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思维能力培养
作者: 钟燕琴摘 要 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目标以来,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中贯彻思维能力培养,改善学生的思考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已是大势所趋。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许多篇目都隐藏着思维逻辑的“惊喜盲盒”,要打开这些“盒子”,需要学生调动好奇心和探索欲,通过实证、推理、批判和发现,充分发挥自己的直觉、形象、逻辑和辩证思维能力,从文本出发,向文本更深处漫溯,从而发现语文学习的美,收获学习语文的乐趣。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思维能力 反逻辑
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下,学生为掌握知识点而掌握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教育等同于知识的传授,教育应该还有超越知识的另一个维度,即思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指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并推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该任务群的目标是“发展实证、推理、批判和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与深刻性……提高理性思维水平”[1]。
故而教学不应只停留在表层的文本知识上,不应局限于单一的文本内容,而应关注文本更深处的逻辑思维,关注学生的学习生长点,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阅读思维。教学应向文本更深处漫溯,从“反逻辑”之处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严密性。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文本常常隐含着违反日常生活规律的自然逻辑、心理逻辑和行为逻辑,使读者产生突兀感和怪异感,但这绝不是文本的失败之处。恰恰相反,正是这种“反逻辑”和“怪异感”,更能令读者体会到文本的美,是文本的点睛之笔。教师在授课时,应细读文本,抓住文本深处的“反逻辑”,要善于质疑、激疑,引导学生思考,借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而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习有所得。以下将从自然与生理的“反逻辑”、情绪与心理的“反逻辑”和言语与行为的“反逻辑”三个层面,举例说明如何借助文本深处的“反逻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自然与生理的“反逻辑”
揠苗不可助长,太阳东升西落,自然要遵循规律运行,然而文本中却常常出现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描写。如《赤壁赋》的“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不留心文本,学生就会错失感受苏轼笔下赤壁之美的机会。月亮从东边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徘徊”一词,运用得多么可爱啊。可是按照自然的规律,月亮东升西落,始终按照一个方向移动,又怎么会在两个星宿之间来回摇摆呢?此处,教师可引导学生推理,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文本中泛舟赤壁“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美丽景象,让学生感受诗人陶醉于美景的悠然自得的心绪。经过想象与推理,学生能发现这一反逻辑之处与下文“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相呼应。一个“纵”字,说明这晚与客泛舟,诗人是没有目的地的,是随心所欲的。诗人仰面于随意飘荡的小舟之上,视线随着摇晃的小舟而摇晃,但诗人仿佛不自知,只看到皎洁的月亮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此刻,月亮和诗人遥遥相望,好似月亮在与诗人玩闹,又好似诗人在与月亮嬉戏。无论这月亮是含情脉脉的还是促狭调皮的,都隐约流露出诗人透彻的浪漫与随性。这一幅夜游赤壁图怎么会不美呢?怎么能不让诗人心旷神怡,忘却烦忧呢?
另一句“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反逻辑就更明显了。自然对人类而言是永恒循环的,是无穷无尽的,但按照人类的生理规律,人类不能死而复生,更不能长生无极。物与我怎么能都无穷无尽呢?苏轼一定知道天地永恒,知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月”始终是同一个月亮,知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长江,始终是同一条长江。我们该如何定义生命的长短,才能使生命无穷无尽,才能写下“物与我皆无尽也”呢?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并抓住文本的这一“反逻辑”,使学生共情诗人领悟的“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的大智,从而认同只有从事物不变的角度看待生命,生命才能与天地共无尽的道理。
二、情绪与心理的“反逻辑”
语文的逻辑不是数理逻辑,更多的是生活中的情绪和心理逻辑。比如《变形记》的格里高尔·萨姆莎在某一天早晨突然变成甲壳虫,当协理先生发现房间内出现的不是人类,而是一只巨大的甲壳虫时,会感到恐惧,急忙仓促地离开房间;当变成甲壳虫的格里高尔因动作不便摇晃着倒向母亲时,他的母亲会惊恐地跳起来,大喊救命,这些才是正常的情绪反应。
但是,变成甲壳虫的格里高尔的情绪和心理活动却不符合人类的正常逻辑。“要是我能多睡一会儿,把所有这些倒霉的事儿都丢在脑后,那该多好啊!”格里高尔也意识到自己变成一只大得吓人的甲壳虫是一件倒霉的事,但他的第一反应却不是惊慌失措,亦或是痛哭流涕,而是平静地想着要是能多睡一会就好了,而是努力地起床穿衣,念念不忘要赶火车去工作。学生抓住这一“反逻辑”才会思考出“异化的远不止格里高尔的身体,还有格里高尔被压迫、被摧残的心灵与精神”这一论断。一个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他在这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遭受压迫而不敢也无力反抗,只能麻木地活着。这一“反逻辑”的小细节,推动学生审视与反思在畸形社会下,人活着的意义。
三、言语与行为的“反逻辑”
对于《登泰山记》这篇“平平无奇”的散文,学生只有抓住它的“反逻辑”才能更好地领会姚鼐的无畏与浪漫。“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临近除夕这样重大的节日,姚鼐不归家团聚,却与好友乘兴登山,姚鼐为何做出这样奇怪的举动?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到诧异时,便是学生逻辑思维被触发之时。十二月二十八日晚登山,是政客的现实也是文人的浪漫。姚鼐20岁中举,6次应试才中进士,成功步入官场。姚鼐本应努力在官场上大放异彩,却无奈卷入政治斗争,为了不在诡谲的政治漩涡中迷失,姚鼐选择了离开官场,执意南归。在除旧布新的特殊日子里,登上文人向往的泰山看一轮新日初升,于姚鼐而言,正是要抛却过往四十余年追逐的信念,开启全新的生命旅程。学生发现了姚鼐归家之路的不寻常、登山时刻的不寻常,才能体会姚鼐除旧的迷茫与艰难,才能理解姚鼐登山迎新的澎湃思绪。
另一句“古时登山,循东谷入……余所不至也”也耐人寻味。在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下,姚鼐为何不循着人们常走的路径前进,安全登上山顶,从容地欣赏日出的奇雄壮丽,而选择另辟蹊径登山呢?学生抓住这一“反逻辑”之处,更容易为姚鼐的无畏与浪漫而感动。因为看新日初升是登山的原因,走一条未知险恶的路更是登山之由。从众人汲汲营营的官场潇洒转身,绕过众人熟悉常走的东谷,选择一条少有人走的人生路,攀爬一条罕僻艰险的登山路,不正是为了它的险峻?反过来说,选择了这一条罕僻崎岖的登山之路,才能彰显出登山者无畏艰险的广阔心胸与文人的浪漫情怀,体现其从容地面对不从容的境遇。
又如《祝福》里的两处令人觉得奇怪的文本逻辑。一处是“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称呼嫁人了的女子时,冠上她丈夫的名字很常见,比如鲁四婶、卫老婆子、柳妈。祥林应该是祥林嫂第一任丈夫的名字。可是,众人都知道祥林嫂被她第一任婆婆和卫老婆子联手劫走,卖进深山重作人妇,既然祥林嫂已经再嫁人,为何众人仍然称呼她为祥林嫂呢?为何不改称呼祥林嫂为老六嫂,不称呼祥林嫂她自己的名字,反而默契地仍然叫她祥林嫂呢?此处,教师需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容易被忽视的“反逻辑”。这是因为在鲁镇上生活的人只承认第一任丈夫,认为再嫁是败坏风俗的行为。抓住这一反逻辑的细节,学生更能深刻地理解鲁镇上的人们根深蒂固的封建观念,更能深刻地体会这种腐朽的封建观念的恐怖之处。它无时无刻地、无影无踪地操控着鲁镇人们的言行。
另一处反逻辑的文本较为隐蔽,需要教师多加引导。文本中祥林嫂一共说了四次“我真傻,真的”,想向旁人倾诉自己的苦难。然而在她陈述的苦难里,却只出现过她的孩子阿毛,从来没有提过她的第二任丈夫。从卫老婆子和鲁四婶的对话可以得知祥林嫂嫁给第二任丈夫之后,过了一段舒心的日子,但后来她年纪轻轻的丈夫断送在了伤寒上,难道祥林嫂一点都不感到悲伤吗?为什么祥林嫂回到鲁镇后却只字不提她的第二任丈夫呢?联系文本的其他描写,祥林嫂被逼再嫁时一路地嚎、骂,撞在香案上,轻易相信柳妈所说的死后会被锯开的恐怖言论,捐门槛时急得流眼泪,这些都反映出祥林嫂才是整个故事里最在意“再嫁有罪论”的人,这恰恰说明了封建礼教的可怕之处。封建礼教仅有统治阶级认可,是没有力量的,只有同情祥林嫂的人也认同这一规则,甚至受害者本人也认可,才是最有力,最可怕的。
还有很多文本都隐含了耐人寻味的、值得深思的“反逻辑”描写。比如,《窦娥冤》中的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被贬的林教头得到了看守草料场的好差使,《促织》中瘦小的促织打败了远强壮于它的“蟹壳青”与公鸡,且“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教师要留心这些异常之处,关注文本内的“反逻辑”,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思辨,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18-19.
[作者通联:广东惠州仲恺高级中学]
联系国情实际,我国人才培养的短板主要是高人格素质教育、高情意素质教育和高智商素质教育。因而,要有针对性地倡导高素质教育,用扎扎实实的高素质教育,即高人格素质教育、高情意素质教育和高智商素质教育补齐人才培养短板。
高人格素质的培育应强调培养家国情怀,感恩敬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高人格素质。拥有高人格素质的人,忠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忠于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忠于为人民服务的事业。拥有高人格素质的教育者,能够坚持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地位,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发展既具中国特色又具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教育,自觉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自觉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服务。
高情意素质的培育应强调坚定的信仰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毅力,推崇刚毅坚卓、功崇惟志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毅力教育。在逆境中,要直面困难和挫折,正视现实和磨难,坚守忠孝诚善、不忘廉耻等做人准则,积极进取,设法扭转格局、谋求发展,逐步夺取最后胜利。培养高情意素质旨在使受教育者养成坚毅牢固的高水平心理健康素质,增强珍惜生命及其价值的信仰信念,珍惜生存生活,向往快乐幸福,最大限度地减少焦虑、孤独、狂躁、自闭和抑郁等心理问题,提升生命价值。
高认知素质的培育是以破解“考分高创新差”和“钱学森之问”为主要目标的脑智开发教育。培育高认知素质应特别强调,师生要传承和弘扬植根中国先哲九思三省、龙场悟道等优秀反思性传统文化的“三思再反思”高质量反思法,即“审题先三思—解题必监控(注意和思维)—解完再反思—(瞄准找最佳)首轮再反思—后续再反思—延伸广义题—深潜再反思—深反促灵感—灵感引创新—拓展再创新”的高质量反思法。首轮再反思至灵感引创新这六个步骤对克服和扭转“考分高创新差”的教育顽疾尤为重要。
—— 王洪礼 《中国教育报》2024年06月06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