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而有趣 学而多趣

作者: 王德全

摘 要 法洪雪将“趣味语文”教学理念深植语文课堂,设计巧妙的教学环节,巧用助学系统,创设言语交流情境,合理拓展课程资源,使学生在言语实践情境中进行有趣味的语文实践,训练了思维理趣,涵养了高雅情趣,培育了文学美趣,提升了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趣味  情境  助学系统  朗读  课程资源

梁启超大力提倡趣味教育,他主张教育应“从趣味始,以趣味终”[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更是明确提出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2]。可见,课堂教学是否有趣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能否达到预期目的。所以教师通过各种有趣味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涵养高雅情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法洪雪执教的《昆明的雨》一课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一、趣教趣学,趣味语文

对于“趣味”一词,法洪雪倡导的“趣味语文”教学法曾这样解读:“趣,是兴趣,也是创意;是情趣,也是理趣;是美趣,也是活力。味,指语文的味道,也指学习的滋味,指教的艺术,也指学的境界。”可见,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的最终落脚点不在花里胡哨的逗乐上,而在于运用丰富有味的思想情趣和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建构成趣教趣学的高品质课堂,用趣味语文教学法激发课堂兴趣,营构生动怡人的课堂情趣,触发探奇索隐的思维理趣,涵养宏博深致的文化美趣。

在法洪雪的这堂课中,学生愉快的、有趣味的体验很多,笑声不断。这些笑,有因为同学有趣有味的回答而笑,有因为在法洪雪幽默风趣的引导下探究了文本中隐秘的情趣美趣而笑,更有因为发现了汪曾祺散文内在的理趣而笑。笑的背后其实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次次提升,是学生思维深度广度的拓展和延伸。比如,法洪雪在引导学生品析作者将牛肝菌写得好吃的技巧时,有学生回答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吃过”。这一引人发笑的回答,一方面说明法洪雪的课堂轻松愉快,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最真实的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出此时学生的思维深度不够。而其他学生除了感到这一回答有意思好笑之外,也无其他有效的见解,如果这里只是停留在笑一笑,乐一乐的层面的话,学生就很难体会到文本的妙处,更无兴致可言了。对此,法洪雪巧妙地引出汪曾祺的《人间至味》,并建议学生读一读,接着指出“他吃过”不能算是一个技巧。这样,既鼓励了发言者,又不着痕迹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更是借机将学生的思维拉到深处,一举多得。这时学生的状态一定是兴致满满、效率奇高的,思维的深度、广度迅速得到延展。

二、助学系统,助出趣味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助学系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体上起着提示教法和指点学法的作用。教师利用好这一系统,有利于学生自我体验的丰富、学习习惯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教材的助读系统。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还应当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利用助读系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使用助学系统自读、自学文本的能力。法洪雪深谙此道,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她对本课的助学系统进行了很好的使用。从单元导读到阅读提示,再到单元后面的写作课,只要是能用得上助学系统的教学内容,她都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借助助学系统进行质疑解惑。对此,学生们兴致浓浓。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在引导学生理解写景抒情类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一特点时,法洪雪创造性地将本单元写作课中“保持前后话题统一”一段拿来助学。法洪雪带领学生对此段文字进行分析后,引导学生参照这一段话来概说《昆明的雨》保持话题统一的特点。学生边改边读,读罢豁然开朗,教学难点轻松突破。这一“玩”,“玩”得学生们面露喜色!用好助学系统的种子就这样深植于学生的心里,并且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开花结果。

在引导学生品读“这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两句话时,由于学生边读边笑,气氛太热烈,当法洪雪问“‘这东西这么好吃?!’前面加一个什么语气词好?”时,一个学生仍沉浸在热烈的氛围中,脱口而出“哎呀妈呀”来,法洪雪在引导学生明确这一词语与这篇文章的语境不合之后,继续引导学生关注课下注解,让学生认识到一位64岁的老作家说“哎呀妈呀”是不合适的。这就是思维的迁移、能力的提升。可见,学生已经从内心深处对助学系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能在以后的学习中把这一系统使用好。

统编语文教材配套教师用书指出:“新教材注重建构助学系统……力求使教材不仅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的学本。”[3]法洪雪的这节《昆明的雨》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践行,在趣味横生中使教材真正成了学生的“学本”。

三、教学机智,创生趣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教师要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4]。初中学段的学生,理性思维能力不高,有时对文本的理解是不深刻的。

在《昆明的雨》一文中,作者描写了卖杨梅的苗族女孩、房东母女、友人等,这些人物身上打着“昆明的雨”的印记,但是这对于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难度。所以教学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比较中深入感悟文本就显得极其重要。法洪雪趁着学生发表见解的时候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卖杨梅的是小女孩,而不是其他人?”,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致,七嘴八舌谈论起来,很快在一阵阵笑声中,学生理出:小女孩浑身上下透着苗族少女特有的含蓄的美,有着鲜明的昆明一带的民俗的美,表现了“我”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怀念。如此,在法洪雪巧妙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语文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接下来分析房东母女的环节,学生瞬间走进母女俩的内心。

四、以读带讲,读出趣味

充满情趣的课堂,一定少不了师生入情入境的朗读。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愉悦的朗读中完成学习任务,在关键时刻能通过激情范读带动学生激情朗读。《昆明的雨》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写景抒情散文。这类文章意境唯美,情感唯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但故事性不强。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要完成与文本情感的共通,与意境的互融,有创意、有趣味的朗读是必不可少的。在本课的教学中,法洪雪特别重视学生的朗读,她将朗读指导贯穿于整堂课的阅读分析环节,“以读带讲,以读代讲”,让学生读出了情感,读出了韵味,更读出了趣味。

例如,在引导学生朗读“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一句时,法洪雪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到作者是从入口写到回味,通过把吃的过程延长来突出牛肝菌的美味。当学生读的效果不佳时,法洪雪就亲自激情朗读示范,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不由得爆发出掌声。

五、资料助读,拓出趣味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会适当补充一些与文本有关的材料来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深度或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拓展的兴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对语文教师提出这样的要求:“紧密结合语文教材内容,选择有利于组织和实施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的优质资源,构建开放多元的教学资源体系。”“利用课程资源创设学习情境,优化教与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益。”[5]

在研读房东母女环节,很多学生对房东母女的评价是“大方”,其中原因可能是学生想当然地觉得当房东的人一定是富裕的。针对这种情况,法洪雪适时地补充作者汪曾祺的《鸡毛》《小姨娘》中关于寡妇的相关资料,明确提示学生这类人的身份标签及生活境遇,某种程度上隐喻着特定时局下的人事无常。于是学生马上就体悟到,缅桂花是她们用来维持生计的,送花是为了让房客和她们一起保护好缅桂树,进而为下文分析作者的心理做好了铺垫。

更精彩的是这堂课的收束部分,法洪雪连续补充了汪曾祺的《我的初中》和《跑警报》中的两段精彩有趣的课程资源片段,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作者的写作意图,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汪曾祺散文的风格,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有人说,优质的课堂是能直抵学生内心的。笔者认为用这句话来形容法洪雪的课堂是非常恰切的。纵观整堂课,可谓是趣味纷呈:学生是在真而有趣的任务的驱动下学习语文的,是在实而有味的情境中进行语文实践的。这境界应当是每位语文教师要努力达到的。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4013.

[2][4][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5、54.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用书(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

[作者通联:山东胶州市阜安中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