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上旬2024年第7期

中学语文·上旬

中学语文·上旬2024年第7期

月刊 教育教学

简介

《中学语文》杂志创刊于1958年,现代文学先驱茅盾题写刊名,是我国最早的优秀语文期刊之一。办刊宗旨:倡导教学新的理念,引领教改新的潮流,传播教研新的成果。坚持贴近时代、贴近读者的编辑思想,展示名师、名校、名人风采,扶持教坛新秀,将最新的信息、最精的成果、最佳的设计展现给读者。主要栏目有:本刊特稿、理论探索、名师风采、教海拾贝、单元教案、学习语言、阅读教学、课文探胜、争鸣园地、质疑问难、写作津梁、复习备考、高考回眸。

目录

理论 | 吕叔湘语文体性观及其当代教学启示

摘 要 吕叔湘的语文体性观强调要把语文课当作语文课来教,在价值取向上倡导立定脚跟,增强本领,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都能充分发挥出来;在学科性质上突出语言和文字的关系;在教学原则上强调以语言为基础,以文字

理论 | 是科学引领,还是盲目照搬?

摘 要 近几年来,语文教坛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大”潮,某些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通过各种方式对“大概念”进行推介,并极力抬高其重要性。但“大概念”并未给语文教学带来可喜的变化,反而使广大语文教育

名师频道 | 大概念视角下的语文课程知识建构

摘 要 运用大概念来重构课程内容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之一。我国语文课程知识存在如下问题:内容僵化陈旧,形态过于单一,缺少层级序列,建构缺乏科学机制。用大概念建构语文课程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在

名师频道 | 写作课程知识的默会原理:表征及启示

摘 要 写作课程知识是写作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基于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写作课程知识在生产、学习和运用三个方面的特点都与默会知识的相关原理相契合,具体表现为:写作课程知识的生产

名师频道 | 语文观课评教的学习方式维度

摘 要 学习方式的研究与运用应得到更多的重视。确立学习方式的观课评教维度,是遵循教与学内在逻辑关系的体现,能够拓宽评议视野。厘清学习方式概念丰富的内涵,丰富认识角度,有助于认识其价值。学习方式的特征与

课改 | 学习任务群结构化学习设计实施

摘 要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单元整体结构化学习的实施立足素养,以学为中心,追求多方位整合、关联。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实施为例,“基于理解,以终为始”追求学习目标结构化,“整合联结,纵横融通”

课改 |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思维能力培养

摘 要 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目标以来,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中贯彻思维能力培养,改善学生的思考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已是大势所

课改 | 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教学知识的生成与传播

摘 要 语文教学知识的特殊性,一度带来了随意、单一且不科学的知识生成;世纪之交的争论影响了语文知识的体系建构;语文教学知识的传播受限于单向灌输的课堂教学形式,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总结过去的失败与探索经

教学 | 读写结合的可为与边界

摘 要 近年来,读写结合的研究热度上升,由于阅读和写作心理过程的承接性和构成要素的同步性,读写结合具有可行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读写结合的可为与边界,从而达到良性的读写结合,摒弃不良的读写结合

教学 | 高中语文阅读跨媒介思维训练与实践研究

摘 要 媒介与传播始终是社会交流活动的一部分。在传媒技术不断更迭的时代背景中,各媒介之间呈现出交流融合的态势,阅读与交流出现新形式,语文课程也随之而变——“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成为学习任务群,改革传统教

教学 | 基于系统思维的高中写作教学优化策略与实践

摘 要 目前写作高耗低效的现象比较普遍,要如何解决呢?通过倡导运用系统思维原理优化写作教学:教师在写前要充分准备,提炼学习目标,整合各类资源;在写中要通过编制学案、任务清单等方式进行过程干预;在写后要

教学 | 引源头活水 通思维之渠

摘 要 统编语文教材专门设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而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也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但高中生的理性思辨能力本身就处于发展阶段,加上教师对思辨性表达的指导欠缺必要的力度,使得学生在

教学 | 说出一个“我认为”

摘 要 立论训练是议论文写作教学的第一关,也是决定议论文质量的关键环节,其目标在于充分激发学生的言说欲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精心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以调动学生思维。在教学环节上,教师首先要

教学 | 《昆明的雨》教学实录

摘 要 《昆明的雨》是写景抒情类散文,承担的教学任务是“了解写景抒情类散文的特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本课的教学中使用“助学系统”从“理清文章内容、品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想

教学 | 教而有趣 学而多趣

摘 要 法洪雪将“趣味语文”教学理念深植语文课堂,设计巧妙的教学环节,巧用助学系统,创设言语交流情境,合理拓展课程资源,使学生在言语实践情境中进行有趣味的语文实践,训练了思维理趣,涵养了高雅情趣,培育

教学 | 戏剧文本鉴赏:从空间变化感知人物内心矛盾

摘 要 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的主要特点,也是学生学习该文学体裁的核心。通过体会、挖掘《牡丹亭·游园》中闺阁和花园的空间变化,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杜丽娘的戏剧独白,感知人物的情绪变化,进而总结其内心矛盾冲突,

教材 | 名实相左 理辞不让

摘 要 《与王介甫书》与《答司马谏议书》这两封信本质上是一种言语交际。对话双方“名实相左”,对名实理解相差太大;同时各执己见,书信的表述也是“理辞不让”,违背了言语交际的两个基本原则——合作原则和礼貌

教材 | 自然伟力到唤醒时代

摘 要 对郭沫若诗作《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题解读,往往止于“自然形象到社会变革”的概括,缺乏有力的逻辑理据,导致对该诗的理解生硬、标签化、浮于表面。本文试从该诗抒情逻辑链上的关节处切入,通过对诗歌的

教材 | 理想语文教材的编写与使用

摘 要 作为学界具有代表性的两本语文教材研究专著,顾黄初、顾振彪的《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从编到用展现出学者心中的教材,在立足学科性质的基础上兼具多元指向;而黄光硕的《语文教材论》体现为编辑眼中的教材

拾贝 | 以象表征

摘 要文学作品的鉴赏离不开作品自身意义的宏观引导,其本质是一种探赏幽微,走向情感的认同和共鸣。小说中的文本符号,从宏观上呈现着文本的价值样态,在微观上支撑着文本的结构脉络。从高中语文教与学的层面来看,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