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源头活水 通思维之渠

作者: 薛俊梅

摘 要 统编语文教材专门设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而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也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但高中生的理性思辨能力本身就处于发展阶段,加上教师对思辨性表达的指导欠缺必要的力度,使得学生在写作时对问题的思考易浅尝辄止,难以用思辨性思维深入分析事理,难以生成个性感悟和独到见解。着眼求真性思辨、表里性思辨、逆向性思辨三种思维方式,可以作为提升学生议论文写作思辨能力的突破点。

关键词 求真性思辨  表里性思辨  逆向性思辨  议论文写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发展学生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提高理性思维水平。近年来各地的高考语文试题也突出了对思辨能力的考查,从作文题目到评分标准,都增加了思辨的“浓度”。但在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重知识轻思想”“重内容陈述轻思维表达”的情况比较普遍,导致学生写作时思维钝化,因理性分析匮乏而导致思辨浅显。基于此,本文以求真性思辨、表里性思辨、逆向性思辨作为突破点,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

一、求真性思辨,突显“真”“实”态度

求真性思辨,即从求实求真出发,对那些看似经典实则不太适应当今的思想、观念、定则、定规,或是当下信奉的说法与做法,不简单因循、附和或否定,而是进行理性的审视、辨析、求证,以去伪存真,补充、修正、完善,从而获得科学的真理内涵与实践价值[1]。 求真性思辨要求排除主体的主观意志与价值倾向,将事物的“本真”作为唯一的审视点,唯一的判断依据。那什么是事物的“本真”?“本真”的意思是事物本当如此。如“谦虚使人进步”这个观点,在传统价值观中,它几乎不会被质疑。的确,谦虚是一种智慧,是一种修养,它让人清醒,让人不张扬、不沾沾自喜。但是,从求真的思维来看,谦虚是指对自己的优势不做本真的描述,对其进行掩盖、缩减、忽略甚至贬损。过分在意谦虚则容易导致人们做事瞻前顾后,畏手畏脚,如此,恐怕谦虚就不是促进进步的利器了。求真性思辨有助于学生坚定以本真作为审视点的立场,坚持以本真作为判断依据,以“真”为本,以“真”为据,避免落入主观或从众的思维窠臼。

以求真的思维进行理性的审视、辨析、求证,会获得更加科学、丰富的内涵与实践价值。学生运用求真性思辨可以更新自己僵化、绝对的思维模式,能把自己的思维引向深入,做到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如在2022年新高考全国Ⅰ卷“本手、妙手、俗手”的作文习作中,有学生用求真性思维分析问题,如下文。

“妙手”可遇不可求。妙手虽妙,但它是灵光乍现的奇妙,具有不稳定性和唯一性,有时甚至还要运气伴身。所以,我们不能沉迷于寻求“妙手”,而应行稳守本。围棋冠军李昌镐说:“我从不追求妙手,也从没想过一举击溃对手。”的确,善弈者注重扎实本手功夫,练好基本功,稳住基本盘,从而行稳致远。人生如棋局。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迷失在追求“妙手”的途中,古有神童方仲永滥用其天资,今有虚浮的网红企图一夜暴富,他们都因忽略“本手”而弄巧成拙。所以,想要在自己的领域里成为常胜将军,就必须高筑墙,广积粮,稳扎稳打。守正不一定出奇,出奇制胜的“妙手”是可遇不可求的人生奇遇。

大部分考生的立意是人只要扎实“本手”,就能获得“妙手”,否则就会成为“俗手”,观点太绝对,思维平面化,见解雷同化。相比之下,该生的写作角度令人眼前一亮,他以求真思维审视生活的真实,他对生活有着清醒且客观的认知,他知道“妙手”是可遇不可求的,生活的本真是有了扎实的“本手”也未必就会有人人艳羡的“妙手”。每个人只有不投机取巧,不迷恋如“草船借箭”“空城计”等千古绝唱般的“妙手”,才能行稳致远。

求真性思辨有助于学生排除主观意志,进而不断追问问题的真相,使学生在写作时更客观、更冷静。同时,求真性思辨训练会促使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自觉地把对生活的思考渗入写作,使文章具有生活的智慧,文因“真”而寓理,理因“真”而道明,文章方能事理通透。

二、表里性思辨,拓展思维纵深度

“表”指外显的现象,“里”指内隐的本质,由“表”及“里”即透过现象挖掘本质。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第一项要求便是“深刻”,“深刻”的主要体现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学生审题时,要是只看到了表象,分析问题就易浮于浅表,甚至失之偏颇,只有透过现象挖掘出隐藏在深层的本质,立意才能深刻。

例如,在教授《孔雀东南飞》时,笔者引导学生从表里性思辨的视角重新审视刘兰芝这一艺术形象,思考产生悲剧的原因。从表面看,封建家长制是酿成悲剧的根本原因,婆婆的强势、丈夫的懦弱、兄长的专制,共同导致了刘兰芝香消玉殒。但是,刘兰芝真的是完美无缺的吗?如果生活在现代,她能处理好婆媳矛盾吗?能平衡好夫妻关系吗?对此,有学生如此分析。

刘兰芝聪慧美丽、勤劳善良、从容稳重,看起来简直是完美女性。可是,我们在为她香消玉殒唏嘘不已时,更应理性地看到她应为自己的结局负主要责任。首先,她处事激进,个性强势。处理婆媳问题的做法激化了矛盾;夫妻关系和睦却自请回家,不顾后果;反抗改嫁可不管不顾,直接赴死。其次,她固执刻板,决不妥协。她将家庭琐事上升到原则层面,凡事都讲究是非对错,用对待敌人的态度对待家人,处处尽显锋芒。再次,她自尊骄傲。她骄傲于自己的聪慧能干、美丽从容,因此绝不忍气吞声。其实,在家庭生活中,适当低头才是大智慧。

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容易视模拟的真实情境于不顾,论述时大而空,缺少生活逻辑。该生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分析问题时能结合现实生活,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去挖掘酿成悲剧的本源。该生没有被表象蒙蔽,而是形成独到的见解,指出刘兰芝要为自己的结局负主要责任。

表里性思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这种深入性的思维使得学生的作文说理更透彻,见解更独到深刻。例如,在2021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强弱之变”的作文写作中,学生用此思维如此分析问题。

生而弱者不必自卑,弱者只要勤自锻炼,持之以恒,能补先天不足,虽愚能明,虽弱能强。不管是体质还是其他方面,强弱都是暂时的,后天的努力可弥补先天客观的不足。不间断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健身躯,而且可以坚韧意志,让人获得旺盛的生命力。就算我天生不强,但是我不轻言放弃,面对逆境,迎难而上,面对挑战,有破局的勇气和毅力。青年自信自立,则国自信自立,青年自强,则国自强。无论生而强,还是生而弱,青年都应勤自锻炼,迎难而上,完成历史使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该作文题的内涵丰富,学生行文时,如果只谈体育的功效,对“强弱转化”的理解仅停留在身体层面,立意就狭隘肤浅了。该生写作时由表及里,将体育功效上升到精神层面,将个人的强弱转化上升到国家民族层面,作文富有思维的层次性和纵深性。

表里性思辨使得学生行文时,对问题的分析从表层的物理空间深入到精神空间,思维的纵深得到延展,思维的品质获得明显的提升。

三、逆向性思辨,拓宽思维广度

逆向性思辨,也称求异思维,是事物或观点反向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与常规思维的不同之处在于:常规思维按照常规的、常识的、公认的或习惯的想法与做法进行思考,逆向思维则反向思考,从求异或假设的角度切入,从而创造一个新的角度,获得一种创见。常规思维深得大众认同,比较沉稳,但人云亦云,则平淡乏味;逆向思辨,则是从事物或问题的反向去思考辨析,是对已有思维的颠覆出新[2]。

生活中蕴含着很多逆向性思辨的智慧,比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居安思危”“司马光砸缸‘让水离人’”等。逆向思辨能克服思维定式,破除由经验造成的惯有认识模式,获得创造性的见解。学生写作时,如果能巧用逆向性思辨,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进行深入辨析,那么除了能因见解新颖而让人眼前一亮外,还可以让作文充分彰显思辨性。例如,在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作文习作中,有学生用此思维分析问题,如此写道。

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不是孤僻和逃避,不是躺平与摆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不乏这样的存在:不少青少年宅在家里,关上房门,名曰“需要安静一下”,实则是拒绝与父母沟通,消极抵抗,缺乏进取心;也有一些青少年自欺欺人地说“需要安静一下”,实则是过分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拒绝与外界交流,久而久之患上“社交恐惧症”。作为青少年,我们要认识到,安静的空间是用以放松、沉淀、成长的,而不是成为我们逃避责任、放弃一切的借口。“安静一下”不代表自我封闭,不代表停滞不前,我们要秉着对自己负责的原则,真正守住这一方“静”土,得其滋养,宁静致远。

在大部分学生正向立意,呼吁家庭、学校、社会要给青少年一个“安静的空间”,让他们能够放松、沉淀、成长时,该生则运用逆向思维反方向着力,提醒大家这种想法也有值得警惕的一面:有些青少年会以此为借口自欺欺人、逃避现实与责任。这样一来,作文对“安静空间”的思考就不再单一普遍,而是抓住了隐含的矛盾:“安静的空间”可以让青少年沉淀成长,同样也有可能让青少年消极封闭。该生基于此矛盾展开思考,层层深入,思维周全,思辨深刻。

近年高考作文题大都在材料中设置矛盾点,有些是显性矛盾,有些是隐性矛盾,学生应在充分把握矛盾关系的基础上立意,行文时应在有所侧重地肯定或否定矛盾一方的同时兼顾其对立面。运用逆向思维将其对立面纳入思考的范畴,在充分肯定其对立面时构建观点的冲突与矛盾,再基于矛盾展开思考:既然双方都有可取之处,那么中心论点经得起推敲吗?以此将论证的思维推向更深处。

在写作教学中,思维比知识重要,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思维品质决定写作质量。有效思考在很大程度上是习惯问题,独创性、深入性的思维方式是可以习得的。学生应形成良好的写作思维习惯,完成从方式到方向的转变[3]。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克服思维的惰性,习得求真性思辨、表里性思辨、逆向性思辨等具有深刻实践品格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以不断追求论证的高度。

[本文系2023年度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省级课题“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高中思辨作文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3ZQJK09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2]肖家芸.肖家芸的思辨作文课[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9.

[3]叶 红.多维思辨写作训练[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作者通联:广东中山市龙山中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