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高考语文思辨性写作教学探究
作者: 方媛
摘 要 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习任务群为核心元素,是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规定的语文课程设计的两个重要维度。要落实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要求,理解任务群课程组织形式的优势、重视知识基础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本文在任务群视域下,以上海卷作文题为例,明确高考作文命题鲜明的思辨性要求,梳理思辨性写作能力及其构成要素与知识基础的综合性特点,探究任务群写作教学,旨在支持学生由知识基础到能力发展的真实学习,满足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任务群 思辨性写作 知识 思维
一、基于任务群内涵的思考
1.学习任务群的内涵阐释
“学习”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包括心理意识和实践两个层面,需要学习者具备内在学习动机,持续探索,深化认知,通过对知识全面、深入、持久的探究实践,理解其本质和内在逻辑,进而转化为技能。进入教学视域内的“学习”,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参与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或任务,提升学生的素养和能力。
“任务群”的概念属于课程范畴,是课程内容的一种组织和呈现形式,不能涵盖语文课程全部内容,相当于“模块”的概念。本文探讨的“学习任务群”并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的18个学习任务群,而是针对具体的教学情境,重新整合学习内容、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学习任务,并使之有机结合而成的“任务群”。在宏观层面上,以落实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中观层面上,遵循新课标“学习任务群”的理念,聚焦不同类型的阅读和写作进行专题教学;微观层面上,在具体的课堂中,重组学习任务,让任务成“群”。
2.任务群视域下高考语文思辨性写作的价值分析
“思辨”即思考辨析,本质是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理性的反思。思辨性写作明确指向新课标“思维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的要求。新课标对于学习任务群的划定,传达出的是以任务为导向、以若干学习项目为载体来组成学习任务群、架构教学内容的课程理念。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思辨性写作教学与传统的写作教学相比有以下特点。
一是学习目标的系统化。传统写作教学往往以课时为单位,以“这一篇”而不是“这一类”为目标进行教学,使得作文课具有随机性和零散化的特点,不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处理复杂问题的思维能力。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思辨性写作教学以任务为导向,任务与群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群目标由任务目标组成,任务目标的实现促进群目标的实现,追求在有限的课时内,优化任务目标和群目标的系统,借助群目标达成思辨性写作能力目标。
二是学习内容的聚焦化。传统写作教学围绕单个题目切割为审题、立意、构思、范文评析等环节,力求呈现完整的写作过程,往往重点不明且分散,弱化学生自主探究的参与感,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学习任务群反对大量拆解式分点的教学模式。学习任务群理念下的思辨性写作教学,基于群目标设置逻辑成群的任务,使得学习内容聚零散成整,再通过任务群进行有梯度和深度的编排,使学习内容更加连贯聚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已知和新知的联系。
三是学习成果的可迁移化。传统写作教学注重呈现单篇文章的写作路径,往往忽视方法,或依赖范文而忽略对命题思路的分析,容易使学生的写作模式“套路化”。特别是高三时期集中、大量的写作训练容易让学生产生千文一面的感受,难以激发其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良好的写作教学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一些新的技术技能,更是为了以目标及其潜在含义为导向,帮助学生获得更全面、具体、真实的学习体验,达成理解,从而自觉迁移学习成果。
故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高考命题与评价的指向,一线教师运用任务群理念确定教学目标,选择议论文写作教学内容,实施符合学生高阶思维发展需要的思辨性写作教学,有利于促成学生由知识基础到能力发展的真实学习。
二、高考语文写作命题的思辨性特征
从命题角度看,高考语文写作材料具有鲜明的思辨性特征,往往要求考生在处理多元概念及其关系的基础上,全面思考问题,辨析现象或观点,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
首先,命题的思辨性要求外显于观点表述和语词运用。一是关系型语词的对举,如2024年上海卷春季高考作文题中的“综合”与“创新”是思辨双方的核心概念。二是对立型观点、现象的对举,如2021年上海卷作文题的“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和“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要求学生针对现象或观点进行思辨。三是副词等修饰性、限制性词语的使用,如2023年上海卷作文题的“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2023年上海春季高考卷作文题“所有重要的东西”“很早以前”等。
其次,命题隐性的思辨要求指向更加丰富,考生需要充分思考材料现象或观点中的关系和前提。一是从主客双方角度对人类实践过程、认识过程中的诸多因素进行考查。如2023年上海卷作文题的“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打破单一确定的关系,启发学生对乐意探索陌生世界的丰富的内驱力和原动力进行思考。二是在丰富的时空语境中讨论有限与无限、变化与不变、个体与群体。如2021年上海卷作文题的“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讨论时间维度下事物价值的变化与不变。三是辨析内涵丰富的关键概念及其关系成为展开深度论证的起点。如2023年上海卷作文题的“陌生世界”、2022年上海卷作文题的“发问”与“结论”等。
可见,高考语文写作题坚持考查学生在具体的时空语境中,充分调动已有知识、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与材料展开对话的能力;考查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地思考关键概念及其关系,全面展开针对论述对象和论题的深度讨论的思辨性写作能力。
三、思辨性写作能力的特点、构成要素与知识基础
1.思辨性写作能力要求的综合性、结构化和体系化特征
首先,从核心素养看,高考语文思辨性写作能力点呈现综合性的特点。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知识与能力点目标的综合性表达,包括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素养是三条课程目标的综合性表达,包括“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互相依存、紧密联系。可见,复习具有思辨性特征的高考作文写作,不应忽视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综合性特点,应在具体的历史、文化、社会的语境中,以语言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其次,从课程内容看,高考语文思辨性写作能力点呈现结构化的特点。一方面,要结合课程结构的设置理解思辨性写作知识点的结构化特点。新课标指出,“要进一步改革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既要关注知识技能的外显功能,更要重视课程的隐性价值”。三类课程以学习任务群为核心元素架构,承载着语文学科素养形成、发展与表现的任务,具有结构化特点。另一方面,要结合课程观念的革新理解思辨性写作知识点的结构化特点。新课标强调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旨在引领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力求改变教师“以知识为纲”、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
第三,从语文课程目标评价的多维特征理解思辨性写作能力点的体系化特点。以新课标学业质量水平四作为高考试题的设计参照,其中4-2侧重体现“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的水平要求,强调以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时的表现为依据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特征,体现思辨性写作能力点要求的体系化特点。此外,新课标核心素养评价的多维内容框架的首要维度是以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及与之相应的新课标的12条课程目标的关键要点刻画学生的素养和能力表现,另一个重要维度是针对“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个方面语文活动提出各自侧重考查内容的命题指向。
2.思辨性写作能力的构成要素
综合以上维度,就高考思辨性写作而言,考查隐性的审题、立意、构思思维过程和显性的语言文字运用呈现,突出思维训练以语言表达作为最主要载体的重要意义,涉及以下能力点(见表1)。
3.思辨性写作的知识基础
要培养学生进行思辨性写作的能力,就应回到能力建构的原点——知识。语文课程知识是整个语文课程的逻辑起点,也是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新课标对于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具有综合性、结构化特点,并不意味着轻视知识和技能,而是立足课程论视角,主张每一个知识都不能当成纯粹的知识点来教,应分解开来进行技术训练,同时指出要“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知识;相关知识的教学要简明、实用”。所以,培养学生思辨性写作能力先要对思辨性写作相关的零散的、混沌的、分化的知识点与能力点进行梳理和整合,使之呈现系统的、综合的、结构化的特点。现将进行思辨性写作所需的知识简要梳理如下(见表2)。
以上梳理挂一漏万。教师针对思辨性写作重视必要的知识与能力教学,将一般文化成果的“客观知识”改造为“课程知识”“教学知识”,促进学生“先前知识”的提取和“学科知识”的迁移,最终转化为个人的“主体知识”,并转向能力的运用,是基于高考写作命题鲜明的思辨性特征和考查方向的新课标素养要求的落实。
四、任务群视域下高考上海卷语文思辨性写作教学例析
那么如何更有针对性地、更有效地、更科学地进行高考思辨性写作教学,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可以借助任务群理念重新进行思辨性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整体规划:一是学习目标的整体化,二是学习内容的任务化,三是学习形式的活动化。那么何为“任务”,何以“成群”,又如何在任务群视域下的思辨性写作教学中体现知识基础与能力要素的综合性特征呢?下面以2024年上海春季高考卷作文题和2023年上海秋季高考卷作文题为例,进行思辨性作文写作任务群教学设计。
2023年上海秋季高考卷作文题
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2024年上海春季高考卷作文题
对已有知识的综合,是创新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任务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借助知识基础的运用,发展学生思辨性写作的逻辑思维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利用逻辑知识找到思辨空间
2.引导学生借助思维知识进行逻辑推进
教学过程
任务一:找到思辨空间
1.理清材料内部的逻辑
理清材料逻辑涉及逻辑知识关于“命题”的理解。2023年上海秋季高考卷作文材料的任务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现象“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与动因“好奇心”的关系,但材料提示的只是一定程度的因果关系,有了好奇心就一定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吗?没有好奇心就不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吗?可见因果关系部分成立或者有条件地成立,并非简单的充分条件关系。
同样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2024年春季高考作文材料和2023年秋季高考作文材料表述方式的相似性,启发学生自主思考行为“对已有知识的综合”与“创新”的复杂关系。
2.界定材料的多元概念
界定概念是思辨性写作审题的基础,也是认知活动的起点,涉及关于“概念”的逻辑。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借助于抽象的思维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基本反映形式。其中概念的界定包括内涵和外延。遵循兼顾整体与部分,由实词到虚词的审题原则,2023年题目涉及以下重要概念。
(1)探索:涉及认知与实践的范畴,突破已知、打破成见、跳出自我。
(2)陌生世界:与已知世界、熟悉世界相对,是个体或人类经验认识未涉足的世界,外延可以划定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自然科学世界和人文艺术世界等多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