思辨的思维取向贯通其中。

例如,2024年新课标I卷第11题:“B.亲,父母,可偏指父或母,与《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的‘亲’意思不相同。C.‘彼之不死’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通过对比文本中字词与教材中字词的含义及用法,不仅关联教材的知识,还让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的思辨能力,得出最终答案。

此外,高考语文设题还针对对比的效果进行直接设题,如2024年新课标I卷第16题:“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题干明确指出文本材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并且明确对比的范围“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学生回答此类题目,关键在于明确对比的具体对象,然后围绕对象特征进行分析。

又如,2024年新课标Ⅱ卷第14题:“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请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本题直接用“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来强调两个句子之间的联系,需要找到这两个句子的相似点,学生在答题时同样需要明确两个句子所要进行比较的具体内容,即魏文侯和汉太子所做的具体事情,再围绕具体材料进行分析。

对比分析是进行思辨思维可视化的直观方式,通过对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来推进学生思维广度的发展。答好此类题目的关键点,在于首先要明确进行比较的内容,如字、词、句子、段落或是围绕篇章内容所比较的具体对象。若是选择题,则可以通过明确各自对象的意思和用法来确定答案;若是主观题,则在此基础上,围绕此对象特点进行分析。

四、载体思辨:预设情境,引导转化能力

当前,试题的情境化命制已成为教育测量与评价领域关注的焦点。对于思辨思维而言,在设题时预设情境任务,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接触多样的信息和观点,从而更好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在情境中进行思考和决策,让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习得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例如,2024年新课标I卷的作文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题目设置了互联网普及、人工智能应用广泛的情境,提出了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问题:“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设置的情境给予考生思考的起点,没有统一答案,而且情境与其所提出的问题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对这个情境下产生的问题进行判断和思考。要想把这道作文题写好,不仅要看到互联网及人工智能给人们带来便利的一面,还要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思考,如道德问题、情感问题等,从利弊两个方面出发,对其进行全面分析。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产生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这就需要学生针对不同的事物或事理,站在问题的对立面分析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审视和思考,从而更准确地理解事物本质,更全面地把握事物本原,让理性思辨获得较为透彻、圆融的品质,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看待事物并剖析问题。

预设情境,让思辨思维的落实有了明确载体。在情境预设中以思辨思维为导向,可以转化为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既要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还要看到其带来的不同层面的问题,同时对问题有新的发现、新的思考和新的见解。

五、结语

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功,而教师在教学及备考的过程中,可以依据思辨设题的几种形式,巧设思辨的阅读表达点,在学生阅读语文的过程中营造一种思辨氛围,助推学生养成思辨习惯,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谢心怡,蔺亚琼.溯因分析:扎根理论的方法论拓展[J].高等教育研究,2023,44(12):68-78.

[3]王自文,舒 平.聚点·比较·融合:思辨性学习任务的缘起、特征与实施[J].语文教学通讯,2024(15): 30-3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