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文本鉴赏:从空间变化感知人物内心矛盾
作者: 徐艺方摘 要 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的主要特点,也是学生学习该文学体裁的核心。通过体会、挖掘《牡丹亭·游园》中闺阁和花园的空间变化,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杜丽娘的戏剧独白,感知人物的情绪变化,进而总结其内心矛盾冲突,以及理解该人物的个人成长和内心冲突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 空间变化 戏剧独白 内心矛盾冲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中的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1]。在高中语文教材的戏剧文本中,《牡丹亭》为新课标附录推荐的优秀戏剧文本,其中的《皂罗袍》唱曲也入选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笔者认为,《牡丹亭》作为中国传统戏曲文本的经典,其中的戏剧语言、情感冲突、人物形象、情节构思等,既体现戏剧文本的体裁特点,又彰显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学生通过学习《牡丹亭·游园》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曲词特点,品味戏曲语言,提高鉴赏戏曲的能力,从而培养对戏曲的喜爱之情和审美情趣。因此,本文将以《牡丹亭·游园》为例,展开教学设计和说明。
【教学准备】
要将《牡丹亭·游园》作为戏剧文本进行学习,这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该戏曲的古代汉语文本特性是理解文意的一大难点。本部分将就其中的古代戏曲文本基础知识和创作历史背景展开说明。
1.古代戏曲文本的基础知识
首先,《牡丹亭》作为明清传奇的经典代表作,其中的许多古代戏曲术语需要提前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比如,戏曲中的角色分配(末旦净丑)、剧本构成(曲词,宾白,科范)及每一出的曲调风格,都需要教师在正式讲解文本之前,为学生做好铺垫,帮助学生拉近与古代戏曲文本的距离。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引入中国古典戏曲的发展过程,包括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四种基本形式,并介绍每个阶段的代表作者和戏曲作品,以及其对现代地方戏曲的影响和联系,借此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增强学生对戏曲学习的兴趣。
2.《牡丹亭》的创作历史背景
虽然该课教授的是《牡丹亭·游园》的节选部分,但教师需要从整体和全局上把握整部戏剧作品。因此,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是教学过程必不可少且至为关键的部分。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需向学生介绍《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的生平经历,以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明王朝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定程朱理学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家从维护封建礼教出发,在“情”和“理”的关系上,把“理”与“情”截然对立起来,把“理”视为“善”,而把“情”视为“恶”,要求以“理”制“情”,直至灭“情”,提出了 “存天理,灭人欲”。明代中期,出现了一股怀疑程朱理学的思潮,他们批判封建礼教,提倡个性解放。在此背景下,汤显祖创作了《牡丹亭》,并将其对程朱理学的批判通过文学作品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牡丹亭》这部作品中,汤显祖直接提出把“情”作为创作的根本,他在题词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他对于“至情论”的提出和阐述,深刻地折射出当时社会背景下呼唤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的时代心声。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杜丽娘的戏剧独白唱词,理解杜丽娘在《牡丹亭·游园》中的心情。
2.通过研究闺阁和花园的空间变化,比较杜丽娘在《牡丹亭·游园》中游园前后的心情变化,并总结其个人内心矛盾。
【教学重难点】
1.探究空间变化对人物情感变化的影响,并由微观小空间走向宏观大空间。
2.理解杜丽娘游园前后的个人内心成长变化以及自我情感意识觉醒。
【教学过程】
1.引入:回顾戏剧文学的基础知识和戏剧情节概述
问题1:如何感知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和矛盾冲突?
问题2:《牡丹亭·游园》中杜丽娘的游园动机是什么?
设计说明:戏剧中的台词是反映人物主要特征和性格特点的语言。戏剧语言中的独白唱词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在对本出戏的学习中,通过聚焦分析杜丽娘的独白唱词,学生能够更直接地感知杜丽娘的情绪变化,进一步理解和分析该人物的内心成长。戏剧集中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可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因此,矛盾冲突是最扣人心弦的戏剧情节,也是学习戏剧体裁的核心和关键。矛盾冲突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外部冲突,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还有人物与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在本出戏中,杜丽娘内心的成长和蜕变是亮点和难点。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分析杜丽娘探春、惊春、惜春、伤春的情感变化,理解杜丽娘青春觉醒的过程。
教师在课堂教授过程中,需帮助学生梳理《牡丹亭》整出戏剧的故事梗概,以及《牡丹亭·游园》前的情节铺垫,让学生对戏曲情节更加熟悉,从而增强其对矛盾冲突的理解,为后面的文学分析,深化核心主旨做准备。在《牡丹亭·闺塾》中,杜丽娘初读《诗经·关雎》时,内心深处就掀起了感情波澜,由此开启了她对“情”的理解。这是杜丽娘春心萌动的前奏。丫鬟春香屡次提及的花园勾起了小姐杜丽娘的好奇心,让她念念不忘。恰逢父亲杜宝下乡劝农,离开杜府,杜丽娘才有了游园的机会。值此大好时机,杜丽娘便吩咐春香提前打扫好花园。于是,在《牡丹亭·游园》这一出戏中,杜丽娘决定携春香前往,一探究竟。本部分可以作为课前预习作业和补充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和熟悉。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总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理解的内容,并加以讲解和点评,让学生明确《牡丹亭·游园》部分的游园动机。
2.教师示范:戏剧独白鉴赏和人物情感分析
问题1:你怎么理解春香说的“恁今春关情似去年”这句话?
问题2:根据《绕池游》的内容分析,杜丽娘此时所处的闺房有什么样的特点?此刻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根据杜丽娘戏剧独白说明)
设计说明:在本出戏曲的第一曲《绕池游》中,丫鬟春香提出了这样的一个疑问:“恁今春关情似去年?”不同的点评家对这句话有不一样的解析。《牡丹亭》(中华书局出版,蔺文锐评注)的解释是“为什么今年春天和去年一样那么牵动情感?”[2]而在《牡丹亭》其他版本的戏曲表演中,有的剧本将这句话的唱词理解为“为什么今年比去年的春天更牵动人的情怀?”两者比较,主要的区别在于“似”,其释义为“相似”还是“胜过”?对同一句话的不同解释,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能提示学生思考杜丽娘游园前后的情绪变化。
接下来看《绕池游》这一曲。“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这句话在说莺声燕语把“我”从梦中唤醒。外面是一片令人眼花缭乱的春光。黄莺欢叫是春天到来的象征。春光虽然美丽,但是并没有让杜丽娘开心。“乱煞”一词说明春光的美丽反而让杜丽娘意绪缭乱。那么,杜丽娘烦扰的心绪是由何产生的呢?再看下一句:“人立小庭深院。”在这句唱词独白中,杜丽娘说明自己早晨醒来所处的位置在闺房,而“小”“深”二字点明其所处闺房的特点,指向了其生活天地极狭窄。作为未出嫁的女子,杜丽娘闺房在杜府深处,不能轻易被人看见。因此,春光虽然灿烂美丽,但是杜丽娘却是生活在狭小、被束缚的环境里,平日里不能自由活动,去感受这样的春光。在春光乍泄与闺阁约束的环境对比中,我们感受到了杜丽娘既心潮澎湃又无法释怀的纠结内心。
3.小组合作:戏剧独白鉴赏和人物情感分析
问题1:你从哪些描述环境的独白唱词中,能感受到所处空间的环境特点?
问题2:你从哪些抒发个人情感的独白唱词中,感受到杜丽娘什么样的心情?
设计说明:学生分为两大组,四小组。一大组探究“梳妆”部分的独白唱词(《步步娇》《醉扶归》),另一大组探究“入园”部分的独白唱词(《皂罗袍》《好姐姐》),按照教师示范的戏剧独白鉴赏和人物情感分析方法,感受杜丽娘所表达的内心情绪。最后,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在班级总结分享。
在“梳妆”部分,《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幽静的庭院里吹来了昆虫吐出的丝缕,在灿烂的春日随风飘荡。而这丝缕引起了杜丽娘的注意,勾起了杜丽娘的情丝。“晴丝”是本唱词的重点。昆虫吐出的丝缕是非常细微的,但为什么会引起杜丽娘的关注呢?一方面,这说明杜丽娘所处的“小而深”的闺院中,几乎没有春天花红柳绿的鲜艳色彩,只有这昆虫吐出的游丝能让她感受到一丝春意。另一方面,杜丽娘能敏锐地捕捉到这春意,体现她对春天的期待和盼望。也正是因为闺院中看不到春景,所以杜丽娘才十分渴望游后花园,这为后文的游园做了情节上的铺垫。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评注说:“以游丝一缕,逗起情丝,发端一语,即费如许深心,可谓惨淡经营矣。”[3]春天的“晴丝”和杜丽娘心中的“情丝”谐音,进一步表明,眼前细微的春色就足以勾起杜丽娘的春心。“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杜丽娘此时此刻在对镜整理自己为去游园而精心打扮的着装。在整理过程中,无意间发现镜中自己的美丽,却怪镜子是一个偷窥者,正在偷看她。她顿时害羞得低头掩面,头上戴的发髻也在这个过程中随之偏歪了。此时的杜丽娘似乎在和镜子对话。她从未像此刻这么认真欣赏和对待自己的容颜,在突然意识到自己如花似玉的美貌时,又展现出其闺中女子娇羞的本性。“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再次表现她此刻矛盾的心理:既有精心梳妆,出门迎春的激动,又有欣赏自己美貌的喜悦,还有怕被他人欣赏的害羞。心中复杂的情感逐渐显现出来。
《醉扶归》是杜丽娘在做游园前的准备:整理着装。“翠生生”“艳晶晶”指的是颜色鲜艳,绚丽。“花簪八宝填”指的是镶嵌着多种宝石的簪子。从本句杜丽娘的唱词独白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的穿着十分明艳、光彩照人。为什么杜丽娘要如此精心打扮呢?那是因为她对此次游园的期待。身为大家闺秀的她,纵使内心有千万个想法,平日里也是不被允许私自游园的。而此番正有机会,她一定不能错过。由此见得,杜丽娘对此次游园的重视。接下来,杜丽娘直抒胸臆地表明,爱美正是自己的天性。“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然而,自己被关在这深闺之中,得不到他人的赏识。
在“入园”部分,由《皂罗袍》前一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可知杜丽娘已离开闺房,来到后花园之中,空间发生了变化。初入花园,她被花园中的春景所震撼和惊叹。然后,她的情绪立刻急转直下,由喜转悲,由期盼转哀叹。园中,花朵争奇斗艳,春色一片迷人。然而,只有这干枯的井和断裂塌败的矮墙作陪衬。眼前之景触动了杜丽娘的伤心事:自己的青春如同这园中盛放的花朵一样娇艳美丽,却只能被埋没束缚于深闺中,无人赏识。良辰美景美好却难以维持,自己的青春也如此一般,美丽却又短暂,赏心乐事终究是和自己无关。紧接着,杜丽娘由眼前所见的亭台水榭,联想到园内晴天和阴雨的景致,甚至是园外更广阔的春景天地。美好的景色不仅没能使她换一种更好的心情,反而使她更加哀怨。她埋怨父母从不让她踏入后花园,以至于闺中人不曾知道,更不能珍重这天然美景。此刻,她既感慨于和春景的相见恨晚,又无奈于父母之命以及封建礼数的难以违抗。
《好姐姐》中“杜鹃”的意象进一步加深了杜丽娘浓郁的悲伤心情。白居易曾在《琵琶行》中写:“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啼血”的意象给人以哀痛至极的感受。在此唱词中,杜丽娘用“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进一步表明自己哀痛到了极点。“荼縻”是晚春开放的一种花,写它是为了突出尚未开放的牡丹花。牡丹是在夏初才开放,杜丽娘此处自比牡丹,感慨自己生不逢时。纵使青春美好,容颜娇美,然而青春易逝,容貌易老,自己正值青春鼎盛时期,却没遇到合适的男子。听到成双成对的莺燕在欢声歌唱,而自己身处大好年华却依旧孤身一人。杜丽娘此时借乐景却抒发着自己的幽怨和伤感之情,使伤春之情表现得更加沉重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