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教学实录

作者: 法洪雪

摘 要 《昆明的雨》是写景抒情类散文,承担的教学任务是“了解写景抒情类散文的特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本课的教学中使用“助学系统”从“理清文章内容、品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想念昆明的雨’的情感”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达到由“一篇”到“一类”的效果。

关键词 实录  阅读  散文教学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昆明的雨的特点。

3.体会作者“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情感。

【教学过程】

活动一:梳理阅读感受,引导思考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昆明的雨》。大家已经预习过了,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读到了什么或者读懂了什么。

生:本文写了昆明雨季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莲花池、友人与雨季的特点。

师:课文的题目是《昆明的雨》,但是作者在文中写雨的地方不是很多,却写了仙人掌、杨梅、缅桂花、莲花池、友人等这些好像与雨没有关系的内容,这是为什么?

生摇头。大多数学生表示不懂。

活动二:单元导读,引导学习

师:想读懂一篇文章,就需要掌握阅读这一类文章的方法。请问本单元课文的体裁是什么?

学生:散文。

师:这是大家进入初中以来的第一个纯粹的散文单元,请打开单元提示,读一读,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

生:单元提示告诉我们这个单元有几篇不同类型的散文,或写人记事,如《背影》;或托物言志,如《白杨礼赞》;或阐发哲理,如《永久的生命》;或写景抒情,如《昆明的雨》。

师:那么,写景抒情类散文有什么特点呢?

活动三:“阅读提示”,提示阅读

师:对此,教材89页的“阅读提示”这样提示我们,请同学们齐读。

生:“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串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师:刚刚我们说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莲花池、友人等属于这篇写景散文的写作内容。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是文章要表达的“情”呢?

生:第二段和最后一段,作者写道:“我想念昆明的雨。”这是文章要表达的“情”。

师:大家现在来看,仙人掌、杨梅、缅桂花、莲花池等内容与这种情感有没有关系呢?

生:有!喜爱和想念昆明的雨,就是对昆明雨季生活的想念。这种情感一下子将这些内容串起来了。

师:一根主线串起了许多零散的内容,这就是写景抒情类散文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形散而神不散。这是散文这一文体的一个重要特点。本单元写作课《语言要连贯》对此还有更进一步的分析,大家读一读,品味这一段文字要告诉我们什么?

生:保持前后话题统一,句子之间意思连贯,读起来才不会让人觉得杂乱。

师:好,那么我们用它“玩一玩”全篇,请大家参照这一段话概说《昆明的雨》这一篇散文保持话题统一的特点。边思考改写,边读起来——

【屏显】要做到语言连贯,首先应该保持前后话题统一。一篇散文不管有多少段,都应围绕共同的话题,而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随兴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例如《昆明的雨》,作者提到了……,还写了……。虽然写的内容不少,但始终围绕“……”这一话题行文,段与段之间的意思是连贯的,所以读起来并不让人觉得杂乱。

师:综上所述,要使写景抒情类散文形散而神不散,首先要选择恰当的景物并准确表述它的特点,抒发确切的情感,同时一定要注意有一条线索及话题统一。

活动四:寻找“昆明的雨”的印记

师:正如“阅读提示”中的第一句话所说:“本文题为《昆明的雨》,却并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雨……肥大的仙人掌,好吃与不太好吃的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还有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

也就是说,文中的这些看似零散的内容都打上了“昆明的雨”的印记,请你证明哪些字眼打上了“昆明的雨”的印记?

生:第7段写昆明的菌子极多,提到了雨季;第8段写雨季的果子;第9段写雨季的缅桂花;第11段的开头部分也提到了雨季。

师:提到了雨季就算打上了“昆明的雨”的烙印了吗?我们这里也有仙人掌,也有各种果子、各种花,也有下雨的季节,照你这么说,它们也有“昆明的雨”的印记了?

生:不是。

师:那么请你证明一下。

生:仙人掌。这里的仙人掌多,且极肥大。

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第6段第4行直接交代了这一特点,“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

师:为什么写这样的仙人掌?

生:受了雨水滋润的仙人掌才能长得如此肥大以代替篱笆,说明昆明这个地方的雨水太充沛了。

师:除此之外,作者还写了怎样的仙人掌?

生: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绳穿了挂在钉子上,不但没有死,而且还很浓绿,竟然开出金黄的花来。

师: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仙人掌?

生:说明昆明这个地方雨水充沛,而且空气湿润。

师:仙人掌的确带有“昆明的雨”的印记。除了仙人掌,你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什么?

生:菌子。

师:你最想吃哪一种菌?

生:牛肝菌。因为它很便宜,而且又特别好吃。(学生们笑)

师:哪句话最能表现牛肝菌的好吃?

生:“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师:很好,把这句话画下来。我们来品一品作者是怎样将它写得这么好吃的,你觉得这个技巧在哪里?

生:他吃过。(学生们爆笑。)

师:对,他一定吃过!汪曾祺其实是顶尖的吃货,他还写过一本书叫《人间至味》,你可以去读一读,里面写了很多好吃的。不过,“他吃过”不能算是一个技巧啊。

学生信服地笑,继而沉思。

生:我猜,这个要点是在那几个逗号上。

师:对!可不可以用顿号,或者干脆不用标点符号?

生1:不可以,用逗号加重了语气,才能突出牛肝菌的滑嫩鲜香。

生2:加上逗号可以把牛肝菌分成三个层次,滑是触觉,嫩和鲜是味觉,香是嗅觉,如果不加逗号的话,就没有这种层次感。

师:说得好,汪曾祺好像就把吃牛肝菌的整个过程给大家放了一个慢动作。例如,滑,是哪个部位感觉出来的?

生:嘴唇。

师:嫩呢?

生:牙齿。

生:鲜,是舌头的感觉。

师:香,嗯——(声音拉长,作品尝美味的满足状)

生(会心地笑):已经到了吞咽回味这一步了!

师:从入口到回味,把这个过程延长,突出了牛肝菌的美味。大家细细品味,读一读,读出我们刚刚品出的味道。

师:刚才我们品了这又便宜又好吃的菌子。除了牛肝菌之外你还想品尝哪一种菌?

生:干巴菌。因为干巴菌外形特别,甚至有点恶心,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这东西也能吃?!”。

师:就是这样看着有点恶心的菌子,加工好了之后就会——

生:让人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师:这是什么手法?

生(齐):欲扬先抑。

师:作者用了类似的两句话——这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我们来赏析一下这两句话,大家看看能不能在这两句话的前面各加上一个语气词?先给第一句加。

生:可以加一个“啊”。

师:可以,读一读。

生朗读,读得很有味道,学生们鼓掌。

师:读出了怀疑惊讶的语气,大家自己读一读,看看能不能也读出这种感觉?

学生一边读一边笑,气氛很热烈。

师:“这东西这么好吃?!”这句话前面加一个什么语气词好呢?

一个学生似乎还沉浸在刚才的氛围中,脱口而出:“哎呀妈呀”。

学生们哈哈大笑。

师:这个词可不可以加?

生(纷纷):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太俗了!

师:也就是与这篇文章的语境不合。另外,大家看看汪曾祺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多少岁?

生:结合教材第86页课下注解①中对汪曾祺的介绍及本文末尾署的时间,可知彼时的汪曾祺是64岁。

师:聪明!64岁的老作家说“哎呀妈呀”还真是不合适。

学生们纷纷点头。

生:可加上语气词“呀”,更有利于表达惊疑赞叹之情。

师:好,请读一读,读出这种感觉来。

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那么,请你说说各种菌子为什么也打上了“昆明的雨”的印记?

生:没有昆明的雨,就没有数量这么多、种类这么丰富、味道这么鲜美的菌子,所以菌子也印上了“昆明的雨”的印记,特别是对于吃货汪曾祺来说,这些菌子更成了他喜爱和想念昆明生活的最佳方式。

师:我们刚刚品了仙人掌、菌子,发现它们是昆明这个地方特有的。还有我们在前面找到的一球火炭梅,长得像树一样的缅桂花,大大的木香花,无不是如此。这一切都是因为——

生:有昆明的雨的浸润、滋养和洗涤。

师:所以,它们身上打着深深的昆明的雨的印记。另外,文中还写到了一些人物,哪一些?

生:卖杨梅的苗族女孩、房东母女、友人。

师:难道说这些人物也打上了“昆明的雨”的印记?

生:写这些人是为了使文章内容更加真实,更加有诗意,更好地表达“我”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师:“诗意”二字从何而来?

(学生不能回答。)

师:请大家将目光聚焦到写卖杨梅的苗族小姑娘这一段,并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卖杨梅的是小女孩,而不是其他人?

生1(笑):小女孩的声音柔柔的、娇娇的,戴着小花帽,穿着扳尖的绣花鞋,美美的,让人一看觉得这杨梅一定好吃。

生2:小女孩浑身上下透着苗族少女特有的美,带着娇娇的、柔和的气息,仿佛杨梅还没吃到嘴里,就已经甜到心里了。

生3:小女孩穿着扳尖的鞋,带着绣花的帽子,有着鲜明的昆明一带的民俗风味。

生4:小女孩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娇娇地叫一声“卖杨梅——”,这是一种羞涩的、含蓄的美。

师:含蓄的美,风俗的美,就是诗意的美啊。让人怎能不难忘?让我们带着这种喜爱和怀念之情,一起读一读这娇娇的“卖杨梅——”吧。

学生读,教师指导,反复体味。

师:除了苗族女孩子,课文中还提到房东母女,为什么要写她们呢?

生:母女俩热情好客,她们是昆明人的代表,她们代表着热情的昆明人。

师:为什么说母女俩热情?

生:她们会给各家送满满一盘子缅桂花。

生:大方。

师:哦,大方。这位大方的房东还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寡妇。

师:是啊,是寡妇,与养女相依为命的寡妇。那时汪曾祺在昆明求学,正是抗战最艰难的时期,每一家的日子都过得异常艰苦,汪曾祺的其他文章也多次提到了寡妇。

【屏显】

“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这种身份的标注还出现在其他很多作品中。如《鸡毛》中帮西南联大学生洗衣维持生活的文嫂是寡妇,《小姨娘》中胡增淑后来嫁了一个飞行员,飞行员摔死后,也成了寡妇,等等。这类人的身份标签及生活境遇,某种程度上隐喻着特定时局下的人事无常。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