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问题情境设计与全过程训练
作者: 董翔宇摘 要 在高中古诗文学习中运用批判性思维,学生的理解得以深化,分析技能得到提升,创新意识被激发。教师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时,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深入探索与讨论,引导学生勇于发问和表达;通过系统的全过程训练,逐步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力与解析能力,最终促使他们形成独特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 问题情境设计 全过程训练
批判性思维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批判性思维,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他们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要素,从多个角度思考和解读文本,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水平。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具备分析问题、辨析事实、评价观点的能力。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批判性思维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语言运用、修辞手法等,从而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思维深度。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提出新观点。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批判性思维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发现文学作品中的新意义,提出独特见解,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能够客观分析问题,辨别真伪,判断是非。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批判性思维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避免盲从和片面理解。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综合素养。通过批判性思维,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等,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水平。
教师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批判性思维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说:“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其活力与美感,才能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适宜的情境一般是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的,学习目标的达成就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1]。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进行问题情境设计,能显著提升学生对于古代汉语的领悟与审美能力,同时促进其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教师构建问题框架时,务求避开过于简化的判断题或填空题,要侧重提出启发式问题,以促进学生的反思与探究,如探讨文学作品的主题内涵、角色特性、叙事结构等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不同文学作品间的异同,以及各作者的创作风格和主旨思想的独特性,从而促进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领悟。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当充满挑战,以唤醒学生的思考兴趣和好奇心。这些问题可能表现为复杂的疑问、分歧性问题,甚至要求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独立判断,以驱动他们通过分析和对话来求解。教师可拟定若干情境分析问题,借由实际案例推动学生开展批判性思考训练。学生通过探究案例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特性及主导思想,激发深入的反思与对话,进而提升批判性思维水平。
总的来说,构建问题情境的核心在于驱动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辨与研讨,这要求教师设置启发性、难度适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执行对比解析和实例考察,同时也要激励学生勇于发问和阐述观点,以促进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成长。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设计,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以提升,语文素养及综合素养亦随之增强。
落实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策略,诱发学生的思考并促使其参与学术探讨。
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隐含意义、作者的用词选择、情感表达等方面。例如,“为什么作者选择了这样的押韵方式?”“诗歌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学生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教师设计问题情境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如韵律、节奏、修辞手法等;可以让学生比较不同诗歌作品,分析它们的异同之处,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和风格特点;可以提出一些讨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如诗歌中的某个主题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对应的情境,学生如何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激发思维,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作品,从而获得对诗歌的全面理解。
以古代诗歌《蜀道难》《离骚》为例,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在李白的《蜀道难》里,作者通过刻画险峻的地形,其寓言式表达的主旨何在?在《离骚》一作中,屈原所传达的离愁别绪情感何在?探析在此诗中,作者如何经由个体情感的描绘,寓言了何种主题?
而在高中语文古文教学中,教师提出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需要更多地聚焦在观点和论证等内容上。例如,针对某篇古文,教师可以提出“文中的某个观点是否合理?为什么?”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言文的内容、结构、语言特点等,帮助他们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意义,以及作者的用意和表达方式。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辩论,让他们就文言文中的某个观点或主题展开争论,从不同角度探讨问题,拓展思维。通过讨论和辩论,学生可以相对客观地看待不同意见。吸纳其中的合理因素塑造自身的观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接受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开放性思维。运用多元化思维,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文言文作品。
以古文《答司马谏议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情境:王安石对司马光批评的反驳策略及其论点是否具有说服力?为什么?对比分析《资治通鉴》里司马光的历史洞见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的主张,可发现哪些异同?在诸多观点中,你倾向于哪一种?在王安石的文章中,他运用了何种修辞策略来阐述个人见解?文章中,这些修辞手段如何影响其表达力?为何司马光与王安石的历史观念会产生分歧,你作何见解?王安石观点如何烛照后世,引发何等思考?
二、实施全过程训练,培养批判性思维
布鲁姆的理论在认知领域构成了一套六层体系,涵盖认知、领会、运用、剖析、综合及评估。批判性思维涉及的是深度认知过程,如对信息的解构、整合以及价值判断。而全过程训练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教育方法,旨在通过整个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的系统培养,逐步推进学生在高级认知层面的发展。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全过程训练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在训练开始前,教师要明确批判性思维训练的目标,包括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发展等。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元化的批判性思维训练手段,涵盖课堂辩论、小组互动、案例剖析及问题解答等环节;融合多种方法启迪学生的思维活力,推动其批判思考技能的提升;设定适宜的思考激发点,引领学生步入深层次的反思与对话;以开放问题为引领,对比分析为手段,案例分析为实践,塑造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要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评价诉诸课堂参与度评估、作业质量分析及考试检验等多元方法。通过评估学生的思维纵深、推理严谨性及原创性,可揭示其薄弱环节,进而促进其批判性思维的精进。
通过这样的全过程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实施全过程训练,教师除了要培育学生的批判思考技巧之外,还要增进他们对诗歌艺术的领悟与评价能力。下面以《蜀道难》《离骚》为例,阐述如何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实施全过程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导入阶段:通过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或创设情境来导出主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和探究热情。如播放《蜀道难》《离骚》的吟咏音频及视频资料,可有效诱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探求心态。
探究阶段:指导学生全面解析诗歌的主题核心、形式构造以及语言艺术。如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蜀道难》《离骚》的内容、结构、语言特点等,从而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不同诗歌形式的艺术特点。
提问阶段:提出一系列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隐含意义、作者的写作意图、修辞手法等方面。通过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深入思考诗歌作品。如“作者通过描写自然环境来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作者通过描写个人情感来表达的主题是什么?”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蜀道难》《离骚》。
讨论阶段:运用促思策略,引导学生展开观念交流,互换独特的见解与理解。通过诗歌的分析讨论,学生的视角得以多元化,进而促进思维深化,发展评判性思考技巧。
表达阶段:引导学生结合对古诗的鉴赏进行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口头表达可以是演讲、朗诵、课本剧等形式,书面表达可以是随笔、文学短评、作文等形式。如设计代替屈原抒发心声的书面表达任务。
总结阶段:引导学生梳理课程要点,凸显重要信息与主旨。
全过程训练有助于学生逐渐增强文言文本的理解力和分析力,同时促进批判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宜致力于启发学生思考与探究,点燃其学术热情,激活思维潜能,以期实现其全面发展的目标。下面所展示的《答司马谏议书》全过程训练,就是一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典范。
领会篇章本质:引导学生鉴赏《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主题构想、论点阐述及修辞策略,尤其是王安石如何应对司马光的指责并予以逻辑反驳的环节。
提出问题:设计相关问题,从探究作家用心、解析论点的逻辑基础到剖析修辞技巧的作用,刺激学生的思考并促进研讨。
分析文本:引导学生剖析文言文本的构造、语文属性及艺术表达手段,探索文本的微观元素和隐含信息,以揭示王安石的思想体系及表达手法。
讨论和辩论:要求学生就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见解进行争议和论辩,多维度剖析议题。
总结和反思:引导学生在讨论和辩论的过程中总结归纳,对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行反思和调整,深化对《答司马谏议书》的理解和鉴赏。
参考文献
[1]叶佩玉.中学化学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62-70.
[作者通联:河北文安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