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语文教材的编写与使用

作者: 胡凯茵

摘 要 作为学界具有代表性的两本语文教材研究专著,顾黄初、顾振彪的《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从编到用展现出学者心中的教材,在立足学科性质的基础上兼具多元指向;而黄光硕的《语文教材论》体现为编辑眼中的教材,其继承出版社前人经验,落实编辑规范指引。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在共同的时代背景下搭建教学桥梁是两本语文教材研究专著的共同目标,二者的内容都指向为教师提供教学建议,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描绘出一幅语文教材编写的理想蓝图。

关键词 理想语文教材  编写与使用

顾黄初与顾振彪合编的《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成于1993年,并在1996年1月作为语文教师高级进修丛书之一出版。同年3月,汇编了黄光硕多篇教材研究文章的《语文教材论》也归属课程教材研究所学术论著丛书得以付梓。同年出版谈论“语文教材”这一话题的两本书,共同描绘出一幅20世纪90年代关于语文教材研究的蓝图。本文试从对比两本书的内容和观点出发,分析两者提出的理想语文教材的异与同,找寻对当今语文教材编制的价值与启示。

一、从编到用:学者心中的教材

时任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的顾黄初作为主编,与有多年语文教材编制经验的顾振彪一起完成的《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共11章,其中既有静态的学理探讨,也有动态的使用建议,体现出较为完整的语文教材论述框架。

1.立足学科性质

《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第一章的内容主要是语文教材的性质和功能,其中论述了语文教材与语文教育、语文课程等相关概念的关系,通过对比表明该书的主要论述对象为语文教科书。第二、三章从抽象到具体分别讨论了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结构类型和编制方法。第四章到第七章探讨语文教科书的具体使用方式和各类文体的教学目标、选编要求和教学方法等。

可以发现,《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基于“语文所传递和接受的是语文本身”这一载体性的学科特点,通过明晰知识和能力两条线索以及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助读系统等四个系统的成分提取和加工方法,以合编型教科书为形式,构建了一个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模式。而其对现代实用文、现代文艺文、文言诗文等三类文体的剖析,以及不同教学目标及方法建议的提出,同样依循文学规律与学生学情,符合语文教育特点。基于学科性质辨析确定语文教科书定位,进而讨论语文教材编制应该遵循的原则和落实具体细节,这样的逐步推进论证方式具有严谨性。另外,该书在具体文体教学中结合具体课例进行指导,能让语文新教师快速把握不同文体的教学重点,在备课中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时提供帮助,其以语文学科性质为基的系统性教科书编制结构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2.兼具多元指向

《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并未止步于教科书的编写。该书第八章到第十章分别介绍了语文教学指导书、语文视听教材、语文课外辅助教材的编制和使用。这三种教材分别对应教师课前备课、师生课堂教学、学生课外学习的过程,书中也对每一种教材做了更为详细的分类,伴以相应的语文教学作用介绍和制作指导,使其成为语文教科书的有效补充。可以发现,这样的安排适合20世纪90年代教育逐步实现电化的需求和飞速发展的生活方式对语文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的要求。同时,该书注重语文教师的创造性,条分缕析的教材编写和使用指导对象均为语文教师,但不直接给出编制完善的语文教材案例,而是将主动权交给教师,让语文教师在实际操作中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第八章提到的乡土性阅读教材。在全国推进统一使用统编语文教材的今日,此类教材可以在地方自主编制,作为语文课外辅助资料,丰富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另外,虽然信息技术历经二十余年变迁,书中提及的手动放映幻灯片已经演化为电子幻灯片,但第九章中关于语文音响教材和图表教材的编制要求对正音朗诵和直观感知课文等教学内容仍具有相当的实用意义。

二、以课为本:编辑眼中的教材

1996年,从事35年语文教材编辑工作的黄光硕整理了自己关于语文教材改革、编写、评介和教学大纲研究的文章编成《语文教材论》。黄光硕认为,教材编制的核心内容是课本,因而在该书中重点探讨了课本的分量、分类、选篇、加工等问题。

1.继承前人经验

《语文教材论》整合了作者及其前辈的多年教材编写经验,其中许多文章原本只供人民教育出版社内部编写人员查看。各篇文章彼此独立又前后相连,均具有较强的问题针对性。《语文教材论》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语文教材探索经验及对已有语文教材的介绍和评价,共同指向对已有经验的梳理和继承。该书一方面对语文教材改革中遇到的重要问题进行观点梳理和探讨,如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名篇与时文的选用问题、基本课文的作用等,因此总结出的经验是指向一线教学的,这也反映了当时语文教材编制与实际教学保持着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对《国文百八课》的体系进行介绍和对新修订的语文课本的重要问题进行说明。前者源于对前辈叶圣陶先生的尊敬,后者出于使新版语文课本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充分应用的愿景。

可以发现,这两部分文章都是通过继承前人经验来探讨语文教材编制问题的,如对于分科型课本和综合型课本的两种编写体系的探讨。尽管文章肯定了前者在编制上的合理之处,最终还是依循现有经验重点来谈后者的编写。此外,书中部分文章提到了职业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问题,指出要注意与初中语文课本区分并加强其实用性,在推进普职协调发展的今天,该问题值得重新引起关注。

2.落实规范指引

《语文教材论》第二部分和第四部分分别讲述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十多年编写语文教材的体例规范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几次修订的内容及说明。其中第二部分从编辑的角度对语文教材编写的具体流程,包括指定编写方案、规定编写体例、选文、编写、通稿、审稿和看校样,乃至标点符号的使用和课文注释规范,都做了详尽的说明。第四部分重点强调教学大纲对考试、教学、教材和评价的指导性作用。

可以看出,这两部分的文章都十分强调语文教材编制的规范性,注重语文教材对教学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其编写态度是审慎的。同时,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文章重点关注课文编写和课时数安排,尤其是课文的质量、篇数、版本和编辑问题以及教学单元总时数,并细化到每一课时的具体安排。值得注意的是,第二部分提到编写课本练习题与考试题应有区别,课文练习应该符合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的要求,引导学生练好基本功,这与现在语文核心素养的指向是契合的。另外,第四部分对每次教学大纲的修订进行了详细解释并多次强调其重要作用,其中关于教学大纲对语文教育在框架上规范指引、在实施上灵活处理的追求,在今日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三、搭建教学桥梁:两种教材的共同目标

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经济增速带来了社会急剧变化,语文教育亟需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教材是实施教学的主要工具,对其编制的改进设想是推动语文教授与语文学习沟通发展的桥梁。

1.提供教学建议

《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和《语文教材论》的表述结构和角度虽有不同,但均希望通过语文教材结构和内容改进,促进一线教学长足发展。《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在进行清晰的学理思辨后,着重为教师提供编写和使用教材的支架,具体到每一类文本应该如何设定教学目标和实施教学,从而为教师能够搭建好沟通的桥梁提供蓝图。而《语文教材论》则为教师顺利使用教材提出建议,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任务设置,包括一学期作文训练和批改的次数,以及单元教学课时数量和相应任务。这两本书在提供教学建议的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一定的创造空间。前者表现在倡导教师根据建议自主编制适合教学情况的教科书及参考书等,后者则是将一周教学课时内容以固定安排和机动安排组成,倡导教师根据教学进度自行调整。

《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对于多种类型的语文教材的编写建议和《语文教材论》对于教材内容具体教学安排的指引,适用于当时的高级语文教师,如今普通语文教师也能从中得到教学启发。两本书分别从运用教材教学应然和实然提出建议,但需要注意的是,前者强调教材课文应该分文体编制,可能使教学滑向分析课文“肢解法”,后者追求定量教学课时和任务内容,可能会导致语文实际教学程式化和僵化。

2.减轻学习负担

《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建议教师编制多种视听教材,丰富学生课堂体验,在编制课外辅助教材时收录多篇阅读资料和写作文本,丰富学生对语文材料的认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而《语文教材论》的多篇文章直接谈到要减轻学生负担,包括推动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的分类设计;基本课文总篇目从190篇调整到170篇;在教学大纲中删去逻辑知识的学习,降低写作训练要求;倡导各地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量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这样的安排是试图在实际的学习量上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

可以看到,从编到用和以课为本的这两种教材编制设计,均是希望通过选取精要的教材内容,适合的展示方式,实现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提升。在前者的设想中,学生依据合乎学科规律的教材学习能够较快地把握课堂学习重点,并能根据教师指引逐学段提升语文水平;在后者的设想中,教材系统的知识结构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知识框架和提升学习效率,有序的训练安排能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可视化。但需要注意的是,前者提到的系列训练教材可能使学习陷入“题海战术”,而后者将学生学习重心放在系统知识学习上,容易导致学校的语文学习与生活中需要用到的语文脱节。

回溯《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和《语文教材论》对语文教材的殷切展望,可以发现其中许多讨论话题和编制建议放在今天仍值得借鉴。两本书的共同希望是使语文教材成为教与学之间的桥梁。遗憾的是这张理想蓝图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教学实践的积弊最终导致了1997年语文教育大讨论的爆发。我们应当认识到,在提倡“语文生活化”的今天,语文教材仍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材料,保持对其编制和使用的关注仍是重要的。

[作者通联: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