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的名著跨学科阅读教学

作者: 李泓

摘 要 组织高中学生跨学科阅读名著,教师当基于“备、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把握阅读主体、任务目标以及阅读对象的特质等要点。文章以涉猎“百科”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巨著《红楼梦》教学为例,探索名著跨学科阅读教学的实践策略,包括创设任务情境、快速完成通读、梳理整体框架、精读结合跨学科阅读、汇报交流评价等。

关键词 “备、教、学、评一体化”  《红楼梦》  跨学科阅读

“备、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提出,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支点,评价贯穿于课堂始终,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评价既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又是诊断、调控、引导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

实施语文名著的跨学科阅读,教师应基于“备、教、学、评一体化”视角,组织学生以名著为阅读主体对象及基点,突破语言学习与运用领域,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自然科学、历史人文、哲学思想等有意义的话题,开展有益于学生深度学习、综合发展的拓展性阅读活动。根据名著对象的具体特质差异,形式可以是主题式阅读、项目式阅读,也可以是链接式阅读等。

下面,以统编《语文》必修下册整本书阅读单元《红楼梦》的教学为例,从现实背景和教学实践两个维度就高中语文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名著跨学科阅读教学进行探讨。

一、提出《红楼梦》跨学科阅读的现实背景

1.《红楼梦》文化特质需要进行跨学科理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所学内容涉及自然、社会、哲学等学科领域,语文学习活动必然需要通过跨学科学习保证质量。以统编《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为例。从单元特点来看,该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百家争鸣”,对应“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选编的《论语》《礼记》《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儒、道、墨三家的多篇经典论著,都涉及历史、政治等学科。教师如果不引领学生跳出语文学科的单一视野,就无法让他们深度学习、理解文本。基于课程性质,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跨越古今中外,打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的教学建议。对于《红楼梦》文化特质的理解,自然要用跨学科模式才能实现。

2.《红楼梦》阅读方法指向跨学科阅读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世界名著,除了其文学艺术性之外,一个重要的特质就是其内容涉猎广泛,有“百科全书”的美誉。比如,“雨村忙回头看时,不是别人,乃是当日同僚,一案参革的,号张如圭者。他本系此地人,革后家居,今打听得都中奏准起复旧员之信,他便四下里寻情找门路……”(第三回)涉及封建官场吏制,“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第三回)涉及服装饰物,“上面桶瓦泥鳅脊;那门栏窗槅,皆是细雕新鲜花样,并无朱粉涂饰;一色水磨群墙,下面白石台矶……”(第十七回)涉及园林建筑。此外,《红楼梦》还涉及医药、饮食、音乐、宗教、政治、风俗、礼制等领域。

基于“备、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不组织学生进行跨学科阅读,使之深度理解和把握这部著作,就无法实现高阶思维的培育。

二、《红楼梦》跨学科阅读的“备、教、学、评”一体化实践

1.确立对应任务群:保证阅读整体性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跨学科名著阅读的中心和基点是名著本身,跨学科阅读是辅助性、拓展性的学习活动,不能喧宾夺主,霸占了名著阅读的“鹊巢”。否则,名著阅读就会失去文学性,变得松散,失去意义。

新课标为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保证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系统性,避免知识碎片化,设置了18个学习任务群作为教学实践的参考。《红楼梦》阅读单元对应的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因而,《红楼梦》跨学科阅读的任务确立应以“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为导向,整合内容、资料、方法、目标等学习要素展开。基于“备、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在组织学生跨学科阅读之前,教师应带领学生完成三项活动。

(1)创设任务情境

对于《红楼梦》的阅读,教材列出了六个分项任务建议。无论是选择这些任务的一部分实施,还是教师另设分项任务,都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如何将这些分项任务整合为一个单元整体。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总任务情境,以统领所有分支任务。从该阅读单元所属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分析,阅读肯定是主要学习活动,学生不读也就没有研讨,但研讨的前提是阅读。教师将任务核心视点放在“研讨”上,就可保证学生既阅读又研讨。所以,教师可将任务情境创设为“在阅读《红楼梦》之后,我们将组织《红楼梦》研讨会,邀请大家畅谈自己对这部名著的阅读体会、心得、收获”。该任务情境能发挥以下作用:一是明确了《红楼梦》阅读这一主题,统领和整合了整体任务,学生既要读,又要研讨;二是驱动学生自主阅读,学生要想有效参与最后的研讨活动,就必须去阅读,且按需求去跨学科阅读。

(2)快速完成通读

在创设了整体任务情境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快速完成《红楼梦》的通读,为后续研讨、探究、跨学科阅读打下基础。

组织学生快速通读的理由有三点:第一,《红楼梦》是长篇巨著,要像“红学”研究者那样精读,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如果再加上跨学科的拓展阅读及相关活动,在不影响其他课程学习的情况下,可能需要几个月。显然,面向高考的高中学生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第二,高中生其实在小学阶段接触过《红楼梦》的绘本、故事片段,在初中学习过《红楼梦》的部分章回,再加上观看相关电视剧的经验、日常学习积累的《红楼梦》典故,因此速读是有积累基础的。第三,学生快速通读,一是能对《红楼梦》有整体结构把握,二是可以在阅读中形成一些关注点、兴趣点或问题、拓展需求,这为后续开展精读、交流探讨活动提供了驱动力,并为跨学科阅读打下了基础。

(3)梳理整体框架

在完成快速通读后,教师应安排学生分组合作梳理《红楼梦》的整体框架,主要包括以下任务:第一,整理人物关系。用绘制结构图的方式,围绕“荣、宁”两府及“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梳理人物的关系,以及主要社会关系,从人物角度建立整体框架。第二,梳理故事逻辑。用绘制流程图或提要的方式,将《红楼梦》故事发展的主线、过程、结果及主要事件梳理出来,从而完成对这部名著框架结构及演进逻辑的把握。第三,提炼作品主题。围绕宝黛钗爱情悲剧、十二钗不幸人生及封建家族兴衰巨变,提炼和分析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感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核。第四,梳理涉猎学科。查找分析《红楼梦》涉及的文学之外的领域,如吏制、医药、宗教、戏曲、饮食、风俗、礼仪、建筑、服饰等,为后面展开跨学科阅读提供支点。

2.创设阅读与探讨空间:实现跨学科深入研习

确立对应任务群后,接下来就是创设阅读与探讨空间,促使跨学科深入研习的实现,完成任务群的学习目标。

(1)精读结合跨学科阅读

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后,教师接下来要组织学生同时、交叉开展精读与跨学科阅读。

第一,通过教师推荐和学生按兴趣自选结合的方式,选择文学性突出、关键环节、经典事件等章节段落,由学生进行精读,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交流。例如,对于“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一回中由“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到“也就不生别论了”一段,学生主要体悟人物、场景的描写艺术;对于“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一回中由“那宝玉刚合上眼,便呼呼地睡去”到“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一段,学生主要整体把握和猜想十二钗的命运。

第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前期梳理的“跨学科点”商议选择其中一二,对著作中的相关内容进行精读。遇到需要拓展了解的知识、问题时,小组合作搜集资料开展跨学科阅读。例如,某小组选择“宗教”这个角度,精读“芦雪庵争联即景诗”“王道士胡诌妒妇方”“散花寺神签惊异兆”“栊翠庵茶品梅花雪”等章节,然后搜集一些与佛教、道教相关的资料,如佛教、道教的起源、宗义、教规等,开展跨学科阅读。

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组织一些相关活动。例如,小组围绕某主题的交流研讨会,并撰写研讨汇报材料;班级举办“红楼诗词诵读品鉴会”;学生根据自选跨学科主题,进行绘画、手工创作。这些活动能够发挥三个作用,一是培养学生思维、表达、审美、创造、文化等综合素养,二是深化学生对红学文化及跨领域文化的认知理解,三是活跃氛围、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

(2)汇报交流评价

教师基于“备、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理念,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完成任务情况及成果,并进行全班交流和评价。

首先,各小组梳理、总结《红楼梦》跨学科阅读过程中的方法、过程、材料及一些发现、一些思考,合作撰写阅读综述。这个环节一方面是对应教材的学习任务——“学写综述”,训练学生深化、巩固名著阅读收益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促进其语言表达、思维品质、审美创造、文化理解等素养综合发展。

然后,各小组展示撰写的报告,全班进行阅读成果交流。这个环节呼应开头创设的主题情境任务,使教学结构完整,有两个作用。一是促进学生学习品质的发展,让学生了解其他学生怎么读、怎么总结,从而汲取他人优点,优化自身学法。二是进一步拓展学生跨学科学习收益。在跨学科阅读中,每个小组仅围绕一到两个“跨学科点”进行拓展阅读,显然无法系统反映《红楼梦》作为“百科全书”的特质。通过交流,整合各小组的跨学科收获,学生可了解《红楼梦》涉及其他领域的文化内容,拓展知识空间,同时更系统地把握《红楼梦》的艺术价值。

最后,学生对阅读过程、方法、结果等进行自评和互评,发现问题,如“我组准备的跨学科阅读材料不够丰富、系统,比较片面、单薄”“A组虽然进行了跨学科阅读,但他们在跨学科研讨时脱离了《红楼梦》,失去了对《红楼梦》深度解读的支撑和助力作用”。评价环节能够矫正阅读错误,进一步巩固阅读收益和发展素养,使名著跨学科阅读具有发展性价值。

三、实现《红楼梦》跨学科阅读,回应两个关切

第一是对是否具有语文味的关切。

观诸教学实践,很多教师在《红楼梦》跨学科教学中忽视对文本艺术的品味,将课堂变成服饰、地理、建筑、医学、美食学习的探讨,违背了文学的、语文的特征。教师当引导学生利用跨学科的知识,深化对红学文化的理解,进一步丰富思想,提高文化认同。

第二是对学科融合是否顺畅的关切。

当前,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用课本剧表演《红楼梦》的某个章回,利用灯光、音乐、建筑、美术等,构建剧本的情境,让人物在情境中展示性格、思想,这是可取的。但一些教师在地理、气候、服饰等领域分别设计情境,这些情境之间又缺少逻辑性、关联性,以致课堂显得碎片化、杂乱化。这样的学科融合就不能实现思维的发展性与创造性。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且《红楼梦》是一部涉及“百科”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巨著。要想促使学生有效发展语文素养及高质量研习《红楼梦》,教师应在“备、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组织实施名著的跨学科阅读。组织高中生进行名著跨学科阅读,教师应把握阅读主体、任务主题、教育目标以及《红楼梦》的内容、特质等要点。在策略上,教师应以“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为任务框架,以跨学科阅读为助力,依序实施创设任务情境、快速完成通读、梳理整体框架、精读结合跨学科阅读、汇报交流评价等策略。

[本文系2023年度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立项课题“‘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备、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研究”(立项编号:MJYKT2023-015);福建省2022年度“协同创新”专项课题“新课标视域下中学语文名著跨学科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立项批准号:Fjxczx22-022)阶段性成果]

[作者通联:福建省建瓯第一中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