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结构化学习设计实施

作者: 周冬梅

学习任务群结构化学习设计实施0

摘 要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单元整体结构化学习的实施立足素养,以学为中心,追求多方位整合、关联。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实施为例,“基于理解,以终为始”追求学习目标结构化,“整合联结,纵横融通”落实学习内容结构化,“螺旋进阶,持续驱动”实现学习任务结构化,“贯穿全程,多元并蓄”促成学习评价结构化。

关键词 学习任务群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结构化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1]。学习任务群,便是语文学科在结构化方面迈出的改革步伐。分为三个层面的六大学习任务群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其整体规划,各有侧重,融通各学段,并且对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布鲁纳指出,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结构化学习的本质是整合、关联、系统、有序。何为“学习任务群”?根据新课标的表述,笔者认为,“学习任务群”首先强化“学习者”视角,学为中心,因学而定;其次,“任务”既是学习内容,亦是学习方式与载体;“群”则强调整合联结,突破传统单篇束缚,学习任务多维关联,共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习任务群结构化学习设计,正是基于学生主体,尝试以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学习评价四层结构化教学,整合单元,从碎片走向关联,由浅表迈向深入,促进主动探究,发展理性思维。如何实施学习任务群结构化学习设计?笔者以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分享实践。本单元课文均为闪耀思辨之光的议论性文章,学习任务群视域下,承担着落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推进之重任。

一、学习目标结构化——基于理解,以终为始

目标确定,是学习任务群教学的起点,教师要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终点”思考,基于对单元在学习任务群、教材体系中定位的理解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分析,设定恰切的“起点”,让课堂精准有效,培养学生素养。学习目标结构化,力求课时与单元、学习任务群教学目标之间的贯通,注重知识与学科素养勾连对接,促进学生知识的理解与迁移。

1.理解“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侧重于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2],指向核心素养“思维能力”的提升。新课标总目标第七条“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3],可以作为定位本学习任务群的上位目标的参照。目标的设定需结合多形式语言运用考虑,让思维可视、让素养表现,提升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辩证性。

2.理解教材内在逻辑

统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理想信念”,本单元与同册书第二单元的选文皆为议论性文章,均闪烁着思想的光芒,从单元提示语所列的语文要素来看,两个单元存在前后关联、螺旋上升的内在逻辑。第二单元语文要素为“要了解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厘清论证的思路,学习论证的方法”[4],第五单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联系实际进行质疑探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的要求[5]。后续的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将进一步强化思辨,并伴以口语交际“辩论”。

由此,本单元教学应在温习巩固把握观点、区分材料、掌握论证方法、厘清论证思路的基础上,重点聚焦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稍向辩论靠拢,设置贯穿始终的核心任务,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并迁移运用于真实生活。

3.理解学习主体学情

在学习主体知识储备方面,学生经历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学习后,能结合学习任务单较为准确地找出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具备对典型论证方法的判断能力,但知识架构尚呈散点之态,缺乏整合性。

在学习主体思维基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及学科增加,学生的多元知识储备渐渐丰厚,博学广识,具备一定的慎思、明辨之能,日渐强化个人认知、判断,但在表达自我观点时往往观点不明确,思路不清晰。

在学习主体情感态度方面,相对于小说、散文,在议论文单元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和表达的热情明显减弱,教师需要找到议论性文章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关联点,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迁移应用。

据此,笔者以终为始,将本单元学习目标及核心任务设计如下。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比较,绘制思维导图,了解立论文、驳论文的一般写法,掌握论证的思路;

2.通过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立体把握观点与材料的多维联系;

3.通过读写结合,学以致用,进行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的表达;

4.通过评价交流,理性发声表达,培养敢于质疑和大胆创新的理性精神。

【核心任务】

学校辩论社组织“思辨青春,理性表达”辩论赛,结合ChatGPT的横空出世、AI融入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现实背景设置了辩题:人工智能会不会扼杀人的创造力。正方与反方辩手均借助网络问卷广泛征集支撑材料,请你选择一方观点,撰写3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段,理性发声,云端支持。

二、学习内容结构化——整合联结,纵横融通

“教学学科思想不是通过零散的知识点来表达的,而是蕴含在结构化、关联性的知识体系之中”[6],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实现学习内容的结构化需要教师具有整合意识,将单元篇章及各部分进行整合、取舍,突出关联,形成指向核心素养提升、核心任务达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在基本遵循教材自然单元实施学习任务群教学背景下,学习内容结构化可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目标导向。着眼整体谋划,基于问题解决梳理关系,分解至单篇,篇章和要素分别承担学习任务群学习目标,各有侧重,切忌每个文本面面俱到。

二是避免重复。明确每个单篇文本在本学习任务群中的学习价值及功能定位,力求单篇之间融通、进阶,精简高效,避免学习内容简单叠加,从不同的横剖面建构学生的结构化认知。

三是新旧联结。突破单元、学段和学习任务群的束缚,根据知识内在逻辑,调整、增删单元内容,适时、适度地纵向联结旧知,优化认知结构。

四是内外相融。不受制于教材,不拘泥于形式,基于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和素养提升需要,横向整合融通课内外多样态学习资源,为学生向“最近发展区”靠拢提供学习“支架”。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四篇文章中,《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先破后立的典范驳论文,《怀疑与学问》《谈创造性思维》均是正面论述的立论文,但结构有别,《创造宣言》则是边破边立。结合单元学习目标,本单元学习内容同时整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已学课文及当下热门资源,灵活定位,点点相连,整体推进(见表1)。

三、学习任务结构化——螺旋进阶,持续驱动

新课标提出,“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7]。学习任务群背景下,学习任务结构化可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单元核心任务导向。组合为“群”,意味着每一篇文章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在人文主题及语文要素上,有着内在关联,互涉支撑。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单元教学,必然是由单元核心任务和分解至单篇的有关联、有序列的子任务构成的结构化整体,是一个“整体—分散—整体”的螺旋上升、推进的过程。在确定了单元学习目标与核心任务后,教师应结合学情与单篇选文的价值指向,在大情境一致的基础上,取舍设计单篇子任务,支撑单元核心任务的顺利达成。

二是富有逻辑螺旋进阶。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关注内容之间的进阶关系和横向联系”[8]。在单元整体设计中,单篇学习任务应避免多维度平铺,要遵循学生学习心理、学习逻辑,由浅入深,从知识释义梳理概括,到解码写法厘清关系,再到评鉴质疑迁移运用,呈现连贯互涉的任务链,引导学生在一个个子任务的解决中,拾级而上,循序渐进。

三是形式多样持续驱动。新课标提出,“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9]。在任务驱动的课堂中,“任务”本身需基于学习内容与学生身心的需求,能持续驱动学生,应样式多元,避免单一模式叠加,听、说、读、写顺势而为,成全学生素养提升的多元可能。

四是情境策略支架支持。任务的达成,因人而异,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让任务难易适度,同时对接评价,让思维可视,教师应适时提供适切的情境策略支架,为学生找到生活与学习内容的对接点,让学生能够以特定的方式参与具体的学习活动,在实践中建构,让习得结构化,追求高通路迁移。

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框架下,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可作结构化学习任务设计(见表2)。这一设计从经验到思辨,由感性至理性,力求实现表达与思维的逐层进阶。

四、学习评价结构化——贯穿全程,多元并蓄

在对“教学评一体化”的追求下,学习任务群学习评价结构化应立足“关联”,追求全程在场、多元并蓄。

1.全程在场,贯通课前课中课后

“有效的评估者不会仅在教学结束时一考了之,而会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各种方法和形式收集大量证据。”[10]以终为始,学生活动、实践的全程应逆向设计与之相匹配的适切评价方式。正如上述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设计中的前置预习任务单、课中共学任务单、思辨表达支援卡、评价量表、点赞卡、佳作展台等支架,在学习重要节点出场,彼此关联、互涉,推进教与学走向深度。而且,经由“经验—归纳—提炼—研讨—运用—完善”形成的结构化评价量表,足以成为学生后续持续迁移、运用的知识与思维支架。

2.多元并蓄,丰富维度工具主体

维度多向,即听、说、读、写,参与、合作、表达等,皆可提供学生思维的可视化评价元素;工具多样,正如表2中“支架”一列涵盖了单、图、表、卡以及作业本身,不论是这些工具还是数字信息化技术设备,恰当引入均能让学生思维外显,让评价有据;主体多元,即要让“人”置身真实生活情境,评价主体自然不限于课堂或教师,还应有学生、家长乃至专业人士。多侧面评价,助力一个丰富、大写的“人”在语文课堂站立。

综上所述,“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结构化学习实施,注重关联、整合,指向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引导其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螺旋进阶,成长为新时代负责任、重证据的表达者。

[本文系无锡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向学科理解的初中优结构单元教学设计研究”(编号:C/D/2021/18);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向文化心智建构的初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研究”(编号:C/2023/03/84)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4.

[2][3][7][8][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9、14、6、19、49、45.

[4][5]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25、96.

[6]郭元祥.知识之后是什么——谈课程改革的深化(6)[J],新教师,2016(6):7-9.

[10][美]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闫寒冰、宋雪莲、赖 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作者通联:江苏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