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跨媒介思维训练与实践研究

作者: 李敬敬

摘 要 媒介与传播始终是社会交流活动的一部分。在传媒技术不断更迭的时代背景中,各媒介之间呈现出交流融合的态势,阅读与交流出现新形式,语文课程也随之而变——“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成为学习任务群,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训练更高层次的思维方式成为必要。

关键词 媒介  跨媒介思维  课堂教学

一、新时代的教学难题

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等观点,他站在传播学的立场将人类生活的现代社会定义为媒介环境。在这样的空间环境中,一切媒介作为人的延伸,都能提供转换事物的新视野和新知觉。“跨媒介叙事”则是新时代文化整合的产物,由当代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提出。他敏锐地洞察到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态势,各媒介之间打破边界、交叉互联、合作融合已然成为当前媒介变化的一种新范式。

人类经历了从语言到文字、印刷术到广播影视再到互联网的多次信息技术革命。这些媒介出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一种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1],互联网则是以上所有感官的融合与拓展。当下的跨媒体时代是人类思维全方面多维度铺展的时代,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等媒介深刻影响着人们感知、思维、表述、参与社会的方式的变革,影响着人们的认识活动,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内容。语文教师要思考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巧用媒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之间找到契合点来进行潜移默化的生成性教学;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开拓学生思维,使媒介“为我所用”;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筛选辨别有价值信息、发现新思维新角度的能力……

二、什么是跨媒介思维

跨媒介思维,是人们在当下繁杂的信息知识谱系中,能不被无效信息掣肘,快速辨别并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的思维能力。培养跨媒介思维能力,学会多维度思考,是“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重要学习目标。

媒介融合语境下,阅读与交流方式多元化的局面已然开启,层出不穷的极富创意的文学创作如火如荼,各媒介之间相互吸取灵感、彼此渗透融合,不断创造出崭新的艺术内容与形式。跨媒介思维涉及多种媒介认知方式。学生实现跨媒介思维的转变,拥有多维度综合阅读、交流与评判能力,对其认知世界多样性、适应未来社会媒介发展有重要意义。要培养学生跨媒介思维,教师在今后的语文阅读与交流中,不仅需要潜心挖掘文本内容与意义,更需要葆有持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领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学习。

三、跨媒介语文课程教什么

语言文字作为一种原始的媒介,记录传承了人类文明硕果。运用语言之外的其他媒介,人们同样能够讲述同样的事情。但不同媒介的叙述差异会导致“世界观”的不同。“每一种媒介提供一个完整的故事,即便有时是有脱漏的”[2]。基于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要求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提高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提高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传播内容的水平,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的思想内涵,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3]。与之对应的,教师要用跨媒介思维来改革教学内容。

首先,在课程选择上,教师要挖掘能够体现“跨界”特色的作品作为教学内容。这样的作品应体现各种媒介符号的多重交织,不同媒介在叙事和意义呈现上应形成互动,使学生达到对学习内容横向与纵向的理解、融合的目的。

其次,在思维培养上,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跨媒介创新思维。学生通过学习体验不同媒介的叙事方式,探讨跨媒介艺术如何化用新科技,对教材文本进行创新性表达,在文学与科技媒介融合、交织中,切实感受到跨媒介的魅力,挖掘“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价值,熔铸跨媒介创新思维意识。

四、跨媒介思维怎么教

文学领域的跨媒介叙事,以及更具体的语文学科内的“跨媒介”,更多指的是传统文学借助现代科技汲取图像、声音、影像、舞蹈、音乐等元素,实现不同媒介载体的转化,从而创造新的内容和形式;抑或是集听、说、读、写、音、像、文于一体,整合多种媒介手段,完成文学化叙述。这种跨媒介具有融合性、多元性、情境性的特点,给语文教学实践带来了巨大困难。由此,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难题便是:如何转变思想,接纳与理解不同媒介之间的跨越与化合。

审视现代文化,可以看到一个重要转向,即在破碎与不稳定中谋求平衡,文化创新既强调个性、多元性,也更注重团体合作与集体智慧对灵感的激发,呈现出兼容并包的局势。这就要求教师跨过认知鸿沟,避免对新媒介产生抵触、忽视跨媒介交流融合,甚至以先入为主和简单化的方式理解媒介内容。

互联网时代的语文教师要做到“博”与“深”。首先,语文教师要拥有更广博的阅读积累、更丰厚的生活阅历和更渊博的知识经验。这里的知识经验已不再是传统的书面知识和经验积累,而是新媒介知识素养的储备。教师要注重自身媒介素养能力的建设,打破学习壁垒,综合多种学习方式,如网络资源、专题讲座、培训指导等,来提高自身掌握并熟练运用全媒体的能力。其次,语文教师应拥有深刻的认知与批判意识,能够关照到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更高层面的存在,利用跨媒介思维,做时代的感知者,而不是机械的、麻木的跟随者。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对媒介机械、形式化地运用,而应挖掘不同媒介载体的内容,使其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目标一致,如此,方能优于传统单一媒介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否则,便是流于表面的教学。以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及许鞍华对其进行影视化跨媒介再创作的同名电影为例。在叙述角度上,张爱玲小说多用全知视角,叙述者对人物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而许鞍华改编拍摄的《倾城之恋》(1984)则更多是借他人的对话或旁白来表露白流苏的心声,抑或借助声色毕肖的场景塑造人物。又因立意出发点的不同,小说和电影的叙述声音、隐喻场景、叙事要点都有所反差。张爱玲对人性的省察和穿透力,电影很难表达出来,而电影对殖民洋化生活和血淋淋战争场景的再现,又是小说无法比肩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分析对比不同媒介的叙事表达角度与表达效果,交叉理解文本意义,探讨跨媒介阅读碰撞出来的化学反应,明确不同媒介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跨媒介思维方式,而不能仅仅囫囵吞枣地观看影片便作罢。

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相关教学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反馈。在某种意义上,现代电子媒介是人类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学生的思维不再是传统课堂上单向线性的,而是更全面更敏锐的多重感知的叠加。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我讲你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尊重学生自主性,把握课堂节奏和气氛,鼓励学生讲出真体验,在课堂上生成独创性的见解。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记录跨媒介的课堂形式给他们带来最大冲击的视听体验是什么、最令他们感动的媒介呈现方式是什么、最能够提升自身审美能力和审美感知力的内容是什么、最能打破他们思维认知壁垒的内容是什么……这种“照镜子”的方式,既为课堂教学“正衣冠”,又能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同步增强“教”与“学”的效果。

同时,教师要警惕教学实践中的泛娱乐化倾向,警惕形式与内容的本末倒置,从而消解语文学习的严肃性。新媒介如此深刻、广泛地影响着社会,还在不断变化出更新潮的媒介形式延伸到生活的角落,教师在对媒介技术保持关注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站在更高点,关注课堂内容的交流与渗透,规划并关注对课堂主体——学生的跨媒介思维的训练。若教师只是单纯利用多媒介方式对学生进行流于表面的感官刺激,忽视学生阅读效率和阅读体验,忽视跨媒介思维的训练,则会导致学生产生疲劳感,分散学生注意力,这便是本末倒置。教师要衡量比较不同媒介的特点,有所取舍,在教学中发挥不同媒介的特点,实现多媒介的有效融合,才能实现语文课堂的“最优教学”。

跨媒介是新时代媒介融合的产物,“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由此产生。它要求语文教师既要剖析文本内部内容与形式,又要带领学生学习文本是如何与外部的图像、声音、影像、舞蹈、音乐等多媒介碰撞出多元化“火花”的。在这一过程中,跨媒介思维训练与实践的目的是要转化学生传统惯有的思维模式,使其走出“思维舒适圈”。这一过程注定是复杂而艰难的,教师要有“跨媒介”般兼容并包的精神特质,做好学生跨媒介思维实现的引领者。

参考文献

[1]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76.

[2] [法]热拉尔·勒布朗,张艾弓、赵 越,译.跨媒介性:多重性的描绘[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8(1):43-4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4.

[作者通联:江苏常州市第一中学 ]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