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伟力到唤醒时代

作者: 蒋霞

摘 要 对郭沫若诗作《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题解读,往往止于“自然形象到社会变革”的概括,缺乏有力的逻辑理据,导致对该诗的理解生硬、标签化、浮于表面。本文试从该诗抒情逻辑链上的关节处切入,通过对诗歌的非理性的情感逻辑分析,结合时代镜像,完整呈现作者的抒情脉络,力图还原诗歌主旨生成的过程。

关键词 抒情逻辑  时代变革

郭沫若的代表诗作《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被选入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其直接、粗放、张扬的表达风格,颇受争议。从文本价值来看,这首新诗虽篇幅短小,但布局了诸多宏大意象,承载了沉重深远的时代主题和历史思考。全诗微言大义、精悍致远,小诗不“小”。

初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大都有这样的共识,诗人由对宏大自然形象的感受,引发对社会生活、时代变革的崇高联想。教材学习提示也有如此的表述:“诗人想象着那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和狂暴的太平洋,意在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在《教师教学用书》中,编者重点提醒教者,读这首诗务必联系“五四”特定的时代背景,方可理解其内涵与形式特征,消除学生的陌生感。

上面的表述,终是大而化之的概括,对于自然伟力到时代变革的主题升华的阐释,助读材料解析生硬,缺乏可以信服的抒情逻辑。笔者认为,对该诗“由自然形象联想到社会变革”的概括,可以从解密两句诗入手找到理据,即“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这两句诗是诗人抒情逻辑链上的重要节点。

一、情感逻辑的理性光辉

情感逻辑不同于理性逻辑,诗人眼中的情感逻辑不同于科学家的理性逻辑。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就是因为其逻辑是违反理性逻辑的。这种表面上看来的非逻辑的话语才能成为深层情结的可靠索引[1]。下面我们从非逻辑的话语出发,理解其深层情结。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一句,想象奇崛。作者以宇宙视角俯瞰地球,把太平洋想象成一个大力士,竟然要将地球推倒,力量惊人,令人匪夷所思。从理性逻辑来看,太平洋不可能推倒地球,因为它属于地球的一部分,它无法推倒自我。如此理解,显然止于理性层面,也截断了开放的解读空间。现代诗有时是“无理”的,表现在逻辑上是冲突对立的,因此不能以理性逻辑为解读出发点。从审美角度来看,它通过看似“无理”“冲突”的表述,来制造语言理解和感受上的陌生感,“无理”而有趣,“无理”而尽妙。为何这样说呢?

重读这句诗,我们回归非理性的层面,就顺应“太平洋要推倒地球”,推导出“太平洋要推倒自身”。如此思考,这句诗是不是表达了太平洋有一种自我否定、自我颠覆反抗的力量?即诗人想象的自然世界的瑰丽奇观和当时时代的伟大变革,两者具有不谋而合的共通性,即自我否定、自我颠覆、自我革命。这样去思考,语意逻辑才说得清、理得顺,也才与整首诗的主题立意是一致的。任何时代的变革进步都离不开自我更新、自我否定、自我反抗、自我突破的力量,这是一股不可遏制的自我革命、自我觉醒、追求自由个性解放的力量。下一句“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完成逻辑上的推动和自洽,先自我否定、自我变革,才能实现毁灭旧文化、旧秩序、旧世界,建立新文化、新秩序、新世界的目标,完成“毁坏”“创造”的时代重构。

在这句诗中,诗人的隐喻非常大胆狂放。这浩瀚的太平洋,是新一代青年人的写照,是对自我价值超越现实的肯定。这恰是非理性的表达。温儒敏谈到关于这首诗的教学时,曾这样建议:欣赏这首诗,要注意想象进入“五四”那个革故鼎新时代特有的“暴躁凌厉”氛围,要体会那种“舍我其谁”的阔大胸怀,要理解当年那些年轻人创造光明的“狂劲”[2]。所言极是。太平洋与地球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以部分完成对整体的对抗,意在表达新生力量的生命力旺盛,具有不可遏制的“反叛性”,这一点与太平洋“强大”到毫无边界的表达效果是一致的。从创作的时代背景来看,可以理解为“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自我觉醒、自我否定的内在革命。这种精神主张也与诗集《女神》的主题高度契合。《女神》中有不少篇目从泛神论思想出发,把宇宙世界看作一个不断自我进化、更新的过程。诗人坚信不断的毁坏和不断的创造正是万物万事发展的法则,礼赞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

回到开头,“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诗人正是以非理性非逻辑的表达实现理性的阐释。

二、宇宙自然到思想文明

本诗抒情逻辑上的跃升还落在结尾句:“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并列的句式、跳跃的意象、毫无节制的呐喊,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参考书多认为,此处是对“力”的直接歌颂,歌颂它的形态(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它的声响(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它的韵律(力的律吕)。这样一组并列表达,如果仅仅表达力的形态,那么情感的升华,至此显然黯淡了。这与整首诗歌的基调,与这首诗的背景完全不符。笔者认为,我们应在认可前种理解的基础上,联系前后文来解读。前文的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等物象,与绘画、舞蹈、音乐、诗歌相较,前者属于自然形态,后者属于文化精粹;前者是自然恢宏磅礴之力,后者是社会思想文明之力;前者壮美激烈热情,后者柔和委婉蕴藉。回溯全文,由宇宙自然之力到社会变革之力,至人类文明进步之力,完成内涵的递进。这一点,与作者的创作背景“五四”新文化运动显然是高度一致的。

从语言组织看,该诗的语言组织新奇,也符合刚刚萌芽的新诗特点。“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属于偏正结构(定中关系),侧重于后一个名词,即力量的绘画、舞蹈、音乐、诗歌,语意理解起来有点别扭。如果理解为“力量在绘画、舞蹈、音乐、诗歌”则更符合读者思维,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这两种理解虽具有不确定性,但都是对“力”的美化,赋予“力”以鲜活灵动的艺术美形象,化虚为实。这反常的表达,意在突出力量不仅仅体现在自然世界,也会以艺术形式存在,或者理解为“力”不仅仅表现在雄健、壮阔、宏大的物象上,也可以体现为丰富多彩的艺术特征,借助色彩、形态、节奏、韵律等形式,表达温和、柔美、含蓄,是另一种力量的表达。自然界的力量是刚毅的、喷薄的,艺术的力量或力量的艺术是柔和的、持久的、沁入人心的,刚柔并济往往更能体现文明思想文化的力量,也更能反映诗歌中体现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深远有力的影响,进而慢慢粉碎旧文化。

至此,梳理全诗的抒情脉络,不难发现诗人由自然宇宙世界联想到蓬勃激烈的时代变革,进而思考时代进步的力量之源,阐发摧毁一切旧世界、旧秩序、旧文化需要勃发生气的思想文明之力的深层思考。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孙彦君.文学文本解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58.

[2]温儒敏.教出现代文学作品的文学味——以统编语文教材15篇经典课文为例[J],语文学习,2021(6):4-13.

[作者通联:江苏常州市第三中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